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时间:2023-02-15 15:05:08 羡仪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荟萃来自期刊、图书、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的名篇佳作,是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灵读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供大家参考。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篇1

  在我爷爷墓下的山吆下有一片红薯地,那是我家种的;每年下来就这片小小的红薯地便能挖出上百斤红薯。

  沿着红薯地的崎岖小路走不远,便可以看见一个池塘,池塘边栽着几颗茂密的茶树,这池塘是我叔叔家的,我家的池塘则还在下面。

  池塘并不大,可池塘里的鱼却能长到十几斤一条,就因为这两个池塘,我和弟弟妹妹们可是受了不少“苦”。

  那时正是十一二岁的年纪,我们经常背着背篓、顶着太阳到几里外的地方去割鱼草,这听上去是一件好事,只是那时候我们以为只要是草鱼就会吃,我们还不知道鱼也是挑食的。

  有些草扔下去好几天依然浮在水面上,我们还以为那是因为鱼吃的太饱,实在吃不下了,只不过我经常看到妈妈莫名其妙的用竹竿把草都捞了起来。

  池塘右边是一个菜园,左邻右舍在菜园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菜。

  池塘左边是一片竹林,这片竹林与山上的竹林不一样,山上竹林的竹子最多只有手臂般粗,可这片竹林的竹子却有大腿般粗,有的甚至有汤碗般粗,竹林里到处都是挖竹笋留下的痕迹。

  池塘正面是几亩梯田,每当春风吹来稻田里总会掀起一阵黝绿色的波浪。

  梯田下面又是两个池塘和一个菜园,这菜园是我们村上最大的菜园,我们家在这个菜园里种的最多的就是丝瓜。

  我最喜欢吃的菜虽然不是丝瓜,可在我的印象里对丝瓜的记忆格外犹深。

  丝瓜成熟的季节正是收割稻谷的`季节,那时候我们村上还没有收割机,父亲母亲天还没亮就带着弟弟去稻田里忙活,我一个人在家里煮饭做菜,做的最多的就是丝瓜。

  丝瓜最适合打汤,丝瓜汤又甜又鲜美,可口极了。

  烧一锅丝瓜汤,让它冷了,一口气我能喝一大碗,那叫一个舒爽。

  其实我并不会做菜,做丝瓜汤最让我头痛的就是刮丝瓜皮,我能把一条好好的丝瓜挂得惨不忍睹的样子,有时候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的心灵手巧,庆幸的是做丝瓜汤没有一点难度,不管我怎么煮,不管我油放多少盐放多少,好像都是那一个味道。

  那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除了丝瓜,我再也找不到那种美丽的感觉。

  我还记得当年我们家就是因为这两个池塘和好几个邻居闹到几乎要打架,那时候池塘下开了一个烧红砖的工厂,烧红砖需要大量的土,工厂开不久土就不够用了,工厂老板想要挖掉池塘用来烧红砖,我们家不同意,原本我们家和工厂老板家关系好成几乎是一家人,就因为这一件事便彻底翻脸了。

  我们家不让挖池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两个池塘就在我家门前,如果挖掉池塘那我们家连到家的路都没有了。

  那时候我太小,小到我都记不清我那时到底是几岁,不过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件事。

  直到今日十五六年过去了,我还清楚的记得这件事的详细经过,我忘不了母亲为了这件事几乎要和人拼命的样子,我母亲可是很有教养的人,也是读书人,以前还是个教师。

  这一件事,让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社会是有多么现实,有多么丑陋。

  今天,我已长大,离家在外多年突然归来我竟对这土地上的一切都感到有些陌生。

  我借着暮色,踩着余晖,一个人默默的向外走去,我想去儿时游玩的田野里看看,我想去儿时摔倒的地方转转。

  穿过池塘,沿着池塘往上走,我试着接近那片竹林,竹林里我曾挖笋的痕迹早已不见,一层一层腐烂的落叶铺满在地。

  转过弯,继续往上走,就能看见我爷爷的坟。

  我不知道爷爷长什么样子,就连姑姑也不知道,因为我们都没见过爷爷。

  爷爷在姑姑还没出生的时候去世了,爷爷去世的那年我父亲才七岁,叔叔才一岁。

  我站在爷爷的坟前眺望,眼前视野辽阔,我可以看到大半个村庄,这大半个村庄都变了,我甚至有些怀疑这还是不是我的故乡?

