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

时间:2021-01-21 09:05:23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下面带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1】

  摘要: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只有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特点和借鉴已开展时间较长的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

  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良好发展,首先要在对国家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意义和该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基础上,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教学与培养、学位论文的指导等重要环节工作切实做好,深入探索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特点与规律,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招生;培养;学位论文

  1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意义

  1.1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1)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体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主要途径,是丰富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善人类自身的重要社会活动和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已成为人们文明、科学和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正向全民性和终身性发展,它在培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建立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随着人们体育观念和需求的变化而对身体健康和体育休闲的需求日益强烈,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1.2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目前由于我国大众体育及全民健身计划、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而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工作者队伍中,存在着学位层次低、知识和能力结构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快速发展对体育专门人才素质需要的问题。

  有关资料表明,截止道2003年,我国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已到33.8万余人,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在高校仅为8,7%,在中学任教的则不足0.2%。

  市级以上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及体育部门管理人员约有20余万人,但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很少,与世界体育强国对比差距很大。

  而现有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侧重培养教学、科研型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规模有限,也适应不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体育事业发展及其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大众体育健身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3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也在进行大力调整。

  而近几年人们对高等学校功能的理解已有很大的变化,从高等学校功能的传统观念――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升到服务社会。

  这种变化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体现为研究生培养层次的改变,已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格局的调整。

  特别是MBA、MPA等16种专业学位的招生,对原有的研究生结构产生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反映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新的认识与观念,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对国际研究生培养趋势的一种认同,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职业性、专门性,职业化的特征日益突出。

  现代研究生教育模式和目标都在走向多样化,随着更多岗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生教育培育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服务范围在扩大,不同的教育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种新的职业性的研究生教育的学位出现了,既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

  我国现有的体育学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术型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与类型较为单一,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也较小。

  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及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是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职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而且必须具备较好的体能训练、技术与战术训练、运动队队伍管理、比赛临场指导等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如生理学、运动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营养与健康学等。

  专业学位教育符合体育学科特点和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因此,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是传统的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生事物,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国际性和职业性方面。

  所谓国际性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全球视野,有国际化的意识和理念,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是区别于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与科学学位相比,专业学位教育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专门的专业,更多是基于专业的要求与标准来设计课程,更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相比,是水平相当的同级学位,各有特点。

  就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体育学学术性学位教育对比来看,主要体现在职业性、实践应用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等特点。

  2.1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专业学位中的“专业”,实质是指“专业”,但它不是普通的职业,而是指“专门领域的职业”。

  国务院学位办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

  同时专业学位会成为相应职业岗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所以。

  体育硕士专业必然具有体育工作职业的特征,这是它区别于体育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以体育领域的职业为依据,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四个职业背景的专业领域。

  2.2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应用性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来看,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为了解决和克服学术型学位的不足或薄弱点而产生的。

  因为随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单一的学术型学位教育明显暴露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高学位获得者的实践应用能力不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能力不强,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旨在提高体育工作者的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

  其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

  在培养目标方面:体育学学位作为学术性学位,该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体育教学和科研人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培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组织和大众体育健身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针对性强,职业背景明确。

  在培养要求方面:学位性学位要求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注重科研训练,比较专、深;专业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从事体育职业本身如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注重实务训练。

  在培养方式方面:学术性学位以脱产学习为主;专业学位以在职培养为主,“进校不离岗”,强调学校与体育实际工作部门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在学位授予标准方面:学术性学位是对学位获得者在体育学学科学术水平和体育科研能力方面的认定;专业学位是对学位获得者从事体育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专业工作能力的认定,论文内容强调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大众健身指导等实际中的应用。

  2.3体育专业学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在招生对象,一般要求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体育各领域的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或大众体育健身指导者等。

  而学术型学教育的招生对象包括体育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有工作经历者。

  生源的特点决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3切实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主要工作环节

  3.1做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前提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体育领域相关行业有一定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人员。

  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阶段的考试,根据科学性、公平性的原则,其重点是考核考生综合运用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逐步由各培养试点单位来自行确定分数线,确保生源的质量。

  3.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做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能力培养工作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提高高水平专业训练,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培养目标中的核心是职业能力,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位教育必须注重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方法与技能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应用的有机联系。

  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其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

  要设计好案例,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操作性课程。

  培养单位应选择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联合培养单位,使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3.3严格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学位论文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选题必须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强调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着重评价学位论文的实践价值。

  可聘请体育领域相关行业中高水平的专家参与教学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检查制度。

  4进一步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一些思考

  4.1准确定位,激发专业学位人才的创造能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作为将体育科学知识与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人才,所以,培养激发专业学位人员的创造能力极为重要。

  首先,培养专业学位人员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整合能力,以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以体育实践为导向的体育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转化能力,将体育科学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4.2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我们必须按照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设置相关课程,建立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3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强调问题定位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生均为在职工作人员,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应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同时,要尊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主性,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学位研究生自己提供的信息解决他们实践中的困惑问题,以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

  4.4拓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渠道随着北京2008奥运会进程的加快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对该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还不太了解。

  所以,我们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宣传,尽早发布招生消息,让社会对该专业学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大力促进学校与体育实际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多方面开拓生源渠道。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办文件.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5]8号,2005-3-21.

  [2] 国务院学位办文件.关于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5]33号,2005-5-30.

  [3] 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通讯,2005(1).

  [4] 谢桂华,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7-208.

  [5] 午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4.

  [6] 国务院学位办文件.关于转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6]5号,2006-1-20.

