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端午节散文

时间:2022-10-26 07:59:26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散文

  屈原的故事,让儿时的我知道了汨罗江和端午节的关联,屈原的气节很是让我敬佩,但那时让我久久耿耿于心的是每逢端午节那个长得三棱八骨的,飘香了几千年的粽子。

端午节散文

  端午·粽子【1】

  吃货的我很不懂事,心想,纪念嘛,有个仪式就行了,为什么非得把那么好的东西扔进水里呢?屈原他老人家吃得着吗?自欺欺人!

  幻想着那向往的味道,我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粽子的端午。

  我总是在母亲面前提意见,母亲说,一到端午就到麦收,太忙了。

  我认为母亲是在敷衍我,忙完了,也没见妈妈包过,后来才慢慢懂了是没米下锅呀。

  直到后来大姐嫁到了城里后的第一个端午,她捎回来一个又大又香的篮子。

  篮子里装满了让我在意念里一直企盼的,我童年陌生又熟悉的粽子!

  那年,我十二,已经是初一的学生了。

  头一回吃粽子,心情特好。

  屈大爷,对不住了,我先尝尝。

  拿起五花大绑的粽子,来不及细细端详这三角不三角菱形不菱形的几何体,迫不及待地拽开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结实的绑线,掀起一层层包的严严实实的绿色外衣,那芳香诱人白中泛着淡绿的玉面芙蓉露出了羞涩内敛的一角,芳香越发浓厚。

  哎哟喂,就是你这小东西让我魂牵梦绕了这么久啊。

  解开所有包裹在玉色尤物上的外衣,一件精美绝伦的千年古玉安静的躺在我手里,散发出绿粽叶的清香又涵盖浓浓的糯米香。

  我有些不忍下口,但这只是一瞬间的矜持,再远古的传说,再淑女的形象哪比得上大快朵颐的豪爽。

  不得不佩服大姐手艺的精湛,个头硕大,有棱有角,且不漏一丝缝隙,方能让粽子原汁原味保持如此完好,而且粽叶的香味也恰好地融入其中。

  我奇怪大姐原先在家从来都没吃过粽子,怎会包得如此之好,看来,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在母亲的教导下。

  大姐是融会贯通并升华啊,再想想自己,唉,不提这个了,继续一个字,吃!

  我的吃相跟八戒初尝人参果的样子有一拼,大家都在细细品尝,而我一个粽子吃完了还没尝到味。

  直到吃了两三个,母亲提醒我,别把枣核吃下去,大姐忙解释枣核事先剔过了。

  我才知道粽子里面原来另有内涵,又黏又糯的粽馅里面有的是裹着花生米有的是大枣,甜中带糯,夹着大枣和花生米的香气。

  我一口气吃了六个,十足的吃货!弄得满脸满手都是黏糊糊的,母亲笑着骂我,真正个饿死鬼托生来的,惹得大家哈大哈笑。

  从那以后我爱上了粽子的味道,大姐经常在端午捎粽子回来,算是解了我对粽子的相思之苦。

  城里的粽叶卖的很贵,大姐捎信让我去路边的水沟旁打粽叶,告诉我,芦苇有两种,一种是水芦苇一种是旱芦苇。

  旱芦苇的叶子又苦又涩不能做粽叶,水芦苇的叶子是上好的粽叶,清香有韧性而且不易破。

  按照大姐的指点我很快的打了一大捆水芦苇的叶子,心里美滋滋的,这该够包很多粽子了吧。

  没想到经大姐验收后,打下去一半还多。

  大姐说,打下去的都是被我弄出裂缝的,那样会漏米。

  有虫洞的,还有太小的也不行,你别青裤蓝褂一股脑都胡撸来呀。

  我说,还有这么多讲究那,大姐接过话说,说讲究也讲究,说不讲究也不讲究。

  我不甚理解,帮着大姐做准备工作。

  选米,泡米,烫粽叶,一边听大姐解说,什么米要泡的正好,不然会影响口感,粽叶要烫的正好,不然会有脆裂等等,个头大小要正好。

  我就奇怪,大姐没念过书竟然会做的那么有条理,说的那么有理有据,一个词正好,可以解释很多原理。

  等到包粽子的环节更是让我手忙脚乱,不是漏馅就是绳子绑松了,再就是外形特别难看,整个一又小又矬,那一定是又被大家取笑的,以至于至今都没学会包粽子,一到端午就特别想念大姐和她的粽子。

  现在想想,再逢端午,那些超市里品种纷繁的粽子,我还能吃几个?能否吃出那时的味道?

