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有何特点

时间:2020-12-06 17:43:10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有何特点

  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别,造成在教育方式上也有极大的不同,那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有何特点呢。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有何特点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所涉及对象非常宽泛【1】

  在年龄段的选择上从以婴幼儿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以及大学生[5~13,15~25]。

  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体现出发展的特点。

  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影响自然非常直接而重要,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原因。

  但儿童步入学校后,虽然主要活动场所已从家庭转为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更从某种意义上更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

  一个人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会经历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到和睦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以便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研究者通过揭示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和特点,为不同时期的家庭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材料。

  从人群的选择上,研究者选取了正常人,强迫症、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怖症患者,成年罪犯,少年犯,吸毒者[36~46]等不同的人群探讨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

  研究者还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及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城市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31~33],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影响因素,从而能为父母教养方式的指导提出适合学校、地区、民族特点的具体意见。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领域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观、具体【2】

  研究者开始从宏观、笼统的理论上的评述逐步地通过多种实证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具体的影响。

  1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大量的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5~9]显示学习成绩不良与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相关。

  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父亲的过分干涉明显高于学业优秀学生,而情感温暖和理解较低。

  辛自强[10]等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发现,一般儿童家庭的行为方式多属灵活型,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随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行为规则,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也很灵活。

  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行为控制方式常是不健康的。

  温暖和理解使子女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使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进步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起作用的,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学业成就[11]。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12]。

  中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西方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

  关于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的严格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语言表达有显著的相关[13]。

  谷传华、陈会昌等[14]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

  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养方式影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而对儿童的适当要求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儿童的支持与反应结合时更有效。

  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品德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过程,而且也从中获得了行为方式的各种成分,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关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

  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

  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影响,也即家长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

  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中国曾开展了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关颖[15]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从而看出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这种孩子缺乏教育,不负责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

  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与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

  1995年北师大的林磊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避免了以往心理学所使用的根据单一维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考虑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

  从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绝性和民主性七个维度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定型,用快速聚类法归纳出五种教育方式: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

  他的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其它类型则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

  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其它四种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35]。

  除了具体评估教养方式的类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国内研究者还涉及到它与社会化的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

  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16~20]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而粗暴的不支持行为则会阻碍儿童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21,22]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

  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

  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尊水平。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23]。

  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24]。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

  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

  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5~28]。

  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

  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

  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遇持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3】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29~32]。

  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养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

  说明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同作用,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说明对教养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化背景,

  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学校类型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