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民族情散文

时间:2022-10-26 07:59:09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族情散文

  民族情散文【1】话说秦镇凉皮

民族情散文

  我的家在沣河南岸,离秦镇很近,小时候经常随大人去秦镇赶集,所以我从小是吃秦镇凉皮长大的,对秦镇凉皮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关于秦镇凉皮我有绝对的话语权。

  长大成人后,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吃过不少外面的凉皮,但总感觉和正宗的本土秦镇凉皮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美食,秦镇特别的水土,哺育出了秦镇凉皮所特有的筋、柔、瓤、薄、香。

  一旦出了秦渡镇这块风水宝地,千年古镇,味道马上就变了。

  而且现在不少商家为了图省事,干脆用切皮机切凉皮,岂不知这恰恰失去了凉皮的另一个魂魄,切凉皮的艺术魅力,一把又长又宽的大切刀,似乎有些夸张,只见刀随手舞,沉重的大切刀在师傅的手下飞快地舞动着,于是又细又长又薄又香又柔又瓤的凉皮魔术般地便在师傅的精湛刀工下变幻出来了,戴着一次性手套的手抓起一把晶莹透亮的凉皮,放在碗里,碗底是煮熟的豆芽菜,用小勺子依次放入盐、味精,浇上香醋汁,最后再抓少许凉皮作为引子,伸入红红的大油碗里,一蘸一提,轻轻地放在碗中,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满脸笑容地端上来放在你的面前,红红的油辣子,白白的皮子,辣子香、醋香、凉皮香,所有的香味一起向你袭来,再矜持的人也经不住这美味佳肴的诱惑,美美地吃上一大口,细嚼慢咽,感受这凉皮美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秦镇凉皮的红火,不仅使千年古秦镇再次焕发出它的青春与活力,从此名胜大噪,扬名海内外,成为了知名品牌,而且还带动了香酷、辣子、菜油、黄酒、肉夹馍和黃豆、大米等行业的发展。

  一井,一碾便是一村。

  为了更好的宏扬秦镇凉皮的文化与魅力,更好地促进秦镇的良性发展,做大做强千年古镇的旅游饮食文化,让它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近年来,当地政府兴起了秦镇凉皮文化节。

  沣河两岸水系特别的丰富,据史料记载:丰、镐二京周围是一片泽国,周文王伐崇侯虎的时候便动用了大量的水师,由此可见那时沣河流域水网特别的丰富,有北方鱼米之乡之美誉,有丰富的水源,便会有水稻,所以古时,沣河两岸的水稻种植面积特别的大,水质好,所以种出来的水稻产量高,质量好,用碾子磨成粉后,用井水和成汁,浇在蒸笼上,用柴火烧之。

  米皮蒸熟后,摊在桌子上的麻布上或筛子里,一层层堆积起来,切的时候,在凉皮上摸上熟油,很快便揭下来了,铺在大桌子上,便开始营业了,于是凉皮人满怀希望的一天便在这紧张的忙碌中开始了。

  民族情散文【2】搅团情

  妻休假打了一顿搅团,是麦面搅团,配上蒜苗、香醋、油拉子,香的我一连吃了两大碗,直呼过瘾,吃这搅团感觉好象比吃山珍海味还香,还稀罕得不止千倍万倍,如今这生活条件确实是好的不能再说了,大鱼大肉吃腻了,偶尔吃一顿搅团反而像是在改善生活,过的似神仙日子了,搅团搅团古名思义就是面粉搅成的团,越搅越筋道,越搅越香,越搅吃起来越过瘾,长安区黄金地段有长安稼娃搅团馆,生意好的一塌糊涂,人们请客吃饭总是钟情于长安稼娃,所也成了本地特色小吃,乐坏了老板,忙坏了厨师和服务员,尤其是到了周末那搅团馆前更是车水马龙,店内是客人爆满,有耐心的干脆坐在边上等着,陕西人就好这一口,没法说!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持续升温,关中环线南山脚下农家乐风生水起,一家家农家乐如雨后春芛似的涌现出来,农家菜、农家特色饭极大地满足了日益富裕,吃惯了山珍海味,想换口味,忆苦思甜,吃粗粮淡饭的城市人的猎奇心理!陈村农家乐一条街远近闻名,这其中就有一家搅团馆,味道特别的正宗,引得城里人纷纷前往,一饱口福,更夸张的是有两位朋友想吃搅团了,半夜敲开人家的门,非要吃人家的搅团,碍于好友的面,主人心里虽然一百个不高兴,但嘴上却什么也不能说,上门就是客,谁叫自家搅团打得香,打得筋道呢,名声在外,惹得这些馋虫,半夜里来了兴致,说来就直接来了,于是脸上还得挂着笑容,挽胳膊,撸袖子,生火,化面、切蒜苗,兑汁,一阵忙活端上油香麻亮,绿、红、白分明的搅团,俩狼也不客气,挽起袖子,美美地吃了好几大碗,丢下钱,摸着鼓鼓的肚子心满意足地走了!

