常识大全

崔瑗的座右铭

时间:2020-12-04 18:11:10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崔瑗的座右铭

  你知道《座右铭》吗?它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其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

  一、原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①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②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③。

  隐心④而后动,谤议庸⑤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⑥圣所臧⑦。

  在涅⑧贵不淄⑨,暧暧⑩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二、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施:施舍。

  ②世誉:世俗的荣誉。

  ③纪纲:法度。

  ④隐心:估量。

  ⑤庸:岂,哪里。

  ⑥守愚,守拙。

  ⑦臧(zāng):褒奖。

  ⑧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⑨缁(zī):黑色;变为黑色。

  ⑩暧暧(ài):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

  硁硁(kēng):执著,形容浅薄固执。

  《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

  介:坚固。

  三、白话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

  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四、创作背景

  曾有打车吕延济题注说崔瑗的兄长崔璋被别人杀了,崔瑗就手刃他的仇敌,然后逃命,被赦免才得以逃脱。

  于是作此铭来警醒自己,又因为经常放在座位右边,于是叫做座右铭。

  五、讲解

  勿道人之短,勿夸己之长。

  这两句是崔瑗对自己言语的要求。

  崔瑗认为,人世间的人我是非都是因为口舌而引起。

  因此,他在言语方面十分谨慎,还特别警示自己在与人言谈时,不说别人的短处。

  不仅不说别人的短处,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胜于别人的特长,他也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夸。

  我们常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就是说我们所遭遇的很多祸害都是因自己口舌不谨慎所导致的。

  崔瑗这两句话不仅是自警,也是为了警示世人。

  其实,这两句话中的后一句“勿夸己之长”还不是太惹人厌。

  如果你在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专长,一般不会伤害到别人。

  顶多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狂妄自大,华而不实的人。

  而“勿道人之短”则是关系到个人祸福安危的警语。

  如果一个人口无遮拦地说别人的不是,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还会导致家破人亡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因自己说人闲话而带来祸患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是非之语具有诸多过患,因此,历代祖师和哲学家都劝人要谨言慎行。

  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

  石屋清珙禅师在《题裁缝》诗中也说:“手携刀尺走诸方,针去线来日日忙。尽量他人长与短,自家短长何曾量。”

  诗歌以裁缝衣为喻,劝人不要整天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是应当多反省自己,多找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俗话说“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

  当自己真正回过头来反观自身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哦,原来我也一无是处。

  对我们来说,当要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在心中多想想,自己说出去的话是否符合事实,是否会伤害别人。

  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不能说的话坚决不说,必须说的话要思考后再说。

  若是口无遮拦地随便乱说,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施人慎勿念,受恩慎莫忘。

  告诉我们对待恩惠的态度。

  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难免要求助于人,那种万事不求人的人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应当牢记在心,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别人的恩德,并将自己所受的恩惠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很多人都有能力帮助别人。

  助人为乐是值得倡导的善行,但如果施舍者总是惦记着自己对人的恩德,这种施舍就不纯洁了。

  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菜根谭》所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讲述对待赞誉的态度和为人应当具备的品格。

  崔瑗认为世间有很多人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经常会得到世人的赞誉。

  能够被人称赞,当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突出的业绩,被人所赞叹。

  既然我们做不到处处被人所称颂,那么,就应当做一个具有仁义道德之人。

  其实,一个人成不了名人或伟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人缘的人。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劝人不要心怀狡诈,正确对待别人的诽谤。

  “隐心而后动”说的是那些两面三刀,心怀鬼胎的人。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表面对你客客气气,但一转脸就会说你的是非。

  这些人擅长花言巧语骗人,常常面是背非,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他们对人没有任何仁义之!心。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的就是那些整天对人装着笑脸,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慈之心。

  “谤议庸何伤”告诉人们不要理会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言沦。

  如果你不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了,它们自然就失去了市场。

  时间一久,便销声匿迹了。

  所以,百丈禅师也劝人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是非往往是越说越多,越传越玄乎,只有不理会它,你才不会为此烦恼。

  高人涵养厚,不宣己名良。

  劝人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在人前表白自己的人品。

  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被人称颂的名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为人赞叹的优良品格。

  孔子在世时,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闻到该国的政事。

  当子禽问子贡孔子为何能够知道一个国家的政事时,子贡说,夫子是以温和的语气,善良的品德,恭敬的态度,节俭的行为,谦让的礼节来得到的。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种品格,成为后世风雅儒士完善自己品格所奉行的标准。

  “不宣己名良”意在让人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一个人是好是坏,不需要自己来鼓吹与辩解,人们自有公论。

  其实,一个真正有修养和才华的人,他们从不会在别人面前标榜自己。

  相反,他们往往显得很朴素、很低调。

  俗话说“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很普通的人。

  君子绝交处,禁忌恶声扬。

  告诉人们与人绝交之后应当把握的道德水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相恋多年的情人,患难多年的妻子断绝了关系。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们即使因各种原因不再与人往来,但也绝对不会故意伤害别人的感情与自尊,更不会逢人就败坏对方。

  但是,恰恰有很多人,当他们与人绝交时,总会想方设法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曾见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与朋友绝交时,斤斤计较朋友的不是,绝交后,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失恋后,经常对以前的恋人纠缠不休,阻止对方重新恋爱。

  有的甚至为此,生起杀心,酿成血案;也有的夫妻在反目之后,为争家产和子女的抚养权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

  佛教讲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缘。

  能够成为朋友、恋人或夫妻,这都是多生多劫累积的殊胜缘分。

  当你与别人的缘分走到尽头时,应当感谢对方与自己在相互关照中走过一程。

  以你的宽容与大度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她)的这份缘的珍惜。

  说不定,因为你的宽容,日后还能与对方重结旧好呢。

  勿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

  告诫人们要名实相符,大智若愚。

  在任何一个朝代,那些被人们所熟知的名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华而受到大众的推崇而成名的。

  如唐代被誉为诗仙和诗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是以其诗才名垂青史,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尊崇。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名实相符的才子。

  所以,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求真务实,名实相符,否则,会被人歧视和谩骂。

  名实不符不行,才华太露也不行。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尽管你很有才华,也要学会隐藏自己。

  不能功高盖主,否则会遭致杀身之祸。

  俗话说“棒打出头鸟,雨淋檐头椽”,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显露自己,往往会受到打击,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局。

  所以,即使你很有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处富贵不流,暖暖内含光。

  告诉我们对待富贵的态度。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现世的富贵都是前世修来的,应当珍惜福报。

  如果对自己的富贵不知珍惜,肆意妄为,将来还会受到贫穷的果报。

  事实上,从古到今,能够做到富贵之后不忘本,不变坏的人并不多。

  相反的是很多人富贵之后抛妻弃子,残害亲友。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告诉人们养生处世之道。

  对于慎言,在前文“不论人之短”中已经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句中的节饮食,是养生之道。

  民间俗语说“要想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节饮食并不是要人吃饭不吃饱,而是要人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贪求,对于自己不太喜爱的食物也不拒绝。

  注重营养的均衡摄人。

  另一层意思是让人吃饭不过饱。

  这有利于养生,如果吃饭过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对人健康不利。

  在为人心态上,崔瑗劝人要知足。

  这种知足常乐的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其实,人活在世上,凡事能够知足,你就会少了很多的忧愁烦恼,自己也能够心态平和,无欲无求。

  在佛门中流传一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晶自高”,就是劝人少欲知足。

  孔子弟子颜回是一个少欲知足的典范。

  孔子曾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为淡泊名利的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