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朱自清描写冬天的散文

时间:2022-10-26 07:44:09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朱自清描写冬天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朱自清描写冬天的散文,欢迎阅读参考。

朱自清描写冬天的散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朱自清描的散文【2】航船中的文明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

  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

  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

  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

  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

  呜呼,是谁之咎欤?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

  但从那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

  ——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

  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

  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

  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

  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

  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

  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

  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

  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

  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

  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

  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

  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

  “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

  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

  她是带着男人来的。

  ——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

  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

  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

  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

  呜呼,可以风矣!

  朱自清的散文【3】松堂游记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

  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

  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

  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

  又静,又干净。

  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

  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

  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

  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

  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

  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

  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干,都还好好的,白,滑,冷。

  由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

  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

  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

  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

  得费点心去发现。

  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

  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

  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

  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

  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

  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

  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

  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

  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

  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

  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

【朱自清描写冬天的散文】相关文章:

朱自清的散文11-11

朱自清散文精选11-14

朱自清描写秋天的散文(通用8篇)07-27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07-19

关于朱自清经典散文欣赏11-15

朱自清的散文集11-17

朱自清散文集08-10

朱自清散文好段11-13

描写冬天的散文(通用14篇)08-11

朱自清散文经典作品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