  [7] 陈谷纲,陈秀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28-32.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现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分析和多层比较。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基本要素和原则性框架。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探究

  1997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将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划为二级学科。

  正确认识体育教育训练的学科(专业)定位,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学位授予单位的最主要关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样本构成:在研究中我们分别抽取了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共8所大学。

  样本区域覆盖面:样本取自湖北、北京、上海、吉林、山西、重庆、湖南等7个省市的8所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的学校,具有一定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

  2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2.1现行体育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2.1.1 研究方向由单一到多元,体现更大的包容性,突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用“研究方向”实质上是二级学科的下一层,即第三学科。

  准确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关系到能否保持专业总体优势和学术特点,关系到研究的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以竞技项目划分,把研究方向与从事的体育项目相对应,所以我们曾经出现过如田径研究领域又分为跑的方向、跳的方向、投的方向等越分越细的现象。

  专业研究方向过多、过细、过窄且不少研究方向已陈旧过时,远不能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从调查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划分;另一种是按运动项目划分(表1),许多高校为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转换能力和适应能力,对本学科研究方向进行调整,在被调查的8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武汉体院、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南师大、北京体育大学)均是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来划分研究方向,从而体现出本专业更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2.1.2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特征课程体系的结构主要指各课类、课组、学分所占的比例结构,它可以进一步定量地反映出各高校课程体系的特点。

  由于各高校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同,没有可比性,用比例结构进行研究更为客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不尽一致,但其整体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基本上没有打破这种板块组合式的体系框架。

  2.1.3非学位选修课程得到普遍重视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科发展方向所开设的体现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专业课程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深的专业素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表2可以看出,8所学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与非学位选修课程的比例为76.4:23.7,大约是3:1,其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占了2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52.4%。

  2.1.4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结构进一步细化,反映各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教学的特点 虽然各校在各类课组上比例不一,但重视拓宽学生知识面,特别是注重教育、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已成为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表3)。

  2.2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缺陷和不足

  2.2.1 单科性课程设置多,综合性课程偏少 以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偏少,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偏科现象较为严重,专业类型呈单一化,导致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和必需的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影响了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2.2.2重复内容偏多,研究性、前沿性不够 多年来,我们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仍然是本科教学内容的继续,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问题,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降低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2.2.3选修课程门数偏少,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尚未得到重视 虽然被调查的8所高校都注量非学位选修课课程的开设,但高校开设选修课门数差别很大,从调查结果看出各校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学生缺乏选择余地,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8所学校中对跨学科选修均未做出规定,有些高校甚至未开出跨学科选修课,不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2.2.4科研方法课程设置重视不够 研究生是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科研训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成就和从事科研的能力。

  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科研方法训练是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科研方法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成为提高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

  3.1.1 学科内涵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渗透,体育教育训练学这个传统学科也日益与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生物学等一级学科相融合。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课程设置,必须准确反映该专业的学科内涵,并且与本专业相关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紧密结合(图1)。

  3.1.2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通才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2)实用专业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即可胜任岗位工作;3)对口专业教育模式,划分出明显的专业界限,强调专业范围的深入学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对研究生需求产生多元化趋势,传统的专业对口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了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模式,强调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的“厚”(雄厚的基础知识)、“宽”(宽口径的专业知识)、“柔”(灵活多变的就业岗位知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既要突出传统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础知识,又要兼顾体育教育训练学和其他体育学科的交叉渗透。

  3.1.3 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在实践中,人们也是把课程作为达到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因此,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关系。

  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建立一支教学、科研队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学术研究特点。

  特别是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由于初期招生人数少、就业面单一,造成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沿用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过分强调理论深度、理论突破,忽视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当前社会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外,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属于体育学中的技术学科,应强调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多样化,更加要注重课程体系构建中应用知识的学习,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3.1.4院校特色对课程体系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各校文化背景和主管体制、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这些院校即使在同一学科也往往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教学重点,于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这些大学一方面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另一方面,则在努力突出自己的院校特色,从而形成了同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院校特色迥异。

  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以体现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使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

  因为“有个性的教师,有个性的课程,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来”。

  3.2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框架

  3.2.1 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的原则 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平台课程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宽阔的学科知识面,具有创新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和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是新形势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为此,设置的课程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强调知识结构覆盖本学科各个专业。

  为学生提供在体育教育训练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平台作为一种框架结构,应可以与体育教育训练学相关的四个一级学科作为支柱课程。

  这些课程覆盖了各个专业方向,是从事专业研究的基础。

  3.2.2前沿性和综合性原则 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要有相关的前沿知识。

  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其次课程设置必须凸现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第三,前沿性还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领域中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包括在方向课程和研讨课程中。

  3.2.3个性化原则 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并提倡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质,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全面发展并非所有的人以一个模式来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构成的主体。

  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增加选修课程门数,为研究生选课留有较大的余地,使研究生个性化得以凸显。

  3.2.4 素质性原则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体育技能训练等课程内容均衡搭配,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突出科研方法、体育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素质。

  综合以上原则,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除公共课外,应开设五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学术研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表

  4 结论与建议

  1)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是以二级学科设置课程,导致了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业化,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建议按“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达到按一级学科打基础,二级学科进行培养,并相应开设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

  2)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目前出现两种课程模式,其总的趋势应体现拓宽专业覆盖面,并努力保持和发挥原有的优势和特色。

  3)非学位选修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但选修课门数偏少,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尚未得到重视,建议减少必修课的专业课程份量,增加学生自由选修课比重。

  4)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和多学科性,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凸显课程设置的个性化,这是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图表、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相关文章:

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分析论文04-06

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12-05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03-25

最新体育硕士开题报告范文09-13

体育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0-25

在职体育硕士论文致谢300字03-03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03-14

关于专业学位硕士毕业论文质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03-09

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职因素提供就业指导借鉴论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