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写溪水散文

时间:2022-10-26 07:12:05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写溪水散文

  写溪水散文就在下面,欢迎大家阅读哦!

写溪水散文

  一条小溪的光芒【1】

  一条小溪从武夷山余脉的山地中发源,跳着舞蹈,唱着飘满泥土和稻菽香味的歌谣,蜿蜒而来,沿途经过一个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

  在小溪的某一个拐弯处,树木葳蕤,葱郁,成片成片的稻苗绿得像清粼粼的水波,一浪一浪的,将田野的抒情推向远方。

  阵阵蛙鸣从大地上浮起,像田野上飘荡的水汽,居无定所。

  这属于乡村的音乐,在天地间悠悠地演绎着,不舍春秋和昼夜。

  小溪情不自禁地慢下了脚步,在这里稍作休憩,观望。

  “龙溪”,这个充满田园气息和诗情画意的名字,便跳到了我的纸上。

  一群祝氏的子民,在此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翻开发黄的典籍和虫子蛀蚀得千疮百孔的族谱,我们依稀可以辨认出他们的迁徙之路。

  我们的祖先来自不远处巍峨的江郎山(属于浙江省江山市)脚下,祝氏宗祠内悬挂着遒劲、沧桑的牌匾——“郎峰祝氏”,其中所隐藏着的一部幽暗、深邃的神秘历史,等待我们去探幽和梳理。

  村中的祝氏宗祠和文昌阁,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童年与这栋庞大的建筑曾经有一段风雨和欢笑交错的复杂记忆。

  当我再一次回来,经过这栋明成化年间修建的建筑物,我摸着宗祠大门口拴马桩的青石础,冰冷的手感,坚硬的脉络,底部爬满青苔的印痕,顶部已被泥土和尘埃填满的桩口。

  老一辈人告诉我,清朝的时候,村里出了两位进士,当他们高中功名,衣锦还乡,将风尘仆仆的马匹拴在这里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前来道贺的乡亲们,那一刻,他们的内心是何等的荣耀啊?只有书香门第、耕读世家,才配有如此加冕的盛礼。

  而现在,生命中有一种东西渐渐地被时间填满,掩盖,甚至忘却;生命中也有一种很重要的东西,被一天天地抽走,无声地抽走,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秋天就翻过了故乡的山冈。

  一座村庄和它的世世代代的子民,是浮出来的岛屿,站在大地上的树木,也是生活中有欢喜也有悲伤的躯体,可以这样说,我在故乡看见的咆哮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稻苗,渐渐暗下去的天色,鳞次栉比的楼房取代了日渐倒塌的旧房舍,有时干枯、有时丰盈的龙溪河,都成了心灵中的表象。

  或者说,那是时间的斑纹,一粒姓氏的种子的光芒,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现实呈现。

  石头的坚硬依旧,那两头镇守正门的大石狮,高昂着头颅,张开的大嘴,呼唤的是一个村庄的平安,守住的是一个种族的幸福。

  在村庄里,没有比“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更重要的事情。

  跨过青石门槛,我就完成了一次电影式的切换和嫁接。

  小时候,破破旧旧的祠堂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幽深的院子里常常飘出稚气的、拖着长音的“a,o,e”、赶猪的棍子“l、l、l”和“上、中、下、人、口、手”之类的书声。

  下课了,某个角落的忙碌的蚂蚁曾经是我们长久凝视的研究对象,某个石头曾经磕破了我的额头,某个阴暗房间里的杂物堆,躲藏着我们童年的身影。

  透过祠堂里巨大的天井,可以望见白云飘过村庄,我们的小小心灵也随着飘远了……屋梁上精美的朱漆彩绘,四周回廊檐柱栩栩如生的木雕,往往会在我们的梦境中闪现。

  祠堂里的戏台,每年年底或正月,上演过《五女拜寿》、《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追鱼》等越剧曲目,当时我对这些咿咿呀呀的唱腔不感兴趣,和小伙伴在看戏的人缝里钻来钻去,沉迷于自己的追逐和奔跑中。

  在很多年之后,我甚至没有停下迷茫的脚步,对祖先模糊的容颜做一次血缘上的辨别和亲近。

  到了东莞之后,年近不惑,思乡情切,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才了解到郎峰祝氏发族于两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代达到鼎峰,代有闻人,是江阳地区首屈一指的世家望族,也是江南祝氏的主体。

  两宋期间,衢州祝姓进士30人中,北宋17人,南宋6人。

  其中属于郎峰祝家的就有12人,在1015——1128的113年间,平均10年就出一位进士。

  去年夏天,在东莞市麻涌镇,我意外地碰到了另一所祝氏宗祠,摸着古旧的墙壁和门前虬曲的大树,就好像摸到了一粒姓氏的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不远处,江面上升起袅袅的水雾,弥漫在空中。

  我的右手握紧了拳头,伸出食指,在自己的左手掌心上,一笔一划地写了一个世袭的“祝”字,点、横撇、竖、点、竖、横折、横、撇、竖弯钩,简简单单的九笔,却写出了我内心的失落和忧伤,还有在异乡重逢的温暖和亲切。

  这些来自朱元璋的故乡安徽的祝氏先祖们,跟随大军跋江涉水,鏖战岭南,最后有幸在异乡安居乐业,种蕉捕鱼,劳作之余北望故土,喝一杯烧酒,以缓解心中驱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你看我们多么地幸福/幸福到又聚在一起了”,对于我这位寄居东莞的江南郎峰祝氏的后裔来说,这一切,冥冥之中似乎是天意。

