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积极工作励志的散文

时间:2022-10-26 07:07:59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积极工作励志的散文

  生活中会遇困难,工作中也一样,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些有关工作中励志的故事。

积极工作励志的散文

  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在索尼公司一直非常受欢迎。

  有个叫大贺典雄的帝国大学高材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

  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后,年轻气盛、直言不讳,还曾多次与盛田昭夫争论。

  但盛田昭夫喜欢这个敢于独立思考的年轻人,非常器重他。

  可不久,却出了件出人意料的事,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贺典雄下放到了生产一线,给一位普通工人当学徒。

  这让很多员工迷惑不解,他们猜测,他一定某次说话过于直接,得罪了盛田昭夫。

  还有人为大贺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贺典雄对此只是淡淡一笑,踏踏实实地当他的学徒。

  一年后,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还是学徒工的大贺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为专业产品总经理,员工们对此更加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员工大会上,盛田昭夫为大家揭开了谜团:“要担任产品总经理,必须要对产品有绝对清楚的了解,这就是我要把大贺典雄下放到基层的原因。

  让我高兴的是,大贺典雄在他的岗位上干得不错。

  不过,真正让我坚定提拔念头的还是这件事:整整一年,他在又累又脏又卑微的工作环境下,居然没有任何的牢骚和抱怨,而且兢兢业业,甘之若饴。

  ”

  人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由得报以热烈的掌声。

  5年后,也就是在34岁那年,大贺典雄成为了公司董事会的一员,这在因循守旧的日本企业,简直是前所未闻的奇迹。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大贺典雄整整一年处在脏累而卑微的工作环境中,却没有任何抱怨?或者说,像大贺典雄那样,能面对挫折而泰然处之的人,他们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经过我们分析,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几种素质:

  永远正视客观的现实。

  他们不追求小说故事里那些一蹴而就的成功,他们接受“年轻人要从基层做起”的现实。

  他们也不追求绝对的“公平”——就算一时的收获抵不上付出,他们也能接受这一切,心甘情愿从头做起,从基层做起。

  他们并不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什么“伟大的目标”,而是一个个现实的目标,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走向成功。

  化解困惑,擅长从具体工作中寻找乐趣。

  乐观的心态,是支撑一个人度过“低谷”的基础。

  可以想象,当大贺典雄被派去做学徒,他一时并不知道盛田昭夫的用意,他肯定也会觉得困惑、不解。

  但现实是必须面对的,他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学徒岁月呢?看起来,大贺典雄一定喜欢自己的工作,一定从学徒的工作中寻找到了乐趣。

  毕竟,这是当时其他大学毕业生一辈子可能都不会碰到的经历。

  也正因为他珍惜这段经历,在学徒的岗位上也做得风生水起,所以,才更让盛田昭夫认识到他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和才能。

  富有远见,不计较一时得失。

  固然,在这个案例中,大贺典雄是幸运的,他的“不幸”仅仅是盛田昭夫刻意安排的“考验”。

  可实际上,更有无数“一开始没那么幸运”的成功者,不计较一时得失,凭着自己强大的坚毅、耐心和积极,从而完成了命运对他们的严酷“考验”。

  永远采取积极的行动。

  即使处在“低谷”,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弃,他们总会“做点什么”,让自己渡过难关,决不会用嘴上滔滔不绝的抱怨来打发时间,积极行动是他们惟一的向导。

  优秀的人,一般都具有上述几项心理素质,他们不急、不怨,着眼现实,积极行动,努力解决各种问题,用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工作和生活。

  他们不会抱怨命运,而是积极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不会抱怨同事、抱怨客户,而是用健康的方式与人们进行沟通;他们不会抱怨老板、抱怨公司,而是珍惜本职工作给自己提供的学习机会。

  他们遇到麻烦、挫折,也会“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从“麻烦”中发掘快乐和机会。

  在我们前面关于小陈能否创业的案例中,咨询专家又为小陈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关于他几个事业有成的朋友的经历。

  其中一个朋友,他开车和专家一起参观一家企业,却碰上一路都是交通堵塞,几乎是寸步难行。

  可这位朋友却说:“北京的交通就是这样!没关系,平时我也不开车,坐公司的班车上班,一路上可以闭目养神,还可以听听外语。

  上次我去美国考察,我发现自己的口语竟然明显提高了!这还要感谢北京的堵车呢!”

  还有一位朋友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朋友们从来没有听见他抱怨。

  按理说,他太有抱怨的理由了:行业的政策变动、诸多合作伙伴的不诚信、员工的失误等等,都给他带来很多麻烦。

  但他从来不抱怨任何人,而是想办法,出主意,把每一个考验和挑战一一化解,把每一个不足重新调配,尽力做到位。

  正是这些不抱怨的人,在朋友、同事之间散发着迷人的能量,让别人也感觉心胸开朗、心态阳光,在工作中充满着力量。

  其实,当一个人真正有自己的理想,就不会再为那些烦琐的小事怨天尤人;当一个人懂得时间的珍贵,就不会让抱怨浪费自己的生命,生活中的阳光会洒满他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优秀的人,绝不让满腹牢骚来消耗自己,绝不让抱怨的思维限制自己。

  难道,我们不该学习这样的人,停止抱怨,接受现实,迎接自己新的职场生活吗?!