  端午·彩虹桥【2】

  端午节孩子们手腕、脚腕、脖子上都要栓彩色的丝线,传说到了七月初七这天,把丝线剪下扔到房顶,到了晚上喜鹊飞来把彩线叼去搭彩虹桥,牛郎和织女便可以踏着彩虹桥相会。

  这个故事小时候从端午节那天就和彩线一起栓住了我的手,直到七月初七的早上,被剪刀轻轻的剪下抛到房顶。

  晚上星星出来眨眼的时候,我也开始眨眼,与星星目光对视。

  母亲说,躲在葡萄架下,能听见他们说话。

  我慢慢闭上眼睛,牛郎织女就走进了我的梦里。

  第二天早上,我问母亲看见牛郎织女在彩虹桥上相会了吗?母亲说看见了,我说我也看见了。

  每逢端午,集市上琳琅满目纯色的、五彩的,色彩斑斓缠缠绕绕的丝线,总是拽着我的小眼睛,牵着我的脚步。

  放下书包就缠着母亲去买丝线,而母亲总是像变戏法似的将那个传说又系在了我的手腕上。

  洗手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把彩线弄褪色而误了七月初七那晚的鹊桥会。

  许多年许多个端午节我听着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梦里无数次的幻想着那鲜艳的彩虹桥,因此也从没在七月初七的夜晚看到牛郎织女的影子,母亲说我睡得像小猪。

  多年以后,端午节葡萄架下,我给孩子们讲彩虹桥的故事,把这个美丽的传说系在了他们的手腕上。

  端午·麦收【3】

  每逢端午大多赶上麦收,学校必定是要放忙假的。

  老听大人说,芒种了,小满了,想必就是要告诉我们又忙又种家里才能满满的。

  所以,我们的端午有时是在麦田边度过的。

  满地的金黄喊人那,任何一个吃粮食的人都在家坐不住,母亲常这样形容麦收的紧迫。

  端午过节,若遇上麦收,别说坐在桌前稳稳当当的吃一顿丰盛的端午大餐,就连吃几个粽子和煮鸡蛋都是奢望。

  几把镰刀,几点星星,几滴晨露,几根黄瓜,几个西红柿,几碗米饭,若是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麦子长势好,丰收在望,端午节就可以有煮熟的蛋,自家养的鸡鸭下的蛋,或咸或淡,煮好了,午饭点送到地头,哪里顾得上手洗没洗,忙不迭吃几口,又得继续收割。

  农村刚实行土地承包那会,我们家分了三十多亩地,全种了麦子,没有机器全靠人工收割。

  那年我大约八九岁,是我长这么大最辛苦的麦收。

  开镰的第一块地足足七亩,摇摇晃晃一大片。

  头天还在憧憬着端午节的煮鸡蛋,第二天天没亮却被母亲叫醒,割麦子了。

  迷迷糊糊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踉踉跄跄跟在大家身后,嘴里嘀咕不停。

  大家并不理我,只顾往前走。

  借着星星的点点亮光,到了地头,望着黑乎乎的那么大片麦子,我大呼,妈呀,这什么时候才能割完那。

  父亲一个字一个字的顿着,三更三点癞蛤蟆眨眼也要割完,今天的事不能留到明天做,收麦子更是。

  声音硬的像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吱声了。

  一把镰刀在我手里硬是钝得我使不上劲,我对姐喊快给我磨刀,姐拿过来试了试,可以呀。

  我硬着头皮又开始割,可是速度越来越慢,直到被大家落下很远。

  哥哥姐姐们累了,跪在地上坚持着继续收割。

  因为那块麦子必须在今天割完,父亲的话我们不敢懈怠。

  中午果然有我们期盼的煮蛋,另外还有惊喜,一碗红烧咸鱼胚,那叫一个香啊。

  到了下午七点多钟,一块六七亩地的麦子终于割完了。

  看着捆的结结实实的麦捆躺在地上那么听话,我也往地上一躺,我也来睡睡。

  父亲说,现在还不能睡,得赶紧把麦子拉回去。

  不然要是遇到阴雨,麦捆倒在地上会出芽,不白忙了。

  我一咕噜爬起来,开始往平板车上堆麦捆。

  一溜排五辆平板车,前面用一头牛拉着,后面用绳子连起来,一辆接着一辆,父母亲还有哥哥姐姐们各掌着车把,浩浩荡荡开拔,车队呀,那叫牛啊!

  把这块地的麦子拉完,已经是深夜,星星亮起了灯。

  麦收要持续六七天,端午也就在忙碌中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端午节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的随笔11-08

时间的散文02-16

老舍散文精选11-13

鲁迅散文11-13

朱自清的散文11-11

龙应台散文精选11-13

朱自清散文精选11-14

丰子恺经典散文11-14

季羡林散文精选11-13

毕淑敏经典散文精选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