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何联系

时间:2020-12-06 17:44:14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何联系

  想要做一位合格的家长,首先来了解以下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何联系吧。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何联系

  1 溺爱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交往困难、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

  这类家长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其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一味满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

  溺爱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服从、服务于孩子,不适当地满足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迁就,事事代劳。

  研究者曾将上海父母与日本父母的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母亲强调父母要爱孩子、关心孩子,而不重视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日本母亲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

  这说明,上海的家长以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而爱孩子就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首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骄娇”二气严重,表现为依赖、懒惰的品行。

  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侵蚀,情绪不稳定,狭隘、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

  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

  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其家庭提供给他的环境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

  溺爱型是一种需要否定的教养模式,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父母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爱之间的区别。

  爱与溺爱很难从行为的表面去分别,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判断。

  如果可以使他将来发展成身心健全的人,即使这种行为看来是冷淡甚至是“残酷”的,实际上也是爱。

  反过来,如果行为足以妨碍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那么,即使看上去是爱,实际上就是溺爱了。

  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应当严格要求,要把孩子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不要太关心孩子,随时问他这样那样;不要太亲近孩子,让孩子充分自由地活动;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孩子从小应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不要过于夸奖孩子。

  2 专断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感冷漠、自悲、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

  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

  不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遭到打、骂、恐吓或其他惩罚。

  一次家长咨询活动后的统计结果表明,明显暴露出家长错误教养观及教养方法的个例约占教育、心理健康类咨询人数的20%。

  有的家长不许孩子玩,有的家长规定不许孩子犯任何小错误。

  专家们指出,时下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以为:“训骂就是疼”,“不管多严总是爱”。

  在另一次调查中,有31.4 %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

  44.9%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母要求时,自己最会遭到父母的打骂。

  不仅在教育上,家长权利和威严的强盛在整个养育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问卷调查中,家长愿意“不论自己说什么, 孩子都听”的占65.5%,表示“不愿意”和“无所谓”的分别只有26%和4.1%。

  这种教育的后果,首先会使孩子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失去安全感;使孩子同父母的关系对立,失去归属感;使孩子学会粗鲁待人,产生不容忍、不团结的行为。

  一个调查结果说明,218 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家庭管教方式以严厉、独断、高目标、各方面加以限制为主,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系密切。

  调查者甚至断言:“这比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影响还要严重。”

  在这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情感冷漠;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消极,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养成说谎话、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质,孤癖、不合群,自悲感强。

  自尊、自信、自爱和首创精神等许多宝贵的性格特征便随之而被毁掉,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以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

  由于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温情,又面临暴力的情况下,孩子极可能离家出走,严重时则可能轻生。

  专断型的教养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加强民主意识是这类父母提高教养质量的当务之急。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家长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子女的心理才能健康地发展。

  实行民主教养的基本要求是,父母要在思想上尊重孩子的人格;教养的核心作用在于强化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教养的原则是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命令。

  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勉强孩子做他所不能胜任的事。

  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要理解孩子,善于发展孩子的特长。

  批评孩子时,应该镇静,要注意态度与效果。

  3 纵容型的父母导致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应性差,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或者消极的和玩世不恭的性格。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彼此“和平共处”。

  有些父母只是考虑自己的工作,有些父母天天只想赚到更多的钱,有些父母把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或打麻将上。

  这些家庭对孩子来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吸引。

  父母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

  对孩子的言行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约束,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孩子做了错事,不是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

  同时,不鼓励儿童去探索、求得成就以及尝试新的事情,不指导儿童去确定他们的行为是否恰当。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使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

  此外,父母没有给予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父母对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对于孩子的成就没有鼓励,孩子缺乏探索行为和完成任务的行为;而且因为孩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成就,所以缺乏自尊感和胜任感。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从小不懂得爱和关心,情感冷漠、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社会适应性差。

  纵容型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教养方式,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是冷漠的、忽视的、不负责任的。

  这类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每位父母的天职,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这个责任。

  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都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都希望家长支持他的上进心,都需要家长满足他的合理要求。

  父母应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运用适当的奖惩手段,通过鼓励强化孩子正当的行为,也要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难。

  4 民主型的父母使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独立、合群、自信,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向上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

  这类家长多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

  父母是温和的、关心的,他们鼓励儿童独立探索,承认孩子有一个独立活动的范围,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同家长讨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一些决定,但须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确定最终方案。

  父母提出的规则虽然有时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执行,但是加以说明,而且随儿童的反应而加以调整。

  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些父母更加开放,他们甚至认为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一切活动方案,大人的意见仅供参考,最终决定由孩子来作。

  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精心培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行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

  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

  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

  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

  他们具有积极的、向上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家长行为看孩子心理发展的后果,无疑,这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唯一的值得推崇的模式。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要求父母自身心理健康,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对孩子施以民主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来形成现代教育观念。

  此外,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是提高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手段。

  5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不同,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纵容型的教养方式,它们对孩子心理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一定是定因定果的关系。

  也就是说,同一种管教类型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引起的反应,可能是各式各样的。

  比如,面对专断型的家长,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倔强的、怀有敌意的“对抗”;有的孩子也可能以顺从作为家长权威的“补充”;有的则可能把经久的压制“融化”为极度的自卑;也有的可能表现为满不在乎以求“解脱”,或者装出讨人喜欢的、受宠的样子来自我“保护”……。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孩子的表面行为来评价某种管教类型的实际效果。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新世纪对一代新人素质的必然要求。

  人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但是,从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的结论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子女有形的身体的生长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的健康成长。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的教养方式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纵容型,对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既不利于子女的成长,也有悖于社会对人的要求,说到底与父母的初衷也是相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