  然而,小时候,生活异常的贫困,粮食不够吃,麦面少的可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麦面。

  所以包谷面搅团是农家人饭桌上的家常便饭,农村人家事情多,整日在地里干农活,尤其是干重体力活的人,费劲,消化快,刚才还吃的饱饱的,过一会肚子就咕咕的饿了,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了,搅团不耐饥,所以大家就很无可奈何地把搅团看做是哄人的饭,那时在农村,谁家要是给干活的人或亲戚朋友吃搅团那就是看不起人,大家会在背后说主人饥皮、不地道、小气之类的话!然而现在却不同了,西部大开发,西安经济大发展,长安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富裕起来的人们纷纷都住进了高楼大厦,没有那么多的重体力活去干了,人们的活动量小了,饭量也就小的多了,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使人们不再为吃穿而发愁了,于是粗茶淡饭反而成了稀罕之物,尤其是搅团,只有关系特别铁的、亲的,主家才会下厨给你打上一锅搅团,为啥?搅团虽然好吃过瘾,但现在的人凡事都图省事,所以大家都怕麻烦,太费劲了!所以搅团反而更加的珍贵了。

  民族情散文【3】粽子情

  新鲜的粽叶打回来了,翠绿翠绿的,还有些嫩,这是今天下午在洨河公园游玩时打的。

  又到一年打粽叶时,今天天阴了,正是打粽叶的好时节,下午去的时候,洨河边打粽叶的人很多,于是我们停好车子也下河去打粽叶。

  小时,洨河两岸成片的芦苇荡,无人管理,但生长却特别的旺盛,也就是这个时侯,长的一人多高的芦苇荡成了鸟兔的天堂,这时也正是采摘粽叶好时候。

  粽叶采摘回来后,要么阴干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增加收入,那时农村人家都很穷,所以采收粽叶也是一样非常好的经济来源。

  记得小时侯,大姑从江村经渡河石桥来我家的时候,都要采收粽叶,因为大姑家实在是太贫穷了,采收粽叶增加一些收入固然很好。

  农村一直有讲究,端午节包粽子,一是给女儿家送,二是煮熟了家里人吃,包粽子的时侯,先把粽叶洗干净,在锅里煮一会,捞出来用冷水冰着,把粽叶一片片整理好,大叶子三片,小叶子四片,握成三角形,把淘洗干净的米和红枣放进粽叶里,然后收角把米包裹严实了,再用早已准备好的细草绳捆绑结实,放进大铁锅里煮。

  当粽子快熟的时侯,一阵阵粽子的清香味便从锅里飘散开来,引诱得人直咽口水。

  小时侯,小姑特别的心灵手巧,吃苦又能干,采摘粽叶,包粽子,煮粽子,奶奶在旁边帮忙,小姑和奶奶包的粽子,特别的大,均匀,形状好看,三角形的,煮熟了,给大姑和二姑送,剩下的家里吃!那时农村人家都很穷,但实在,所以自家包的粽子大而实在,吃起来米是香喷喷的,特津道,还带着粽叶旳香叶,枣特别旳大而甜,小时侯,吃粽子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

  后来村里有两位老婆婆为了维持生计,一年四季的包粽子卖,冬天的时侯,天还黑不隆冬的,卖粽子的声音经常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于是我穿好衣服去上学,对于我这种穷家娃,那时既使粽子很便宜,我也是买不起,吃不起的。

  长大后,生活条件好了,粽子一个两块,吃得起,买得起,但总吃不出儿时的味道,现在打粽叶也成了一种休闲娱乐了。

【民族情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的随笔11-08

朱自清散文精选11-14

丰子恺经典散文11-14

季羡林散文精选11-13

毕淑敏经典散文精选11-13

时间的散文02-16

老舍散文精选11-13

鲁迅散文11-13

朱自清的散文11-11

龙应台散文精选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