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毕业论文

新课改下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14:23:22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下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毕业论文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去完成的一项任务,这也是你能够拿到学位证书的重要一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数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篇,欢迎阅读!

新课改下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要展开相应的改革,以配合新课改的总体进程,实现新课改的总体目标,完成新课改的总体任务。为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建立起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改革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的核心课程与基础主科,是整个新课改下的关键一环。数学教学改革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整体新课改的进展程度。在新课改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完成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新课改的一个环节,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具有提升学生数学素养、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数学文化意义。因此,要成功地完成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就需要大力改革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新型模式的运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转型。

  一、从主体-客体模式到主体-主体模式

  转换角色,摆正师生关系。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单一主体,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二者之间形成主体-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以单纯的灌输、教授为主,学生则以被动的接受、记忆为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盲目跟从,既缺乏主动求知的兴趣,又缺乏勇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和批判的勇气。被动性会逐渐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失落,最终导致的是教学模式的僵化。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该传统模式的二元对立结构着眼,力求把它改变成为主体-主体型的主体间性模式。消除二元对立结构,建立一种多元对等的互动结构,这应该是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转变。在主体-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都成为对等的主体,这等于传统模式中教师的主体性弱化了,而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通过主体的对等互动,真正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使得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相长的过程。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与接受过程。当然,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直接指导与帮助,但不再需要教师总是直接提供现成的答案。这种模式的改革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比在其他学科改革中更为显著与明显,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相对精确化程度更高的学科,它的严密、精确、程序要求使得数学带有机械性的特征,好像只能牢记特定的规则从而获得唯一的正确答案。其实,数学的答案虽然往往是唯一的,但是其方法却可以是多样的,答案的精确性不影响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数学教师在此有特别大的发挥余地,能够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发散性的思维展开,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是海量地记忆外部信息,不是题海战术,而是学会认识事物的程序和规律,探索新的认识图式。

  这样,主体-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良性互动、永续发展的灵活模式,一方面有教师主体的引导、点拨、鼓励,另一方面有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问、质疑、探索,二者形成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更增添了乐趣。

  二、从解题思维到创造性思维

  ?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解题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记忆方式而掌握大量的既定解题方法来应对数学问题,很少有创新意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数学学习就变成了单纯解题的机械过程,而有了创新意识,数学学习就变成了主动探索、发现新知的激励性过程。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主要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高中数学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干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运用具体生动的方式。为此,教师可以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适当加入对数学家奇闻异事的举例,插入数学重大发现的发现故事,引申数学的哲学内涵,讲解数学的形式美感,陈述数学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发挥过的重大实际作用,以辅助对数学的理解。以中国古代的诗词为例,其中就有很多通过数字来营造意境的佳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类似的介绍,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最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观察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比较明确的观察题目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独立探索发现,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积极运用各种评价工具对学生所得出的观察结论做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

  (三)培养发散思维

  开放思维,留给创新空间。创新首先必须以坚持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基础,而不能是凭空随意想象。在基础理论的扎实准备之上,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思维发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想象材料,鼓励逆向思维、多向思维,避免思维定势和思维死角,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锻炼。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正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几点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4,第13卷(2):17.

  [2]徐维风.深度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3]平海军,王永元.试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谢国栋.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7).

【新课改下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实践思考的论文10-04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改革09-30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论文10-04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论文10-09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漫谈论文10-12

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10-1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思考10-08

思考高中数学10-0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研究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