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名家写父爱散文

时间:2022-10-26 06:53:25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家写父爱散文

  父亲的爱是沉重的,看看下面的名家写父爱散文吧!

名家写父爱散文

  名家写父爱散文【1】

  父爱之舟

  吴冠中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着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

  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住店钱。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地快乐,我欢喜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骑在大马上的童男童女游行,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最后庙里的菩萨也被抬出来,一路接受人们的膜拜。

  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

  大部分同学没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子取暖。

  毽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后来父亲居然在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同学们也非常羡慕。

  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

  但后来皮球瘪了下去,必须到和桥镇上才能打气,我天天盼着父亲上和桥去。

  一天,父亲上和桥去了,但他忘了带皮球,我发觉后拿着瘪皮球追上去,一直追到楝树港,追过了渡船,向南遥望,完全不见父亲的背影,到和桥有10里路,我不敢再追了,哭着回家。

  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这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要上高小,就必须到和桥去念县立鹅山小学。

  和桥是宜兴的一个大镇,鹅山小学就在镇头,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设备齐全,教师阵容强,方圆30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

  因此要上鹅山高小不容易,须通过入学的竞争考试。

  我考取了。

  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

  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小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

  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

  我高兴极了,主要是可以给父亲和母亲一个天大的喜讯了。

  我拿着级任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60人,名列第一。

  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

  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10名。

  ”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火广北父亲的名,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们见了嘲笑。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床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庆贺我考进了颇有名声的无锡师范,父亲在临离无锡回家时,给我买了瓶汽水喝,我以为汽水必定是甜甜的凉水,但喝到口,麻辣麻辣的,太难喝了。

  店伙计笑了:“以后变了城里人,便爱喝了?”然而我至今不爱喝汽水。

  师范毕业生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

  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

  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

  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

  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转入了杭州艺专。

  从此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

  ——醒来,枕边一片湿。

  名家写父爱散文【2】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

  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

  我送他到机场。

  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

  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

  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

  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

  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

  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

  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

  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名家写父爱散文【3】

  台阶

  李森祥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

  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 颗颗硬币大的小凹。

  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

  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

  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 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

  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

  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

  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

  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

  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 颜色。

  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

  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 些,不大容易进水。

  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 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

  他开始“磨刀”。

  “磨刀”就是过烟瘾。

  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 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

  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

  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

  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

  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

  然而,父亲的 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 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

  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

  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

  泥水匠说 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

  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

  我就不让他 抬,他坚持要抬。

  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

  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

  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

  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

  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

  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

  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

  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

  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

  其实,我也不想跳。

  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

  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

  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

  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于是 ,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

  其实他是吃 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

  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等父 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

  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

  挑水由我包了。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 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名家写父爱散文】相关文章:

名家写人散文精选09-30

写月亮的名家散文10-26

名家写亲情的散文10-06

名家写早春的散文10-26

写母亲的名家散文07-20

名家散文经典写亲情10-05

关于名家写春的散文10-26

名家经典散文精选10-05

名家经典散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