  常青的红薯地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挖不出红薯,地里长满了半丈高的长蒿。

  原本不是种着稻谷,就是种着花生、油菜的农田,全部都成了一片荒芜。

  菜园里也没有人在种菜,肥沃的黑土地上杂草丛生,成了野草的乐园。

  几个池塘都爬满了水草,连水都已看不见,池塘下的工厂早已倒闭。

  儿时住的老房子也塌成了一片废墟,这个点正是村里中学放学的时间,可公路上却看不到学生们欢乐的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身影,连一个人影都看不见。

  变了,变了,什么都变了,什么都变得那么彻底。

  唯一没变的,就是爷爷的这一座坟。

  只有这座坟,还是我记忆里的那个样子。

  我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村镇,不禁记起了电影里被鬼子扫荡后村庄,那模样与我看到的景象又有何异同?天地间蒙上一层无形的阴影,静悄悄一片,这在儿时只在子夜才有的宁静,如今却在日落前降临。

  回家后,我问苍老的父亲:“怎么会荒芜成这个样子?”

  父亲叹了口气,说:“没人了。”

  我问了一个不该问得问题:“人呢?”

  父亲说:“老家伙不能动了,小家伙去了外面,在小一点的还躺在摇篮里。”

  我没有在问下去,父亲说的已在明白不过!年轻人都已离家在外,男的赚钱,女的远嫁,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外成家,这是一片只有老一辈人在垂死前守护着的土地。

  当年无忧无虑的少年,如今都已长大,他们都有梦想,都有追求,他们都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

  他们拼搏,他们奋斗,他们都说:“我打算在外面买房,然后把家人都接过来。”而长大的姑娘们,更是远嫁他方,一去不返。

  这仅仅不过几年时间,可这片土地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代无疑在飞速进步,社会无疑在现代化,可这样的进步究竟是这个国度复兴的步伐,还是它阴暗的诟病?这种所谓现代化建设、全民奔小康的社会,是否就意味着让农村回归到更原始的时代?

  “故土多薇蕨,春江有鲤鲂。”的岁月已只能在记忆去寻找,如今这黑土地上的池塘里没有鱼,农田里没有庄稼,菜园里没有人在种菜。

  连曾经茂密的山林,都已被砍伐殆尽,光秃秃一片…

  试问,十年之后,还有谁会继续种田!十年之后,还有谁会继续种菜!十年之后,当老一辈都安享百年,那时候是否还有农民?我们又靠什么继续生活?

  是不是靠机器,靠科学,还是靠钱?怕只怕这些都靠不住,到头来靠的还是药、和激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年代已一去不返,一个连故土都不爱的人,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爱国,爱生活,爱社会?

  这片肥沃的黑土地长满杂草,它就像燃尽的蜡烛一样已然完成了它的使命,它要面对的只剩下死亡。

  这毕竟是一片黝黑的土地,它和其他地方的土地不同。

  别的地方的土地,僵硬而冰冷,摔一跤很痛,但这片土地是柔软的,它有感情、有生命、有温度、有血液在流淌,它承载着最原始的希望,它是时代进步的源泉,它不该被人遗忘,更不该变成生机尽失的荒原。

  这土地生我、养我、育我、葬我,它给我血肉之躯,给我灵魂,给我家,而我还给它的只有一堆白骨。

  远离故土的人呀,请记得:把根留住!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篇2

  七月十五日,好青年KIDO的李想邀请我去谈点事,是关于向龙华好妈妈互助中心捐书的事情。

  微微公益书吧有许多儿童类的图书,大部分都是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但是微微公益书吧坐落于龙华1980创意文化产业园,面对的大部分人群都是园区白领,儿童类图书在书吧的利用率很低,如今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发挥这些童书的价值,我当然是求之不得。

  于是我赶紧到书吧去挑选了一下,将我认为合适的童书挑出了一大半,一共27本,然后与青年好书坊所捐赠的图书一起运送到了好妈妈互助中心。

  对于好妈妈这个组织,我之前是有所了解的,这是一个脑瘫(脑伤)儿童家庭自发组织的一个互助公益组织,但我并没有深入了解脑瘫儿童这样一个群体。

  听李想的介绍,我才了解到,90%以上的脑瘫并非遗传问题,而是由于分娩过程中难产或是其他医疗事故导致新生儿脑部缺氧,受伤所导致的,大部分新生儿如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都可以康复,但是很多脑伤患儿前期都没有明显症状,等到父母有所察觉之后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了。

