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时间:2022-10-08 22:31:58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1] 曹建国,孟德.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农户需求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J].中国农技推广,2005,(10):25:1.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姜婧.日本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0:1.

  [3] 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J].2008,33(7):1.

  [4] 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1.

  [5] 张业忠.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

  [6] 李明珠.农业技术推广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

  [7] 张彦军.潍坊市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2.

  [8] 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 2012:3.

  [9] 周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3.

  [10]魏冉.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3.

  [11] 丁长发.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经验与启示[J].甘肃农业.2010(03):3.

  [12]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4):3.

  [13]孙大为,王岩,张淼,邓春辉.浅谈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J].杂粮作物.2010(04):4.

  [14]揭筱纹,程君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2009(02):7.

  [15]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0 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01):7.

  [16]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石尚柏.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7.

  [17]黄德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2):7.

  [18]吴仲斌 .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J]. 红旗文稿.2009(19):8.

  [19]汪朝晖.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与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05):8.

  [20]何蒲明,黎东升.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管理.2005(05):9.

  [21]元曙波.阳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7):9.

  [22]刘新杰,黄千建.湘潭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9(S1):9.

  [23]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 .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 [J]. 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0.

  [24]申红芳,廖西元,王志刚,王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推广绩效——基于全国 14 省(区、市)44 县数据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2):12.

  [25]王志刚,阮刘青,廖西元.农技推广与农户满意度浅析[J].中国农技推广.2007(09):12.

  [26]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基于全国十省农民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13.

  [27]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申红芳,胡慧英,王磊.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07):13.

  [28]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06):15.

  [29]刘伯龙,竺乾威,程惕洁著.2005.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6.

  [30]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主编.2005.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 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

  [32]韩瑞清.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M].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6-109:16.

  [33][德].阿尔布列希特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M].高启杰,肖辉,吴敬业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4-90:17.

  [34]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18.

  [35]李维生等著.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8.

  [36]章之汶,李醒愚.农业推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

  [3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830 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30):6-8:20.

  [38]刘良军.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21.

  [39]王建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推广模式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 2010(01):20.

  [40]郭建强,高英,冯开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国渔业经济.2010(03):21.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刘洋.科技服务汉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谭贵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3]辛德奎,黄操军,甘龙辉.基于北斗和 GPS 的双模田间作业机车定位系统[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1):85-87.

  [4]Zhao C J.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00.

  [5]Naiqian Zhang,Maohua Wang.Precision Agriculture-A Worldwide Overview[J].Tecjnology Innovation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2000,15(11):121-131.

  [6]彭道刚,杨平,杨艳华.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机电一体化,2004,(2):6-10.

  [7]张志森.电动汽车最优自动变速及能量回馈的控制技术研究[D].广东省,广东工业大学,2013.

  [8]庄卫东.东北黑土漫岗区大豆变量施肥播种技术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1.

  [9]张利.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3.

  [10] 李建兰.基于 STC12C 系列单片机的 DS18B20 编程[J].理论和方法,2009,28(1):23-26.

  [11]王熙.精准农业大豆变量施肥控制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

  [12]郭贵平.T 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2011.

  [13]王少农,王熙.美国天宝公司网络农场系统[J].现代化农业,2015,12(2):59-60.

  [14]邵培杰.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河南省,河南大学,2012.

  [15]刘丽娟.基于气象条件的北方寒地水稻病虫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

  [16]宋海亮.基于 CAN 的汽车制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17]贾国光.工业控制系统中基于 CAN 总线的实时动态调度研究[D].湖南省,湖南大学,2008.

  [18]周游.基于 CAN 总线的嵌入式玻璃拉丝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2006.

  [19] 刘慧 , 宋磊 . 基于 CAN 总线的客车后置发送机数据采集显示系统 [J]. 车辆与动力技术,2002,85(1):37-41.

  [20]饶运涛,邹继军,王进宏,等.现场总线 CAN 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1]李君略,俞龙,刘华,等.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农业装备,2005,(12):46-48.

  [22]王建新,杨世凤.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4):905-912.

  [23]王杰.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5,(3):15-19.

  [24] 农静 , 郑宗亚 , 刘志杰 . 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 DS18B20 原理及应用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5(3):119-122.

  [25]陶太平.基于双 CAN 总线的监控报警系统设计[D].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2010.

