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毕业论文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教育论文

时间:2021-04-11 16:40:02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教育论文

  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笔者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设计课堂提问有以下体会。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教育论文

  一、激趣性提问,增加思维活动的愉悦氛围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抽象难懂、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如果处理不好,学生难免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愉悦的情景,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寻求新的知识。例如:褒讲授枯燥无味的数轴概念时,一上课我就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带有香味的通俗问题:“谁吃过牛肉串?”牛肉串?难道它与今天所学的内容用什么联系7-个简单而有趣的提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好奇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再通过打比方,直线比作串,牛肉片比作数,这样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变得趣味横生,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迁移性提问,拓展思维活动的空间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通过类比、对照更易于学生掌握。如:从列代数式迁移到求代数式的值,从代数式的值迁移到解方程,从解方程迁移到解不等式,迁移到二次函数等。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首先提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然后列在黑板上,接着问学生:“你们能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3x-5>2(x+9)吗?”于是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地解这个不等式7。这样提问能促使学生追不及待地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对象迁移到未知对象上去,较好地把握思维的方向和改变思维活动的定式,拓展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使问题得到灵活而圆满的解决。

  三、铺垫性提问,解除思维过程的障碍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本课用到的旧知识,以达到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使思维活动易于过渡。例如:在讲授梯形中位线定理时,首先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把一大一小两腰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倒放组合在一起。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出梯形定理的性质,并使本定理获证”,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积极去思考,减少思维过程的障碍,从而探求本定理的证明思路。这样证明的主要特点——添加辅助线就显而易见了,难点也就解决了。这种提问能降低思维难度,分解思维难度,减少思维阻碍,顺利完成思维活动的过渡。

  四、设问性提问,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经过一定的努力,从而得到解决问题思维途径。教师在讲课时采用设问、与学生一起用一间一答的方式,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设计的思维情景,探究问题的奥秘。例如,在讲“圆”的概念一课时,教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可不可以做成别的形状。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学生答:不行。教师问:为什么不行?学生答:因为三角形、四边形的车轮不能滚动。教9币问:你们说三角形、四边形的车轮不能滚动,那好,做成椭圆的吧,可以滚动了,行吗?学生笑答: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像骑马那样。教师问:为什么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量愿西在哪里?生答:椭圆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不等0教师问:f-f-么样的图形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呢?这样一番问答,学生很容易想到,圆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样终于找到了开始时提问的答案。通过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很自然地突出圆的本质属性,最后引出圆的概念。教师通过设问,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出,处于欲答不能,欲罢不得的状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加强课的吸引力。

  五、激疑性提问,焙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也。”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至此方是长进。”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教师若能在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及时提出问题或疑点,然后与学生共同设疑,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平行线定义时,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不妨这样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能不能举出一两个“两直线不相交”的其他不同例子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疑点,必定深入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思维活动和记忆也显得深刻了。

  六、析误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批判性

  数学知识除了应从正面讲解以外,还应做一些反面文章,即针对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进行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谬误的对比中明辨是非,以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批判性。如:学生对等式的变形,经常忽视必要的条件限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出如下问题:下面让我们来证明两个数字相等。学生看到结果后,感到惊诧,思维发生冲突:2=1,竟有此事!这时,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错误必定被揭穿,而留下的印象必定深刻。

  七、发散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交错地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大,必须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在讲解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提问,或题目引申性提问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常见的“对不对”“是不是”“能不能”等显得过于简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讲究提问艺术,把握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竞争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刍议的论文11-04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教育论文11-06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论文03-15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论文10-27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论文11-15

浅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刍议的论文12-27

初中的政治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讨论文11-25

初中特殊数学教育教法的论文01-08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重要方法论文10-29

数学课堂语言运用浅谈教育论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