  这样的家庭在龙华大约150户,脑伤孩子存在严重的智力缺陷,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上打击,于是这些家庭自发的组织形成一个互助群体,分享治疗进程,互相勉励,互相扶持,同时好妈妈互助中心也得到了众多社会公益团体的帮助,众好妈妈们打算在七月十六日举办一场百家宴答谢会,以此表达对社会各界公益人士的感谢。

  我是在与好青年KIDO的范志明老师交流公益事业的时候了解到龙华好妈妈这样一个组织的,当时我问了范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帮助贫困家庭,一般残疾人士我能理解,毕竟这样的群体在得到帮助后能很快回归社会,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而且很多残疾人士在生活和工作上甚至做的比正常人还好。

  但是帮助脑瘫儿童这样一个群体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他们的情况不好转,长大后任然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一样是浪费社会资源,而不能为我们的社会群体做出任何贡献。”范老师的回答大意如下:如果我们不及时的救助这些社会困难群体,他们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会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这些代价最终都会转嫁到我们这些平常人身上,所以我们帮助他们其实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社会资源损失,同时也保护了我们自身的利益。

  范老师所说的这一点与我学习心理学上的一条理论非常相似,一个国外的心理学家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利他行为。

  意思是所有帮助他人的行为都是为了回报,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回报。

  没有人会去帮助他人而不图任何回报的。

  我很不喜欢这个理论,但是我却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反驳它。

  我自己和一群小伙伴们组建了微微公益书吧,虽然书吧是公益性质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在组建这个书吧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私欲,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公益书吧获得一些回报,不是通过买卖出租书籍盈利这样的直接回报,而是一种间接的回报。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做保险的,我希望通过这个书吧来结交更多的人,拓展自己的人脉,这样才能有机会销售更多的保险。

  在送完图书后,好妈妈们也回赠了一批书籍,正好是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籍,这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吧。

  世事真的很奇妙,我们赠送了他们一批我们这边闲置的书籍,而他们又将他们闲置的书籍回赠给了我们,双方的闲置书籍又正好是对方所需要的,无意之中达成了一种平衡。

  接下来李想又邀请我参加第二天的答谢会,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周末了,我也想休息会,况且我在好妈妈中心的任务——交换图书已经做完了,我不知道我在答谢宴上还能做些什么。

  但是考虑到到时候一大群人要安排,可能会有较多的体力活要做,我去的话或多或少也能帮上点忙,也就答应了李想参加这次的答谢会。

  而我去了之后才发现我真正不想去答谢会的原因和反驳上述理论的案例。

  答谢会的流程我就不多做赘述了,我只能谈谈我当时的感受。

  当时有很多脑瘫家庭的家长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场了,会长马爽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小女儿康复的很好,基本与正常小孩无异,但是大女儿还只能躺在大人的怀里,不会走路和说话;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长得很清秀漂亮,但是她一直半张着的嘴和外伸的舌头都能明显的让人知道她是一个严重的脑瘫患儿;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很聪明很机灵,但是一直由父亲抱着,他也是一位脑伤患儿,智力恢复的很好,但是双腿目前还是不能走路。

  这样的孩子还有好多好多,就在此时此刻,我想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我都一阵阵的心痛。

  正是这样的心痛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不想到这场答谢会上去,也正是这样的心痛让我知道了我们是存在纯粹的利他行为的。

  我一直以来都标榜自己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很向往瓦肯人(不懂瓦肯人是什么意思的可以自行百度)那样纯逻辑的生活方式,纯粹的理性能避免很多内耗和混乱,极大的提升社会生产的效率。

  但是我的内心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感性成分,所以我一直以来都不自觉的去避免让自己陷入感性,回避能触动我内心那份柔软的场合。

  但是我最终还是来了,看到那一个个脑瘫患儿,那些为孩子无私付出而略显疲惫的家长们,我感到心中一阵一阵的难受,此时此刻,我突然发自内心的想去帮助他们,不求任何回报的去帮助他们。