  [26]曾谊晖.履带式集矿车软底质行走行为及模拟试验系统研究[D].湖南省,中南大学,2013.

  [27]李佼.灌溉井群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2014.

  [28]苏毅,李明霞.基于现场总线的虚拟仪表在制糖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测试,2012,38(2):112-116.

  [29]徐月华,陈志忠,翁志辉.楼宇用电网络化管理系统开发[J].工业工程,2009,12(4):96-99.

  [30]慕守宝,高飞翔,丁成.冗余控制系统在北衙矿业公司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黄金,2014,35(2):42-46.

  [31]THOMAS G J.An improved CAN field bu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J].Industrialelectronics,2008,14(7):36-37.

  [32]杨慧,田亮,田敏.CAN 总线协议分析[J].中国仪器仪表,2002:1-4.

  [33]汪瞳,刘玉明,杨楚平.CAN 总线协议实现方法研究[J].应用科技,2007,34(7):54-57.

  [34]匡纯琪.基于 CAN 总线的大型起重机吊装过程在线监测系统[D].广东省,广东工业大学,2013.

  [35]薛雷.CAN 总线的数据帧结构及接口设计[J].洛阳师专学报,1999,18(2):117-120.

  [36]杨芳.电磁计量技术在传感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硅谷,2014,(3):110-111.

  [37]孙圣和.现代传感器发展方向[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1-10.

  [38]Kim S C,Park W P,Jung I G,et al.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farm wehicles using a plural GPSreceiver[R].ASAE Paper NO.021156.St.Joseph,Mich.:ASAE,2002.

  [39]苏敏.基于 GPS 导航的太阳能机器车系统研究[D].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2013.

  [40]周月霞,孙传友.DS18B20 硬件连接及软件编程[J].传感器世界,2001,(12):25-29.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李岳云,蒋乃华,郭忠兴.中国粮食波动轮[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5-18.

  [2]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20.

  [3]程叶青,张平宇.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925-931.[4]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1):23-26.

  [5] 宁哲 , 王兰 , 韩微 . 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37(4):90-93.

  [6]房世波,韩国军,张新时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J].气象科技进展,2013,(2):15-19.

  [7]庄丽,郑福云.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4):20-21.

  [8]彭文英,张雅杉.免耕对粮食产量及经卉效益的影响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4):113-118.

  [9]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11-16.

  [10] 杜华章 . 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12).

  [11]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02).

  [12] 张海英 . 江西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D]. 南昌大学,2011(06).

  [13]陈俊红,姜翠红,李红.都市型现代农业低碳经济进程评价及建议--以大兴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0(11).

  [14]罗吉文.低碳农业经济效益的测评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04).

  [15]董魏魏,马永俊,毕蕾.低碳乡村指标评价体系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01).

  [16]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17]田万慧.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

  [18]李晓惠.低碳农业研路的探讨 [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19]周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20]魏斌,张灵菲,葛庆征等.低碳农业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04).

  [21]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08).

  [22]左上歧.绵阳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路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23]梁清园.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05).

  [24]李光全.沿海发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1(06).

  [25] 程叶青 , 何秀丽 .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1-7.

  [26]方修琦,王媛,云雅如.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A].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72-278.

  [27]马超群,何艳芬.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J].长安大学学报,2008,10(2):82-86.

  [28]王济民,肖洪波.我国粮食“八连增”的性质与情景.农业经济问题,2013(2):22-30.

  [29]陈佑启.我国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6):29-32.

  [30]潘华盛,张桂华,祖世亨.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极其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2,(4):7-12.18.

  [31]俞海,黄季焜,ScottRozelle 等.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

  [32]陈百强.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资源科学,2004,26(5):38-45.

  [33]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4-7.

  [34]朱俊林.三峡工程与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J].生态学,2010,(2).

  [35]穆晓莹.我国玉米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V].北京农业,2012,(24):44-46.

  [36]任昊天.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粮食,2013,(08):48-50.

  [37]谈琰.中国粮食核心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2009,(7):40-41.

  [38] 杨邦杰 , 郧文聚 , 吴克宁 . 国家粮食核心区的保护与建设 - 黑龙江调查报告 [J]. 中国发展,2009,(2):1-4.

  [39]朱再清.1978年以来湖北省粮食生产波动状况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2,16(5):13-16.

  [40]郑晶,李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7):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