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中国近代服饰特点

时间:2020-12-08 15:13:38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中国近代服饰特点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也随之进入了新时代。那么中国近代服饰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服饰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近代服饰简介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

  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

  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

  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

  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

  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

  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

  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

  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

  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

  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

  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式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但不久,又兴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无领旗袍的。

  袖子的变化也是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至于衣长,一个时期流行长的,长至下摆曳地;以后又流行短的,短过膝盖。

  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的还很普遍。

  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就越来越少了。

  但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具有一定特点的。

  它线条简练而优美,造型质朴而大方,比较适合妇女穿着,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服装设计者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传统的旗袍式样与现代女装式样揉合起来,使旗袍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政治的过分干预 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中国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标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服饰,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华的艳丽的,甚至于性别特征明显的。

  最后剩下的只有中山装、军装、学生装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服饰最单调贫乏的一页。

  自民国以后,拥有时装,特别是妇女时装的出现。

  他是一种时髦的服装。

  既和与节令,也符合时代潮流,时时变化。

  有很大的流动性,创造性。

  近代妇女穿着时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一大转折。

  不同于历代那样受严格的封建等级服制的限制,难于有大的变革,而民国以来帝制废弃,封建限制逐渐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衣着,纹样,色彩,加之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时装业的兴勃时装上的推陈处新,争夺斗艳,造成服装史上空前的繁荣景象。

  或许现在服装就是那只涅般的凤凰,世纪末的狂风烈火将使她锻铸一新,重现光辉。

  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民国男子服饰

  民国时,官绅、富豪人家多穿长衫,迎宾、赴会或参加庆典大礼时外罩“马褂”。

  公务人员、教师,男的以穿长衫、中山装(即中山服)为主,少数穿西装;女的以穿旗袍或蓝色短衫配黑色褶裙为主。

  男学生穿黑色学生装,念初中的是黄色童子军装,高中是军训服装;女学生穿蓝衫黑裤。

  群众则穿本地人设计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间对襟布钮;女的右开襟布钮,左为一小块内衣。

  “本地衫”所用的钮,是用小布条缝制的。

  裤是裤裆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裤头。

  小孩子穿的多为开裆裤。

  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为主,包括外来的机织棉布和手织的“土家布”。

  夏季以苎布(俗叫“夏布”)为主。

  官绅、富豪人家有名贵的绫、罗、绸、缎、哔吱、花达呢、香云和毛织品。

  贫富之间差别很大。

  布色随季节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蓝色为主,女的增加红、绿、黄等色。

  妇女爱穿花衫和红衫,红衫有水红、桃红和大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区别。

  过去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妇女多穿红衫。

  寡妇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红衫的`习俗。

  民国时期的成衣业,是个体手工经营的一个行业,俗叫“做衣裳”、“衣裳师傅”、“衣裳店”。

  除这种小店外,妇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妇女的副业,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妆,多是向她们定做的。

  全镇开设的成衣店,先后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宫下、鉴前、楼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

  在民国初期,规模较大的,有王祥泉、建亚等家。

  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福州人开设的华新、益海、华兴等家,他们多是以自己的名字为招牌的。

  开设成衣店的,自己都是会剪裁的,规模较大的,还雇有帮手(俗称“半师傅”)和带有学徒,故一般多为三、四人;还有单人店、夫妻店的。

  (所谓“半师傅”,一般是指没有负责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缝纫而已。

  他们的待遇:每月工资,多的为银元七、八元,少的为三、四元。

  其伙食是由店主供应的。)

  成衣店所裁缝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装”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费为银元三、四角。

  老人死者的寿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费高一些。

  福州人所开的成衣店,有洋服部制作西装。

  当时,一年中,只有逢年过节、或冬季、或喜庆之时,才是旺季;其余都是淡季。

  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众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缝的,是半自给自足社会生活的写照;二、莆阳民风淳朴节俭,大多数群众的生活都很贫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缝缝补补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妆,大多是请师傅到家里裁缝的。

  民国女子服饰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

  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婚姻家庭、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风尚为女性服饰的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服饰变化首先开始于身体的解放,废除缠足陋习,并在服装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完善,款式趋于多样化,并有意识地去表现女性人体特征这种变化不仅在于女性上衣下装的变化,还创造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旗袍,

  为新式女装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内涵旗袍的特点与变迁满足了女性追求个性与美感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历史大潮中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使女性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标志之一

  除服装外当时女性的化妆与发式也伴随着服装的变化而显得自由、清新、多变 造成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中西方女性服饰变迁的比较也可以看出,由于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

  女性身着与传统服装式样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装,可以随意自由地进行装扮而不必担心非议,女性服饰的新颖、雅致、自然和清新的变化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审美观念,

  使女性服装逐渐去除繁琐、矫饰、复杂的装饰,代以简洁、自然的服装风格,民族特色服饰旗袍由平直、宽大的袍服逐渐收身以体现女性自然优美的身体曲线,总体风格也趋向简洁、自然、清新,成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

  民国时期不仅废除了女性的缠足陋习,女性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个性化且符合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等的特点和要求,出现了正式女裤、女式制服、运动服、工作服等,发型妆饰也去掉了繁杂的头饰,

  代之以简洁的发式电影中被时装包装的人物形象也逐渐走近大众,明星偶像美丽、自信、独特的女性形象自然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喜爱,并成为广大女性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影星在影幕上及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打扮被普通女性纷纷效仿此外,

  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民国政府的有关制度,甚至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服饰的变迁总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进了民国女性服饰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而且在发型、化妆等方面也进一步自由、多样,从而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进步与解放 在民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西方女性服饰分别表现了其不同的服饰特点,展现了服饰变迁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