  我想,这种心痛的状态,大概就是恻隐之心吧。

  佛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很多人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恐怕都是由于这颗恻隐之心被激发了。

  我不管这种状态在进化学上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原因,生物学家可能会辩解说:恻隐之心能促使我们去帮助同类,从而使自己的族群生活的更好,间接地也回报了自己。

  但是我们处在这种心态下,确实是想无私的去帮助他人的,太过长远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去考虑。

  我坚信,人性本善,这就是我们无私奉献的源泉,也应该是公益事业的本质——善作魂。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知道人类的大脑发育是由基因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共同作用的,从先天上讲,只要不是基因缺陷,人类的先天智力是没有太大的差异的,人的智力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在于后天环境,这也给因医疗事故导致脑伤的患儿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如果能抓出儿童智力发育的两个高峰期0-3岁和10-13岁,在外界加以引导,是可以促进患儿的脑部发育,弥补受损部分的,虽然不可能完全康复,但是也能恢复正常智力的80%-90%,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外界的引导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和学习,在这两个阶段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够极大的促进大脑发育,当然,如果这两个阶段完全不进行学习,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则会造成大脑萎缩,永久性的丧失一些功能。

  由于脑部的损伤,本该对外界好奇,充满学习兴趣的幼儿会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加上大部分脑伤儿童的家长并不是太了解如何教育,使得不少患儿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机会,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篇3

  这个世界上最不准的天平是称量自己得失的天平。

  有一个农民,为人处世踏实,但他说的一段话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们很多人和别人交往,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但实际上,旁人看来,你们彼此得失相当,你既没吃亏也没占便宜;如果你觉得自己不亏也不赚,那么旁人看来,你一定占便宜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占便宜了,而对方没有跳起来,那么要么对方很伟大,要么你很伟大!"在这位智慧的农民悟出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之后很多年,张瑞敏发明了他的"鸵鸟理论":一个人在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贡献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鸵鸟,别人是鸡。若有一天他有幸看到真的鸵鸟的时候,他会说,噢,这只鸡比我大一点!

  张瑞敏的鸵鸟理论便是被我验证了的,下面的例子,你也可以用来进行你的验证:如果有两个人下棋,不管象棋围棋,你站在边上看,发现他们旗鼓相当,下了七盘,可能一个人赢了三盘,一个人赢了四盘,用统计学来看他们的水平也确实旗鼓相当。但如果你分头问他们,他们都一定觉得自己比对手水平高,自己如果不是某地方不小心,自己肯定赢得多!你去观察你熟悉的两个同事,你确认他们水平差不多,你可以了解一下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大抵都会认为自己能力更强一些。除非其中一个确实比别人差得很多,他是不会觉得自己差一点的。

  环顾你的四周,你看看有几个人能认为自己所得比自己付出的多?甚至是认为自己所得和自己付出基本相当的都没有几个人!社会学中有一个"归因理论",是说一个人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常常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这个理论和"鸵鸟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有很多的事例验证。

  数年来,那位农民的话也一直在时刻地提醒着我,在和人相处时,在评判个人得失时,在个人的天平上的所得端一定要再加上一块砝码,在所失端一定要减去一块砝码。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篇4

  我们在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诗句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不能只是做梦,梦里走得再远,也不能代替现实,正可谓:耽于做梦有害,勤奋努力易成。

  人生不能没有梦,但再好的梦也需要努力去实现;如果没有努力,梦想就是幻想,就只能是做梦。

  古有方仲永,五岁作诗,名闻乡里,同县的人都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对待宾客的态度对待他父亲,有的人甚至以钱币乞之,也就是花钱买他的诗。可是没过几年,他就泯然众人矣,为什么因为他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天天领着儿子四处拜访,不使学。正是这不使学,害了一个天才儿童,也破灭了他自己的发财美梦。

  而古语天道酬勤则是专治做黄粱美梦的妄想症的。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正是这样一个靠勤奋努力成才的典型。

  王羲之酷爱书法,有做书法家的美梦。他练习书法,没有纸笔,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竟忘记吃饭,待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圆了他的美梦,使他成了一代书圣,影响深远。

  成功的道理古今中外相同,没有例外。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张贴着若干标语,其中一条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还有一条是: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这两条标语都在提醒年轻的学生,只知睡觉做梦,明天只会流泪,只有努力学习,才会圆梦,梦想成真。

