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印度文化与民俗

时间:2020-12-06 19:58:56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印度文化与民俗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印度文化与民俗

  语言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

  另外还有其他21种少数民族的预定官方语言。

  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

  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宗教

  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

  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美丽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

  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民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

  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服饰

  男性包头巾

  印度有些地区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头巾的习俗的,这种头巾称为Turban。

  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

  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

  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

  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

  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

  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

  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

  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礼仪

  生礼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

  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

  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

  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

  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

  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

  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 司担任。

  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

  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印度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

  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节日

  共和国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

  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建立共和国。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

  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

  该节日正处于印度冬去春来、春季收获季节,因此也被称为春节。

  灯节(Diw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元旦(New Year),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

  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

  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印度文化与民俗】相关文章:

文化产业与民俗艺术的传播论文04-06

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论文10-30

宝鸡民俗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11-04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论文12-01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03-28

试析“梵我同一”思想与印度古典味05-09

民俗文化词语英译方法论文04-04

浅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论文11-09

民俗文化视角的古代文学论文12-08

农村广播民俗文化推广策略论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