  无论如何,如果你还在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停,至少可以肯定,你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也很难成为优秀的人。

  抱怨是职场通病,抱怨是事业成功大敌。

  在职场上,抱怨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

  经常抱怨的人会变得消极、不思进取。

  抱怨其实不仅没必要,而且很愚蠢,甚至越抱怨越糟糕。

  化解抱怨、改变“抱怨性格”、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自信和快乐……

  积极工作励志的散文二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中小型创业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为了业务成长,就必须得脚踏实地,把每件事情都落到实处。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懂得如何克服拖延症将会提高团队的生产力,工作更加有效率。

  这年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拖延症。

  不过,如果还有一种周期性拖延症患者,他们的症状是:几乎会拖延每一件他们必须得做的事情。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20%的慢性拖延症患者。

  他们往往会拖到汽车没油了才会去加油,会因为迟迟不去买票而错过想看的演出,会因为拖延症逾期工作项目。

  另外,还有一种拖延症,医学上称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procrastination),他们往往会不肯做决定,往往要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做决定,或者让别人替他们做决定。

  他们是主动、有意识地、策略型的拖延症患者。

  对付这种慢性拖延症,这里有4个妙招:

  1、拆分整个项目为一个一个小的任务。

  拖延症患者通常会倾向于关注更大、更为宏观的部分,一个大的项目对于他们来说太为难了。

  他们往往会看到整个森林,却忽略了这样的事实:森林是由一棵棵树木构成的。

  他们总以为自己能够搞定所有,但结果往往不是这样,所以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所以,把整件事情拆解为一个一个目标清晰、明确的、可执行的小任务,这样将更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2、阶段性目标或任务完成后小小犒劳一下自己。

  鼓励让人产生动力。

  虽说犒劳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对你的下一个目标却有着巨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

  每当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后,要记得好好的犒劳自己一下。

  如果你发现一件事特别难完成和坚持,那么可以考虑把它和最大的奖励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你把注意力专注在要做的事情上,它可能是看最爱的美剧、听喜欢的音乐、十分钟的个人时间、玩个休闲小游戏、喝咖啡等等。

  设置一些心水的奖品,让它们成为你完成任务的推动力。

  任务的难度系数越大,奖品越好。

  俗语说,积习难改。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神经元模式,神经回路连接得越紧密,行为习惯化的程度越强。

  当你在试图改变一个习惯的时候,记住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急,不要完美主义。

  习惯形成背后的科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一下子就消失的,它可能会反复而顽劣地重复打搅我们的生活,

  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习惯,循序渐进,慢慢来就可以了。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即使你只重要能完成目标的80%,就是成功。

  3、公开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决心。

  一旦你向其他朋友宣告你要干某件事,你会觉得其他人都在看着你,这样以免你毅力不足,为自己找借口中途放弃。

  你可以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目标,和朋友成群结伴一起减肥、跑步,或者公开发表日记,开始记录自己的心得。

  当然这也适用于团队作业。

  如果责任太过于分散,反而更容易产生拖延。

  最佳的办法是清晰列出每个人负责哪一部分工作任务、截止日期、公开透明权责分明地落实每一个人身上,并且可以清晰地追踪整个过程,这样,每个人的工作都可以获得公开公正地评估,哪位团队成员工作出色,对团队产生价值,一目了然,更容易得到公开地认可,即使是在异地远程协作。

  4、开始了就不要停下来。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将会一直运动。

  做事也一样。

  一旦患上懒癌,就永远都开始不了了。

  所以,当你一旦开始着手一件事情,你就得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完成它。

  选择任务列表中最简单的事情,逼迫自己现在就开始。

  关掉浏览器,关闭电子邮件提醒、整个荧幕充斥的只有你要做的那件事情。

  就在现在,开始吧!

  积极工作励志的散文三

  曾有个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编的稿件漏洞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却回了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琢磨她这话挺有意思,

  就像我们买了件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于是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

  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当年我刚入职时工资也是三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八千。

  因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仅写到位了,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让他挑:一个是按他的要求写的,其它则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没有去想其中的关窍,只是因为喜欢写作,就会琢磨怎样写会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觉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关系我个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

  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带过二十多个中文研究生后,才发现这种态度很稀缺。

  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美不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

  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

  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举个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麦当劳门口,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夏天时她都会给所有的车,覆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

  顾客取车要走时,她还会笑着拧一把湿布,帮你擦擦坐垫,降降温。

  她从来没有开口,但很多人会主动多给她一块钱,还连声道谢。

  大妈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钱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无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这久混,干嘛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

  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垫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向往吧,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

  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老长时间连切肉的大活都没机会沾手,更遑论学会做一整个包子。

  而小公司人力资源紧张,同样三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种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

  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

  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

  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积极工作励志的散文】相关文章:

励志的散文10-26

励志散文精选09-30

励志的散文09-30

励志哲理散文精选10-26

奋斗励志的散文10-26

青春励志的散文10-26

阳光励志的散文10-26

比较励志的散文10-26

励志的散文片段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