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读书励志的散文

时间:2021-05-29 13:19:42 随笔 我要投稿

读书励志的散文

  好的书籍可以让人有非凡的梦想,让人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完美梦想是美好明天的昭示,读书是进取人生的驿站。

读书励志的散文

  读书励志的散文一

  读书成就梦想,智慧创造未来。

  “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

  这句话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于1837年在美国生联谊会上发表很有名的演说〈美国的学者〉中所说的。

  今天看来,此话也还是非常正确和深刻的!

  此话就涉及到了培养读书兴趣和选择好书的问题了。

  作家和老师们经常我们青年人要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但现在我们看看我们中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这点了呢?寥寥无几吧!这其实也部分地说明了世界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为什么一直保持在3%左右。

  因为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希望和力量的人是3%左右。

  我们若去读读伟人们的传记,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原因是可以追溯到他们喜欢上读书的青少年时期。

  美国著名的总统林肯就是一例。

  他出生在最荒凉的小木屋里,因家贫只接受了很短暂的学校,为了生存和补贴家用,少年时的林肯当过种植园的工人、店员和木工。

  在25岁以前,林肯没有固定的,四处谋生。

  成年后,他成为一名当地土地测绘员。

  在艰苦的劳作之余,林肯始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

  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

  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在青年时代,林肯通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读了《美国历史》,《圣经》、《华盛顿生平》、《天路历程》、《伊索寓言》。

  还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

  他通过自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充满智慧的人。

  这些书籍和他的行动给了他希望、力量和智慧,经过不屈的他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总统。

  读书励志的散文二

  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

  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

  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相反,有的人虽然颇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终其一生,得过且过,别无建树。

  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在于读书。

  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

  读书可以“明目”。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

  一个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读书可以“清心”。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

  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

  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清心静气、淡泊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诱。

  读书可以“强体”。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

  不仅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

  因而,大凡常人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

  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相信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有切身感受。

  首先,要乐于读书。

  生命有限,知识无穷。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

  然而,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善于读书。

  古人云:开卷有益。

  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

  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择书而读。

  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

  再次,要巧于读书。

  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读书励志的散文三

  这一段时间,我学习了学校推荐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我们教师的宝贵财富。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与教育有关的100个方面的内容。

  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发现阅读是支撑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育基本观点的核心概念,阅读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书中的很多章节,他都阐述了阅读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加明白阅读对于自身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

  因此,我对《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一节中作者的观点非常赞同:“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一直以来,自己还是蛮喜欢语文教学的,也一直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也曾拜读窦桂梅、薛瑞萍、孙双金等名师的随笔佳作,发现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无一不是博览群书之人。

  试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孩子们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学生何来侃侃而谈的底气?又如何能引领学生畅游书海?道理都明白,但是,我是否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我是否做到了博览群书?扪心自问,显然没有,我惭愧至极。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今好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及终身发展都有好处,但是在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要求的同时,我们的老师读了多少书?我们的家长读了多少书?是啊,我的确该拿这样的问题问问自己。

  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我怎么就不要求自己呢?作为语文教师,我问自己:我读了多少书?虽说有时也看看,专业的,人文的,休闲的,都会涉猎一点点。

  但细想想,却很少有过读书计划,全凭自己的喜好,想看时就翻翻,有时间就看了,没时间就作罢,也不成系统,更不能坚持,如此这般,总觉得没什么收获。

  在学校,我经常向学生和家长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力争在小学阶段完成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的'要求。

  对于我的要求,学生们都完成得不错。

  毕业前夕的家长会上,我的学生们向家长展示了自己两年来的读书成果: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我不确定他们两年间读了多少书,但摆在面前的一摞摞厚厚的读书笔记让我深思;我的班上有62名学生,如果一个学生读一本书的话,那么我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呢?算算这个阅读量应该是惊人的。

  作为教师,撰写教育随笔及论文也是我们常做的功课。

  这更离不开大量的,高品质的阅读。

  我们读大师的教育随笔,总会被他们厚实的语言功底所折服,为他们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悠然自得而倾倒,他们渊博的知识、深沉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深厚的积淀。

  由此可见,阅读是我们获得思想资源最为重要的途径,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要能够写好文章,广泛阅读是必须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

  读书不但是我们职业的需要,更是我们内心丰润的源泉。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读书能让人穿越时空,突破有限,走更多的路,认识更多的人,感受更多的生活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是人类一切成长的基础。

  面对忙碌与浮躁的生活,读书,能让我们的心性多浸染一些诗性的气质。

  因此,除了专业书籍,我们还需要常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

  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很多时候,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

  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会渐归平静。

  “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自古就是高洁之士的写照。

  无论是出于教师职业的需要,还是内心的精神需求,我们都应该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书,是我们必须的生活。

  我非常欣赏北师大教授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

  阅读,亦当如此。

  当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境沉浸于文字之间,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以从容淡定的心境沉浸于文字之间,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读书励志的散文】相关文章:

青春散文励志校园广播稿10-15

贺信的散文03-27

朱自清散文02-03

韩愈散文中的叙事艺术02-01

孟子散文特色02-06

青春散文悼词10-30

读书的标语04-16

读书的对联12-24

周国平散文中的孤独体悟02-03

播音主持稿件抒情的散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