  凡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做梦又有实际行动的.人。缔造阿里巴巴帝国的马云、创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俞敏洪、制造营销神话的小米老板雷军等,就是当代中国靠努力实现梦想的人,他们因梦想而不懈努力,因努力而成就梦想,惠及社会,成了当代青年人追逐梦想、建功立业的榜样。

  做梦是甜美的,诱人的,毋需劳心费力,耽于美梦在部分年轻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社会上,有些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重活累活不愿干,只想发财;学校里,有些同学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可就是不愿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这种人认真想想诗人的这两句诗,或许十分必要。

  人生没有回程路。我要告诫那些不肯付出实际努力的人:莫要梦想变成做梦!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篇5

  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战胜自卑的心态,其实就是战胜一种丧失信心的自我。丧失自信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前面所说暂时性丧失信心,一种则是从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自卑感并非无法克服,就怕你不去克服。纵观世上,许多成功者都是在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后走向成功的。他们能,你也能。

  譬如,你在与比你强的人相处时总觉得自己矮半截而坐立不安,这便是自卑心理所造成。若不设法克服,这种想法会经常给你带来困扰。

  曾经有一位推销员,他在开始从事这份工作之前,也常为自卑感到苦恼。每当他站在某位大人物面前,就会变得局促不安,结结巴巴地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最后他终于利用下面的方法克服了这种困难。

  他在开始从事推销工作之初,非常胆怯,虽然对方亲切地款待他,但他总觉得站在人家面前自己变得很渺小。他透露当时的心情说:在那些人面前,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小孩。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原已演练多遍的推销辞令变成乱无章法的喃喃自语。坐在大人物面前,我只觉得自己不断地缩小,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可怕的巨人!

  但这种现象我没让它持续下去,因为我警觉到如果不想办法扭转逆势,这种工作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而且那时候我也快被自卑感逼至崩溃边缘,但我又一想,把大人物看成是穿开档裤的小娃儿又会是什么情况

  从我开始有了这种想法,便开始尝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当然,他们并不是真正变成了小孩子,只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成了十四五岁的毛头小伙子。不过,事情真的是有所转变,他们都像朋友一般,说起话来非常自然。我也一样,自从能站在平等立场与他们交谈之后,我的心情就变得轻松自然多了。从此之后,我的观念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变,自卑感也不见了!

  自卑是自信的俘虏,当你树立了自信之后,自卑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起自信心,就应该像清扫街道一样,首先将相当于街道最潮湿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树立信心,并加以巩固。如果信心得以树立,则新的工作机会就会伴随而来。

  在树立信心的过程上,首先你应观察自己的自卑感相当于前面所提到的哪一种,找到相似之处,便应马上溯其根源。你发现原来自己的自我主义、胆怯心、忧虑及自认比不上他人的感觉小时候就已存在,而自己和家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摩擦即为这些否定感觉充塞敏感之心所导致。

  若对此能有所了解,你就等于踏出了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为了证明你不再是孩子,你若能将小时候不愉快的记忆从内心消除,即表示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扫除自卑障碍的同时,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才能、专长全部列在纸上,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另外,你也可以将做过的事制成一览表。譬如,你会写文章,记下来;你善于谈判,记下来;另外,你会打字,你会弹奏几种乐器,你会修理机器等,你都可以记下来,知道自己会做哪些事,再去和同年龄的人做比较,你便能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

  世界是多彩的,生活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挑战。你愿意在家当懦夫,还是希望出去闯一闯呢当然你希望自己能出去闯,有计划地闯!想想看,当做好一件工作时,你便能获得进一步的信心,同时又可为自己带来物质上的报酬,获得别人的赞美,进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些连续美好的反应,难道不值得你去闯吗此外,这些反应也成为你走向成功的推进器,使你爬得更高、看得更远,彻底发挥所长,并做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建议你不妨利用以下所提供的方法开始消除自卑,以便成就己事。

  (1)正确地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者的前途,反而会加重自卑心理。其实,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自卑者更加讨人喜欢。因为,自卑的人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小心谨慎,稳妥细致,重感情,重友谊。自卑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位置,增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应认识到,若克服了心理上的这种障碍,自己将更有前途。