  中华姓氏是一部独特的、恢弘的历史。

  闪烁其中的几百个、上千个不同符号不同意义的姓氏,像一条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分别携带着各自独有的血液密码和心理、文化基因,共同构成经纬交错的文明版图,从远古时期的蛮荒源头,一直流淌、相融到下游的今天,并将继续传接下去,直到无穷的遥远。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信念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祝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郎峰祝氏的变迁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一个精彩缩影。

  姓氏的种子被岁月的大风吹到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日渐葱茏,长成了一部繁杂而有纹路的民族秘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口庞大的大国,姓氏渊源里面深藏着很多社会、历史和文化秘密。

  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家天下”的社会形态的过程。

  姓氏是家族生命和血液遗传的一种传承和标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

  姓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

  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所以,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

  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比如赵氏,钱氏,孙氏,李氏,周氏,吴氏,郑氏,王氏……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创造和书写了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这就像一条条生态丰富、波诡云谲的苍茫河流,共同汇聚成浩浩荡荡的中华姓氏的海洋。

  在亲近故乡的凝眸里,我穿越了几百年的风雨和阳光,思绪飘得很远,很远,竟然回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远古时代。

  站在这块浸透了先祖血汗的土地上,抚摸着沧桑的记忆和冰冷的砖石,默诵着“记得东山遗迹在,书香远镇甲东南”的诗句,走进了艳阳高照的现实之中,我似乎看到了血管里那流传千年、一脉相传的唯一颜色——红色。血液是安静的,厮守着我们的身体和生命;血液也是躁动的,一直不肯停歇,推动着我们走向高处和远方。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不是尼罗河,而是我们的血管,千万年来流淌着,携带着我们的体温、情感和文化的血液,引领着我们奔跑,沸腾,悬浮在大地之上。

  在这里,它叫“龙溪”。在其它地方,它叫“丰溪河”、“信江”、“长江”和“黄河”。每一个有河流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的小溪【2】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条小溪,春天来临,小溪旁春芽吐翠,夏天到了,繁花绿叶为溪水轻歌伴舞,当秋风吹过,萧萧落叶随溪水漂流远方,寒冬季节皑皑白雪也无法掩盖其美妙容光。

  小时候就经常在小溪旁玩耍,小溪周围,就象一个美丽而生动的花园,阳光把颤动的水影投射在周围的树上,像轻烟似的在树上晃动着,不时地闪烁着色彩明快的线条。坐在溪水边的石头上,聆听溪水发出淙淙声响,花儿和青草仿佛在这乐声中开放生长,水声、水影显得是那么调和,在溪旁让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丛林里的溪水,滋润了万千生灵。枝密叶茂的山林里,绿叶红果颜色芬芳,松鼠上下乱跳,鸟儿默默的注视着小溪柔软的翡翠一般的水面,倾听着她清脆而婉转的灵唱......

  小溪两旁的林木在春夏秋冬里不断变换着颜色,然而卧在群山怀抱中的小溪,四季貌美灵秀而端庄,溪流不枯,景观多姿多彩,令人久久不忘。

  冬天,小溪仍流水潺潺,结晶的冰凌晶莹,剔透,洁白,多姿,素雅,幻化,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故乡的小溪不因渺小而枯竭,它是我留恋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小溪的歌声总是萦绕在耳旁,如诗的小溪夜夜在梦中流淌……

  溪水灵动九龟坑【3】

  大洋镇木栗村是原木栗乡政府驻地村,距大洋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缙云县城56公里,是缙云县最偏远的革命老区之一。2008年春,经乡镇区域调整,木栗乡政府撤并到大洋镇。2010年冬,行政村规模调整,邻近的湖西村并到木栗村,行政村名依然叫做“木栗村”。

  木栗村山青水秀,自然风光非常秀美。特别是村边那条静静流淌的“九龟坑”(这条溪流不大,没有一个确切的名称。当地有人叫“岩塌坑”,还有人叫“北溪坑”。现在有人替它取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九龟坑”)。就在湖西自然村锡背头水库至木栗自然村村脚,短短的不到1.5公里、河床尽是整体裸露岩石的溪流中,星星点点地点缀着多处别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宛如一颗颗闪耀的珍珠,镶嵌在美丽的九龟坑上。

  锡背头瀑布下的石潭叫“盐卵(蛋)罐”,石潭中隐约可见的石头应该就是石卵了!正因为这一区域风景独特、风水特好。因此,在这里就衍生了一个非常神奇有趣、代代相传、而且传播很广的“湖西出王、南溪出将、八迭岭头出丞相”的民间传说!

  曾经有大洋学者将“湖西出王”这个民间传说,单独整理出“湖西王的传说”在媒体上发表了!

  当地人把该潭称之为“纱帽潭”。这是当地人代代相传下来的名称。可是,好像没有人在意那五条手指形状、比水潭更美的潺潺水流。如果把那五条潺潺的水流当作小瀑布命名的话,该叫什么才好呢?

  酒雕潭整个水潭是一个偌大的、并不多见的大石臼,潭口毫无规则。据说,水潭很深,水下部分越是往下石潭越大,到了潭底又变得很小,故称“酒雕潭”。

  虽然这个石潭并不美丽。但是,当地人一直有一个有趣又神奇的传说流传至今说:酒雕潭底下别有洞天,里面是一处金碧辉煌的帝王金銮殿。金銮殿里,金桌子、金椅子和各式各样的金摆件一应俱全。而且,这个水潭和上游锡背头瀑布下的盐卵罐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