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反思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及现状论文

时间:2021-03-14 19:54:33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反思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及现状论文

  我国的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始于1996年,并从1997年9月起开始正式招生。十年后,教育部又组织开展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对高校教育硕士培养情况展开调研和评估,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作为与学术型研究生相互补充的硕士生培养模式,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业素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高校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在中小学逐步实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就是业界人士常说的“新课标”或“新课改”此次提出的新标准将课程改革作为这场改革的核心,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明确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核心作用,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新课改文件强调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样一来,中小学英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要求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并综合运用自身所学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新课改对研究型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以及中小学英语课改的实际需要开始倒逼高校对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反思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及现状论文

  一、英语新课改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研究型教师并不等同于教师要成为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也不需要广大教师像专职研究人员那样将课堂视为自己的试验田,把学生当作可以随意实施自己研究计划的受试对象。教师开展的所有研究必须是与自己的教学密切相关的,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探索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而这些都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人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将这几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读英语教育硕士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骨干,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可进行双语教学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承担培养英语教学骨干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在培养重点及培养方式上进行改进,必须担负起帮助在读英语教育硕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责任与义务。

  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方面在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硕士培养,尤其是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已经对培养合格的研究型中小学教师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机构,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实施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术性与实践性矛盾突出、教育硕士学位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培养单位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不佳等方面。在笔者看来,培养单位需要着重解决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问题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两大方面的问题。

  二、教育硕士(英语)现行培养模式遇到的挑战

  众所周知,教育硕士的生源通常来自于广大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本身就已经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渴望能够加强理论修养,以便在其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培养单位能够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兼顾此类学生的学术性与实践性。但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区别并没有在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作为职业性学位的.教育硕士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而教育学硕士则为学术性学位。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在完成几门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被要求完成一篇研究论文,这种学术性的成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相反,作为专业学位的教育硕士则注重实践性,虽然这类学生也要完成相应的论文撰写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均与实际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硕士要培养的人才是在进一步提高和锻炼教学能力的同时,掌握教育教学领域的科研方法,并能够有效地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然而现阶段的很多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尤其是新近几年加入到教育硕士培养行列的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对其培养过程中有效解决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有的院校甚至直接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和方案,将教育硕士科研能力的提升视为主要任务,并没有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实践环节给予必要的重视。还有一些院校简单地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等同于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重点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而在学术性培养和提高方面只停留在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两种顾此失彼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家培养教育硕士的初衷。

  三、新课改下对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建议

  如何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兼顾学术性和实践性,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应的举措已有不少,有的已经在实践效果中得到了验证。以教育硕士(英语)的培养为例,笔者认为新课改下对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首先,培养单位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显而易见,国家层面强调教育硕士要着眼于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同时,应该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只有这个方向和目标明确了,才能为高素质教育硕士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培养单位要建立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严格加以落实。这些政策和制度一定要建立在对教育硕士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共识之上,与国家的政策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兼顾院校层次和特点。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教育硕士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主要集中在同一地区,这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在国家指导性框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地基础教育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培养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一些地方的英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尚未达到条件,更不用说科研能力的薄弱了,这些方面严重制约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导致一些教师在“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硕士(英语)培养院校要针对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较为灵活的培养政策,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再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要进行优化设计。现阶段,有些院校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直接照搬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方案,在对个别地方稍加修改后就投入使用。这样一来,教育硕士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等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教育硕士(英语)的课程设置中,有些课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并无明显区别,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性的课程偏多,而且课程间互有交叉重复。在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仍然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是被动地汲取知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优化,对照国家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基础科研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科视野的开拓和科研素养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硕士的生源多为已经有了若干年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一线教师,他们对于教学实践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充分的发言权,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太适合,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其在实践中的矛盾和困惑的最佳方案和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支撑。因此,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不失为较为理想的授课方法选择。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其困惑也能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解答,授课教师在关键时刻进行理论点拨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在教育实践环节,高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他们创造一些研究性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科研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教育实践要从简单的职前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实践锻炼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成为高素质、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人才积累宝贵经验。

  四、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反思

  教育硕士(英语)主要面向广大中小学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教师,这对于培养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要解决好学术性和实践性这一对矛盾之外,培养单位教育硕士(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来,国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院校甚至没有一支专门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面对逐年火爆起来的招生形势,专业导师显得极其缺乏。有的学术型硕士导师直接被聘为教育硕士导师来担任理论指导工作,并和负责实践指导的兼职导师(大多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中小学高级教师)一起来承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导师配置可以有效解决教育硕士学术性和实践性脱节的问题,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两类导师的配比比例、师生比例、谁为主导以及如何对这两类导师进行有效管理仍是困扰培养高校的常见问题。再加上导师本身的科研兴趣、自身理论与实践能水平、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指导方法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很容易对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导师遴选阶段,要在充分尊重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兴趣的基础上,聘请那些真正有条件和有兴趣担任教育硕士导师的教师担任专业学位硕士导师,这样从一开始就能保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极强的主动性。在导师的培训和自我提升方面建立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创造条件让导师们能够有机会开阔视野,并能够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开展与培养教育硕士相关的调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导师授课与指导过程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和高效的授课方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推动导师之间开展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在导师工作考核过程中,将是否能真正増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对于切实有效的创新之举予以奖励。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及时杜绝一些负面问题。在导师队伍的更新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硕士导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导师的工作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打破教育硕士导师的终身制。最后,还要有效整合现有导师资源,在充分发挥现有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资源各自优势的同时,注重培养“双师型”导师,使得硕士导师的责任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指导效果更佳。

  五、结语

  教育硕士的培养事关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基础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加强,高校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直接受到培养单位的政策理念、规章制度、培养模式以及师资水平的影响。新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对教育硕士(英语)的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校只有正确处理好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平衡关系,并且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出能够胜任新课改要求的研究型英语教师。

【反思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及现状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硕士专业教学培养模式论文12-26

探索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培养方案论文08-02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论文08-09

公共管理(MPA)硕士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论文07-18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现状评价12-05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措施论文08-15

物业管理模式反思及改革论文08-17

浅析环境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及弊病论文08-04

MBA教育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及优化研究论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