  (2)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客观看到自己的长处;既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谁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能想方设法克服缺点和不足就行。这样就可以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3)正确地表现自己。有自卑感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并竭尽全力争取成功。成功后,及时鼓励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做到了!当面对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可以用豁出去的自我暗示来放松心理压力,反倒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成功。

  (4)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感,可采取两种积极的补偿途径: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赶不上别人,就不要背思想包袱,而应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勤奋努力,多下功夫,下苦功夫。二是扬长避短。有些残疾人虽然生理上缺陷很大,又失去了自由活动和交际的'空间,似乎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但有志者事竟成,高位瘫痪的张海迪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她身残志不残,酷爱音乐、医学、文学,以10倍于常人的毅力在多方面都有所建树。

  (5)正确地对待挫折。遭受挫折和打击,这是人人难免的。但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性格外向的人过后即忘,性格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其中。这时就应当注意凡事不要期望过高,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学习或工作,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太死,不然就容易受挫折。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追求过高的愿望,就会脱离实际,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相信自己,挑战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增添自己工作能力,不和任何人比,只与自己比,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将有助于人们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 篇6

  生命之中,不被压力和繁琐之事压垮,且能在生活中活得悠然自在,才算是会生活之人。有人说,相对论不是科学定律,是人文逻辑。因为有哭就有笑,有紧必有松。如此,为何不能轻松面对那些看似压力实则考验的人生经历呢?

  有个商人因为经营不善而欠下一大笔债务,由于无力偿还,感觉自己承受的压力无比沉重。在债权人频频催讨下,精神几乎崩溃了,他因此萌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于是,他抱着那样的念头,独自去到亲戚的农庄拜访,心里打算在仅有的时间里,享受最后的恬静生活。

  当时,正值八月瓜熟时节,田里飘出的阵阵瓜香吸引了他。守着瓜田的老人见他到来,便热情地摘了几个瓜果,请他品尝。不过,心情仍然低落的他,一点享用的心情也没有,但是又无法拒绝老人家的好意,便礼貌地吃了半个,并随口赞美了几句。

  老人家听到赞扬,显得异常欣喜,于是他开始如数家珍地向商人诉说起自己种植瓜果所付出的`心血与辛苦。

  老人家仔细地诉说种瓜的过程:“四月播种,五月锄草,六月除虫,七月守护……”

  原来,他大半生都与瓜秧相伴,流了不少汗水,也流过许多泪水。曾经就在瓜苗刚出土时,便遭遇旱灾,但是为了让瓜苗得以成长,老人家还是坚持每天来回挑水浇灌它们,尽管烈日炎炎,他也不觉得辛苦。

  又有一年,就在正要收获时,一场冰雹来袭,打碎了丰美的瓜果,也打碎了他的丰收梦;还有,有一年金黄花朵开得相当茂盛,然而,一场洪水却让一切都泡了汤……

  老人乐观而坚定地说:“人和老天爷打交道,少不了要吃些苦头或受点气,但是,只要你能低下头,咬紧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因为,最后瓜果收获时,仍然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

  老人又指着缠绕树身的藤蔓,对着忧郁而绝望的商人说:“你看,这藤蔓虽然看上去活得轻松,但是它却是一辈子都无法抬头呢!只要风一吹,它就弯了,因为它不愿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这番话让商人忽然醒悟了过来,他吃完手中剩下的半个瓜果,在瓜棚下的椅子上放了100元,以示感激,翌日便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农庄。

  五年后,他在城市里重新崛起,并且成为一个现代化企业的龙头。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在关闭门面前的那扇门后,却在另一边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果你不善发觉,而只是在那扇已关闭的门前痛哭流涕乃至绝望,那你还将错过窗子外面那美丽的风景。

  所以,当我们备受生活压迫时,一定不要轻易就低头认输,就算已被压得完全倒下,也要立即站起来,拍拍手,拂拂尘,坚定而执著地继续向前走……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一个人生的不如意,而放弃了将人生进行得更美的机会。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文章(精选12篇)02-21

青年文摘爱情故事(精选6篇)08-23

对好文章的评语01-25

经典好文章大全07-21

好文章摘抄600字08-03

关于亲情的好文章(精选13篇)08-15

好文章开头结尾摘抄大全03-28

文摘精选经典02-16

青年文摘读书心得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