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创意产业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转化

时间:2022-10-09 02:08:53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意产业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转化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一种极其依赖个体人脑和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因此,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否拥有大量的各类高端刨意人才,将成为夺取创意产业经济制高点的决胜因素;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化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

创意产业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转化

  关键词: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理念 转化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认为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其次是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责任心、学习能力和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特征。超过六成的从业人员认为,人才质量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有四成多的人认为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根据我们对法律清理与法律修改、废止关系评析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学生进入创意产业后的表现以及事业发展状况,都反映出同样的信息:具备综合能力、心理阳光、乐观向上、情商高、善于沟通、反应敏锐、长于发散思维,对新的信息敏感,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悟性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

  面对新的社会需求,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综合现阶段市场需求和未来人才自我造血要求,改革、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偶然成功事例转化为普遍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社会,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全面的知识,更强的创造能力来与之相适应。因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改变以往过分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知识面窄、创造性思维能力薄弱、市场适应能力差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即:既要重视知识目标,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人的目标,即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随着国家高教法的颁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通识性、创造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2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与教育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20世纪工业时代由美术教育发端、派生,脱胎于“实用美术”、“工艺美术”,长期以来沿用“大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旧的培养模式依赖于精英教育环境下学生个人领悟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自然发展,既不重视与技术、经济、受众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其结果就是造成单纯注重表面效果和设计者个体自由化、随意化、感性化的艺术倾向,这与后工业时代数字化、自动化、机械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格格不入的。定性的误区,决定了我国设计教育在各种所谓“艺术”气质下的随意性、盲目性、感性化现象,导致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成形,在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层面造成了设计教育的先天不足。

  以服装设计为例。在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传承裁缝手艺— —侧重美术化表演服装——引进国外科学板型设计和数据控制理念— —形成‘美学和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教学观—— 深化数字化人体数据采集运用的科学研究”等几个演变过程,进化后期的结果体现了很强的工程控制法和现代科学概念,才达到设计为产业、为大众服务的真正目的。

  从社会职能上理解,设计与美术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美术创造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社会功能及影响层面相对狭窄,注重特质的个人情感宣泄;而艺术设计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效,是以功能、效益、效率为目标的商业行为,更看重大众认同和可操作性,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重特性;从创意实现性的角度考虑,设计创意与材料、科技始终相互推动,艺术设计具有与自然科学更为开阔的交叉性和模糊性。按照王受之先生的说法:“设计是服务于‘经济’的,而美术是服务干‘文化’的”,所以严格说来,设计与美术是社会分工中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范畴,二者在思维方式、创造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当然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促进自己成熟的学科体系与学科思想,在设计思维和专业观念的形成上,需要独立而专业化的知识架构和培养理念,来完成专业素质的建立和完善,这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

  艺术设计最终说来应隶属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创意人才的知识结构是综合性的,这种理清设计教育学科性质和教育理念的研究,最终将形成有效利用多学科优良资源,创新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知识结构,组织多学科综合培养的课程框架和教学网络的思想依据。

  3 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属性及素质培养构成

  创意产业背景下,依据艺术设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属性、艺术属性、科技属性和商业属性,艺术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1)社会属性——设计的根本职能,是为大众创造更为理想的生活模式。因此,面对社会和大众的艺术设计,要求其人才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立体而开阔的形态,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教育,也有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包括优良的社会品质和职业意识,开阔的文化视野、职业伦理和自觉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包括对市场、经济,效益、管理和沟通能力的考虑。可以说,艺术设计的社会属性是人才培养中统领一切的首要因素。这方面的培养内容,由“通识类课程”也即文化科学类课程完成。

  (2)艺术属性——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具备高尚的审美取向、艺术性格、艺术品味和价值判断。多元、广博的知识结构和敏锐的创新直觉,对艺术及设计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这些共同组成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思想的养成,由“学科基础课程”部分完成。

  (3)商业属性——创意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的,文化产品必须面对市场选择,市场的核心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正是这种消费需求影响着设计风格的不断变化。所以,市场需求法则和市场规律是设计师创造的基本准则,了解消费心理,把握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是对每一个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对产品的效益意识和市场运作规律,也是艺术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组成,应由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共同完成。

  (4)科技属性——设计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技术因素是设计的基本因素和依托,也决定了现代设计审美风格的形成。数字传媒和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个世界交流互动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设计的载体、介质以及表现,这必然带来艺术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的变革,其内涵包含了新技术下创意能力的拓展、创作技能的成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创意产品主题的研究及科学精神的建立。因此,艺术设计人才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建构动态发展的复合型多学科背景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办祛。

  4 创意产业背景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课题

  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在我国即使如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其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这是我国创意产业掌握文化命脉、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经济的软肋。调整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所需高端复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

  创意产业化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设计教育要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消费者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来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要更强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教学与市场的接轨。

  (2)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独创性、异质性创造是设计行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主要特征。艺术设计教育要努力创造宽松、兼容、和谐的创新环境,在激励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实用的专业设计中大胆体现概念性、实验性创作思维。

  (3)创建具有先进设备和手段的教学环境。数字传媒和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艺术设计的载体与介质,强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丰富完善学生想象力和资讯储备的具体措施,可使学生通过间接手段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和专业见识,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

  (4)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要强调宽厚深广。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艺术、科学和技术”集成、跨学科性的学科品质特征,各学科之间、各专业品种之间的差异与交叉,可以成为互相激发、相互促进的条件与激活点,成为获得灵感、启发创新、产生创意的火花。应在设计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探索多学科交融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

  (5)坚持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中国文化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着我国的艺术设计,没有思想做内核其生命力是脆弱的。应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在国际化语境中加以创新、发扬,突出本土特色,契合国际审美欣赏要求,提高我国创意文化产品和国家形象的竞争力,牢牢把握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话语权,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大目标。

  (6)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意识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社会、公众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伦理意识培养,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体现节约、环保意识,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策略,懂得利用设计管理的技术整合设计资源和设计活动,超越设计表象,建构设计的人文视野和职业道德。

  (7)完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产生实际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设计只有在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进行自然力与人力的配合,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相协调的造物活动;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和创造活动,任何创意最终要通过手段(技术、技能、技巧)在某种载体、媒介、介质(传播形式、材料、形式等)表达出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意味着与市场和行业的对接,是设计艺术的本质的要求,是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需。

  参考文献

  [1]东方慧博人力资源公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调研报告.

  [2]贺寿昌[主编].创意学概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张乃仁,王兴.谈设计教育[EB/OL].设计在线,2001.

  [4]王受之.世界着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扫描与透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王受之.当今的设计教育[J].北京:装饰,1998.

【创意产业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转化】相关文章: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论文10-09

文化产业背景下四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论文10-0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10-05

浅析新经济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策略10-05

大数据背景下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的论文10-01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论文参考10-08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10-01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10-08

转轨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调控政策的效用分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