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

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

时间:2020-12-04 18:48:46 审计报告 我要投稿

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

  在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审计人员未及时提升审计思维、理念,导致审计报告内容单一、揭示问题表象肤浅等质量问题,导致不能够在国家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充分发挥审计的“督导员、监督员”作用。是什么影响审计报告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及建议,欢迎阅读。

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

  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1】

  (一)审计方案制定不明晰、针对性不强。

  一篇审计报告的审计类型、项目、审计对象不同,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评价、建议也应各有侧重。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但审计对象不同的报告,都是一个模式,审计内容局限在账面财务收支方面,反映的问题单一肤浅,评价和建议华而不实,各个报告几乎可以通用。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影响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前调查不充分,甚至流于形式,未深入到被审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对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内控制度管理运行、职能职责完成等没有充分的掌握,导致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的编制缺乏针对性,审计范围和目标都没有细化到具体内容,审计过程中对重要事项无法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性,进行深入审计和剖析。

  二是审中调查不充分主要是审计方案的编制、执行不全面、没有针对性,对重要事项没有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性,进行深入审计和剖析。

  审计方案未及时进行调整。

  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事项未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审计调查和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导致审计操作程序和审计实施方案脱节,对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取证不完备,留下审计风险隐患。

  (二)审计事项描述不清晰、重点不突出。

  审计过程涉及的事项很多,审计报告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烦琐冗长,而应突出重点,次要问题简明扼要,做到中心明确,主次分明。

  实际编写中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表述不简练,条理不清楚。

  审计结果报告的编写没有做到文字精炼、措辞严谨、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结构严谨,遣词造句中没有规避概念模糊的词语。

  二是没有做到围绕目标,突出重点。

  审计报告中所列问题的排序,不符合基本逻辑。

  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审计方案确定的重点和关键控制点,未要放在审计报告的显要位置并详细论述。

  三是问题归类不明晰。

  未将所有问题按性质进行归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概括,直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

  (三)审计定性不严谨、深入客观。

  对审计查出问题性质准确表述、定性,是保证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要内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报告中对查出问题的表述含糊不清,对一些不同性质、违规程度不一的问题,一概用“不合规使用”“违规支出”等表述,对违纪问题进行表述、定性。

  未能从主观、客观上对问题进行透彻、宏观分析,模糊、弱化了定性事项的性质。

  二是把违规形式相似但问题实质截然不同的问题相提并论,只看表面现象,不看问题本质属性,反映问题不深入、不透彻,仅局限于外部的特征,不能深层次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四)审计评价、建议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

  审计评价、建议是审计报告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以事实、数据为依据,开阔审计思路,对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揭示问题的根源、界定事实。

  有些审计报告存在审计评价模式化,审计评价单一,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做具体区分,套用一种模式。

  评价用词不严谨,如审计报告中反映存在违纪违规问题,审计评价却是基本真实、合法、健全,有的审计报告甚至出现了审计评价意见与审计发现的问题互相矛盾的情况;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有些问题是体制性、行业性、地域性问题,在作出审计建议时,未能宏观掌握,正确区分。

  存在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建议,没有事实依据作支撑,有些审计建议不具体,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缺乏操作性。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建议【2】

  (一)提高审计人员宏观思维能力。

  对实施的审计项目,在总体上树立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宏观意识,深刻理解审计项目的宏观目标,从审计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入手,提升全过程的宏观审查能力。

  一是深刻理解保障和监督的深层次内涵。

  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任务,充分领悟《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审计要发挥保障和监督作用的内涵,从深层次领域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制度完善。

  二是建立和提升全覆盖思维。

  正确理解审计项目全覆盖与审计内容全覆盖的内涵,统筹安排审计组人力资源,开拓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方式,提升审计项目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开展的思维,对资金、权力、政策全方位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提高审计方案编制针对性、合理性。

  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南针,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审前、审中调查的重要性,加强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掌握各部门和单位等不同行业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做到审计调查有的放矢。

  一是做好审前调查,搜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行业资料,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等资料,与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变化和变动,分析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审计方案,提升审计报告的内涵和深度。

  二是提高宏观思维能力。

  对取得证据汇总筛选中,增强宏观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审计证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对其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进行鉴定,并通过深层次的思考,见微知著抓住问题本质,剖析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提出规范管理建议,使审计事项从个别上升到全面、从表面跨越到本质,提升审计报告质量。

  (三)提高审计事项分析判断能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审计人员应适应新常态,建立审计新常态思维,提升严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充分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

  一是审计报告对违纪问题的表述、定性力求精准、适当。

  要学习运用逆层次分析方法,以财经法规为准绳,正确运用审计自由裁量权,综合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从主观、客观上对问题进行透彻、宏观的分析,并用严谨、恰当的措词进行合理表述;从深层次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对从业务、财务审计中发现的违规现象,从总体上加以归纳、分析、整理,综合进行由表及里、微观到宏观深层次的思考,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横向、纵向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综合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判断、表述制度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是审计评价、建议应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把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开阔审计思路,揭示问题的根源、界定事实。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要善于使用比率法、因素分析法、对比法量化考核,计算收入增长率、预算收入完成率、国有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准确地将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客观全面反映出来,科学地运用评价标准,用数据查明事实,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报告做出的评价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法规、规章和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坚持以事评人,客观公正,全面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内外因素对被审计单位(个人)的影响,严格分清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前任责任和本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相关文章:

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特征01-27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11-13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之我见11-16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浅析11-15

论审计报告质量及其改进11-15

护理质量控制对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03-22

物业服务质量影响因素02-10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分析11-17

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