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中秋一杯酒

时间:2021-02-17 11:03:54 随笔 我要投稿

中秋一杯酒

  中秋一杯酒,但愿人长久,以下的中秋一杯酒美文,欢迎往下阅读:

中秋一杯酒

  中秋一杯酒【1】
 

  喜欢《东京梦华录》里的一段描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苑若云外。”苏轼在那首着名的《水调歌头》词牌下也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中秋节里,不管是阖家团圆,还是独对乡愁,都离不开那一杯既入愁肠,也暖欢心的酒。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中秋之饮,首当桂花酒。

  小时候,在乡下与外婆一起生活。每临中秋,外婆总要用新结的桂花泡一瓮米酒放在院角。等到中秋节至,父母从县城回来,那泡了不过十几天的桂花酒便被外婆搬到案头。打开沙袋封住的瓮口,淡淡的桂香酒香便满院弥漫开来,香入鼻息。

  月光朗照,一桌欢笑,我偎在久别的母亲怀中。一年难得几次见面的父亲,会用筷头蘸着黏稠的桂花酒放入我的口舌间,那绵甜的感觉,至今回味。

  据记载,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要向长辈敬用桂花酒,长辈们喝下之后则象征会延年益寿。回忆童年,虽饮过桂花酒,却没有在月下向外婆敬过酒,只沉浸在亲情的甜蜜里。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时光陡转间,外婆和母亲已相继离我而去。每临中秋,把酒望月,只能心中暗自低吟,把亲情怀念。与外婆一起“带径锄绿野,留露酿黄花”的美好情景,也总在月明之夜随月光一起浮现。

  月到中秋分外明,酒到十五格外醇。中秋月下,即便是最普通的一杯清酒,也因为酿泡了几千年的思念团圆之“桂子”,显得特别的酽浓,醉人情怀。

  唐代大家韩愈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中秋饮酒,如同中秋月之不可有缺,这样才显佳节之完美。

  中秋的酒有缘愁似个长的愁绪,有举杯邀明月的豪放,有把酒冰壶接胜游的踏歌,有殿前拾得露华新的凭吊,有故乡的思恋,挽故旧的怀想,有团圆的欢乐,有亲情的温暖……中秋的一杯酒,是人生的思念,是情感的寄托,是泱泱华夏的一缕文脉,一段芳香。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手持一杯醇美的琼浆,心中最想说的,还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清冬月夜【2】

  冬天的月光,清寂而冰凉。

  年轻时,一腔热血,满腹喧嚣,很少有闲情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冬夜的'月光。那时,人生第一次陷入了热恋。哪怕是清冷的冬夜,他踩着自行车,我坐在后座,任寒风呼啸而过,再冰冷的月光,也浇不熄心头的热火。

  这样的爱情,来得快,去得更快。他去远方寻找理想,只留下我独自一人。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精彩,渐渐地,他来信少了。我明白什么,不言不语,默默接受这个无言的结局。

  那一夜,得知他身边已有另一个可爱的女子,我独自一人坐在月光下,寒风刮面,冷月罩顶。爱在心头,怎奈却不能相守到老?

  从那晚起,我突然发现,冬夜的月光,如出尘的水仙,有着沉静安详的美。月光溶溶,心头的阴霾在清冷的月光下,渐渐消散,直至再也不见丝毫踪迹。

  多日后,静下心来,再回想过往的那段恋情,不由庆幸与错的人擦肩而过。未来的空白,等待着那个对的人,在月光中,慢慢走进我的心里。

  多年后,我真的邂逅了这么一个人。他如冬夜的月光,看似清凉,却有着沉静的馨香。心有灵犀的对视中,那丝丝缕缕的爱意,透过轻盈如水的月光,传到了我的心里。和之前的那段恋情相比,他也许不够火热,却有着现世安宁的美好。

  在爱上冬夜的月光之前,我也许欣赏不了他的好。他的好,隐藏在清冷的外表下,需要有一双澄明的眼睛,和一颗淡然的心,才能够领会到他清冷外壳下,那颗火热的心。庆幸,冬夜的月光让我变得沉静,也才有了与他携手到老的机会。

  如今的我们,喜欢在冬天的月夜里,相拥着,静看窗外的皎皎月光。心香氤氲中,我发现,自己的人生如此富有而美丽。有他相伴,人生无比芬芳。

  柿饼味 家乡情【3】

  今年初五,河南老家来人,送我们一袋柿饼。

  这些柿饼远没有超市里礼盒中的柿饼那样漂亮。一个个"块头"都不大,模样也不周正,有的身体蜷缩着,一幅可怜巴巴的样子。可就是它们的丑模丑样让我顿感亲切。

  而每一块柿饼上覆盖着的那一层白霜,又赢得了我的信任。好柿饼不在长相,甜还是不甜,全在这身白衣服。我咬了一口,肉质黑,果肉甜,细腻蜜甜的滋味在舌尖上、齿颊间荡漾开去。吃着家乡的柿饼,乡情的薄雾慢慢浮起在心头。

