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莫言散文文章

时间:2021-02-14 11:49:00 随笔 我要投稿

莫言精品散文文章

  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莫言精品散文文章,欢迎阅读!

莫言精品散文文章

  莫言精品散文文章【1】

  母亲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 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 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 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 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 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 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 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 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 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 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 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多少年 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 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 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

  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

  当记者把 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 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 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 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 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 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 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 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莫言精品散文文章【2】

  北海道的人

  2004年12月26日,在旅日作家毛丹青和北海道首府札幌市驻北京经济交流室室长高田英基先生的精心策划下,我随中国作家、记者采风团一行,踏上了神往已久的北海道土地。

  旅途十二天,行程三千里。

  其间见过无数奇景,吃过许多美食。

  体验过"露天风吕"之类的独特感受,见识过"库里奥乃"之类的神奇生物。

  这些,都在辑录于本书中的同行记者们的美文和照片中得到了展示,自知笔拙,不敢重复。

  但关系此书体例,必须有我一篇文章。

  只好就诸位先生女士没写到的,敷衍成文,滥竽充数。

  窃以为世间旅游观光圣地,吸引游客的,除了美景美食之外,还有美人。

  这里的美人,并不仅指美丽的女人,也并不仅指人的美好外貌,能够久远地慰藉旅人之心的,还是当地人民表现出来的淳朴、善良、敬业等诸多美德。

  整理思绪,犹如翻看数码相机里储存的照片。

  最先浮现出来的,是札幌市大通公园的石川啄木。

  这是个死去的诗人,与我合影的,是他的青铜塑像。

  因为他的俳句"秋天的夜晚,街上洋溢着烤玉米的香气",我感到他与我心心相印。

  那宁静幽暗的秋夜,那街角的烤玉米的炉子,那明亮的灯光,那缭绕的烟雾,那清香的气味,那孤独的夜行人和寂寞的烤玉米的人,都凝固在简单的诗句里,在想象中,马上就可以还原,就像那神奇的绿球藻,哪怕干燥一百年,泡到水中,即可复活。

  因为诗歌,他事实上获得了永生。

  然后是大苍山滑雪场的那个芳名小浅星子的女大学生,身穿着红色的滑雪服,涂了睫毛油的长睫毛上结着白色的霜花,红彤彤的脸,宛如雪中的红梅,洋溢着健康向上的精神。

  我与她谈话,摄影机在后边拍摄,记者们绕着圈拍照。

  她有些羞涩,真是个好姑娘。

  她说自己是北海道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专业是物理,来这里滑雪,不为功名,是因为兴趣,是希望冒险,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勇气。

  我们在山下和山上都看到了她凌空飞下的矫健身影。

  我问她,在凌空飞跃的瞬间,有没有像鹰一样展翅翱翔的感觉,她笑而不答,笑容纯真而稚拙。

  接着出现的,是笑容可掬的绿球藻茶屋的老板娘高田郁子,一个羸弱的中年女子。

  她的茶屋,场面狭窄,一圈桌子,包围着工作台。

  房顶因多年的烟熏火燎,像涂了釉彩一样漆黑发亮。

  这样小的地方竟然挤下了我们十八个食客。

  围着她,看着她操作,等着她把美食分给我们吃。

  她既是老板娘,又是主厨,又是招待。

  当时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一个母亲和他的围桌而坐的孩子,也想起了一个鸟巢,巢中有抻着脖子的小鸟,等待着母鸟前来喂食。

  这联想与我们的身份和年龄都不相符,似乎有些矫情,但这联想,直至今日,依然让我感动。

  日本女人的勤劳和谦恭,日本买卖人对客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感激,都让我难以忘怀。

  那天晚上,我们品尝了许多可以拍案叫绝的美味,美味终会遗忘,但老板娘那张笼罩在烟雾中的疲惫的笑脸,会让我们铭记终生。

  日高地区肯塔基牧场的养马人石田勇先生,此时仿佛站在了我的面前。

  高大魁梧的身体,能够驯服烈马的人那种特有的豪迈神情。

  寒风凛冽,雪原茫茫,纯种英国马在马场上奔驰。

  这是一个懂马语的人,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

  他在北京通州区,也有一个马场,并且计划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再建几个马场。

  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大陆地区,也将会有许多场所,需要像天鹅一样优雅的骏马。

  在他的温暖如春的海边别墅里,我们喝着滚烫的咖啡,与他谈马。

  他对世界上的各种名马如数家珍,对中国各地的马场了如指掌。

  这是一个真正懂马的人,爱马的人,连他的许多表情,都跟马相似。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马的食谱:燕麦、苜蓿、葵花子、蜂蜜、大蒜、大酱……吃得真好啊,这些幸福的马。

  从他家出来,我们登上了牧场的?望台,看到几个骑手,正在为几匹刚刚运动过的马淋浴。

  在他家房后,太平洋的灰色浪花冲击着礁石,发出懒洋洋的轰鸣。

  与养马人接踵而至的,是阿寒町草笛牧场的养牛人佐久间贯一。

  他穿着高?防滑胶鞋,单薄的工作服,紫红的脸膛和脖子,粗大的手指,开裂的`皮肤,身上散发着饲草与牛粪混合的气味。

  我们穿着厚重的衣服,还感到瑟瑟发抖,但他神情坦然,似乎感觉不到寒冷。

  他带着我们,看了奶牛,看了饲料场,看了挤奶车间与牛奶储藏罐。

  这是一个质朴的人,让我联想到家乡的那些大哥大叔。

  这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为人民提供牛奶。

  据说,因为政府提倡孩子喝牛奶,三十年来,日本的儿童平均身高提高了两厘米。

  其实,这个人的年龄未必有我大;其实,如果我不是当兵离开故乡并干上文学创作这一行,也许就是我故乡的一个养牛专业户。

  人民群众更需要能向他们提供牛奶的人,至于小说家,多一个少一个都无关紧要。

  养牛人佐久间贯一和他的牛,唤起了我对土地对牛的深厚感情。

  其实,我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

  在冒着咝咝作响、散发着浓烈气味的灼热气体的硫磺山下,有一对卖硫磺蛋的老夫妇。

  风口里,燃着一堆篝火,支起一个小小的帐篷。

  穿着破旧肮脏的衣服,满手满脸的灰土,在那里,平静地等待着游客,来购买他们放在硫磺蒸气孔边烤熟的鸡蛋。

  艰苦的环境,沉重孤寂的工作,微薄的利润,他们干了几十年。

  这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已经构成了硫磺山风景的一部分。

  许多人买他们的蛋,未必是真想吃,倒像是履行一个仪式。

  这样的人,是真正的下层百姓。

  生活艰辛,但他们脸上没有多少凄苦之色,而是一种乐天知命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