  豫西山区,自古贫瘠。然而一方水土有一方的出产,山区土地瘠薄,柿子树却扎根其中,茁壮成长。田间地头,沟沟畔畔,坡坡脑脑,到处都有它冠盖巨大,枝繁叶茂的身影。

  它真像你的老友,往往你不经意间就出现在你面前。"柿树"是个一般性的称谓,而只有家乡人才能站在树下,滔滔不绝给你讲一通"柿子经",说清楚它们属于哪一种柿树,它的大小、形状、色泽有何特别之处。火柿、水柿、阳果红、八月黄、小柿,有啥不一样。

  你才明白家乡人对柿树的珍爱,它真是家乡人的宝树。

  柿子颜色由青变红,皮肤由硬变软时,就意味着它成熟了,它的味道也由酸涩转为甘甜。家乡人称自然成熟的柿子为"烘柿"。

  犹记俺伯给我讲过:日头老毒啊,院子畔上的八月黄也熟了。我就上到树上摘烘柿吃。八月黄有小孩拳头大,身子吊吊的,熟的早,吃俩烘柿就顶一顿饭了。于是随着这个故事,那个个头不高的老头蹒跚而来,越来越近。

  他站在大太阳底下,微笑着,脸上写满饥饿的疲惫;他走向"八月黄",慢慢爬上柿树,仰头寻找烘柿。估摸着哪个熟透了就摘下来,靠在树杈上把柿子皮轻轻撕掉,然后几口吞下去......他如今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多年了。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大人饿、小孩儿更饿。

  生柿子酸涩无法食用,温熟后却脆甜可口。我家院子旁边有棵柿树,叫阳果红。我妈说,阳果红不能做柿饼,但是能做漤柿。于是,在它有八九成熟还硬硬的时候,就摘下来,放置在砂锅里,倒满温水,在煤火上温一夜。

  次日清早即熟透可食。我喜欢那种硬硬的漤柿,吃起来脆脆的,甜甜的;没有生柿子的涩味,又不像烘柿那样稀软。它不是什么人间美味,不过吃过老家的漤柿,舌尖上的味道就种在心底,成了永远的记忆和再也无法弥补的缺憾。

  柿子只有加工成柿饼,才能使它的商业价值最大化。但这个过程复杂而慢长,其中甘苦,绝非柿饼的味道那样甜蜜可爱。

  首先的难题是卸柿子。有的树还好,长在平地上;而有的却长在地边崖畔,树冠的一大半就凌空而踞。平地上的好摘卸,崖畔的就要上树,倚靠着树的枝杈去摘卸。一面劳动,一面还须注意安全,因为树下可能就是深沟。

  那时,我们家是比较特殊的,我们小,也帮不上忙;所有的活,都包在我妈一人身上了。霜降前后,该卸柿子了。唉--,我们什么忙也帮不上,妈妈怎么胆战心惊把柿子卸完了,我至今也茫然不知。但确知的是,她亲口告诉我的,她有一回就从树上滑下来......

  柿子运回家,先要削皮。用一种简易的手工削皮机,右手摇动手把,左手把刀刃搁在柿子上;转右手,左手的柿子皮就徐徐而出,一次只能削一个。而卸回来的等着削的柿子堆得像小山。我记得天黑尽了,妈妈还在削柿子。

  削的同时就开始晾晒。农家晒柿饼离不开一种工具--箔,箔是用高梁秆编织的席状物。晾晒时,地上支凳子,凳子上架木棍,木棍上把箔摊开。这样做是为了透风。削了皮的新鲜柿子有一层粘液,粘乎乎的。

  要赶快放在箔上暴晒,同时不要让它们粘在一起。经过几天晾晒,柿子变软变蔫变小、皮紧身束。这时人们能松口气。但工作还没完,还要继续翻动、晾晒,晚上用席或麦草帘子盖住。这样,二三十天以后,经过秋风和秋阳的洗礼,柿子周身渐渐出了霜,才算大功告成。

  我印象中,这是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有时要把柿子倒来倒去;还要经常翻动翻动让它出霜均匀;经常看天气,推想未来的天气状况以决定如何应对。半夜里,正睡着,有雨了,就得赶紧爬起来去收柿子,或加固遮盖物,以防它被雨淋风刮。

  这段时间,晒柿饼成了家里的中心工作。这些工作细碎繁琐,几乎全是我妈一个人在做。柿饼晒成收走,我妈松了一口气,我好像也完成了什么任务。做柿饼如此费力,以至于我感觉不到柿饼有多甜!

  只有今天,在远离家乡,空自念想的时候,我才能细细体会柿饼的甜!

  我怀念着家乡的柿子树,它陪我们走过一段难忘岁月,给我们带来苦,也带来过甜。

【中秋一杯酒】相关文章:

酒桌礼仪常识11-20

酒桌座位礼仪04-22

酒桌的礼仪04-24

酒桌接待礼仪11-14

酒驾悔过范文03-12

酒销售工作总结03-31

男孩满月酒致辞09-29

关于酒驾处罚标准07-26

酒桌接待礼仪常识01-04

酒桌说话技巧礼仪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