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自清的文章
说起朱自清,你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朱自清的文章,仅供参考!
关于朱自清的文章一
那一年,我还在温州上班。
与一个女孩在网上聊天有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变了,晚上睡不着了,白天没精神了。
一开始也只是像一般网友一样东拉西扯天南海北地胡侃,渐渐地,我更愿意将自己心里的许多话讲给她听,哪怕是家庭里的私事。
她也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在网上等我,一聊就是大半夜。
有一天,她说,我们见个面吧。
我说,视频里不是天天见吗?她说,邵瑞彭的《蝶恋花》里说过,“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我说,司马光的《西江月》里更说过,“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她说,我住在瓯海仙岩,明天就在梅雨潭见。
我说,接头暗号,我手拿一本《朱自清散文》。
她说,我穿一件绿色上衣,像梅雨潭潭水一样的颜色。
我从双屿坐车来到仙岩,太阳才刚刚将光辉洒遍群山。
在“自清亭”,我见到了刻在大理石石碑上的《绿》。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在小学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如今,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温经典,竟然发现过去的记忆早已渐渐淡忘了,那些熟悉得如同自己身上胎记的文字居然如此陌生。
我惊诧于自己的情绪,难道美好的东西真的只存在于幻想与怀念中吗?大师鲜活的散文变成了冰冷的刻字,我用手抚摸着这些自己从小就顶礼膜拜的文字,手上有凹凸感,心里却留不下印痕了。
我长叹一声,怅然若失。
沿着蜿蜒的台阶往上走,面前出现一座像“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的亭子,我知道这就是梅雨亭。
亭下一泓碧绿碧绿的深潭,我知道这就是梅雨潭。
亭前一挂瀑布飞流直下,那自然就是梅雨瀑了。
站在亭前极目四望,山上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林,四周也没有鸟语花香的景致。
对于我这个在皖南山区长大的人来说,见惯了九华山、黄山,眼前这样的山真的不够高耸险峻,这样的水也无法让人流连忘返。
见识了太多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再清新自然的小家碧玉也终究无法让人眼前一亮。
这就是传说中“常若梅天细雨”的梅雨瀑吗?这就是让朱自清先生无比惊诧高声赞美的梅雨潭吗?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神往已久的梅雨亭吗?今天,这些我都亲眼见到了,为什么心情平淡得如同看到村前寨后山涧中的一汪山泉呢?风吹过,水雾飘到了我的脸上,朱自清先生说这水雾像梅花更像杨花,我一路追寻的网络爱情,又像是什么呢?丢一颗石子到深潭,碧波荡漾揉碎了朱先生笔下那醉人的“女儿绿”。
我苦苦追寻的难道就是这飞溅的水雾,有,却飘忽不定;亦或者是这潭底蕴蓄着的奇异的绿,美,却不可捉摸?然而,这些,确确实实在我心中曾经是那么圣洁,遥不可及,可遇不可求。
这些难道真的只能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彩虹似的梦吗?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一颗小小的石子就让它灰飞烟灭?大概美好的东西大多只能是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世俗的阳光风雨,真让人唏嘘。
我悄悄地将手里的《朱自清散文》放在梅雨亭的石凳上,转身下山了。
梅雨潭里那一潭绿还在无声地泛着涟漪。
回首最后遥望一眼梅雨潭,我看到一个长发飘飘的绿色背影正拾级而上去向梅雨亭。
山下禅寺的钟声悠悠地回荡在山谷中。
看到香火缭绕的香炉前忙碌的老和尚,我想起了苏曼殊的一句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关于朱自清的文章二
朱自清曾说过:“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庄子·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增广贤文》中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飞逝的时光无法挽留,抓不住,毫不流连,在飞逝的时光中,我们抓住了多少?
昨日还在小学的操场与同学们欢笑,今日就坐在初中校园的教室上课,学习的进长,时光的飞逝;前半天还在与家长购物,后半天就在公园散步,生活的娱乐,时光的飞逝,前一分钟日历还是2012年,后一分钟就是2013年,岁月的增长,时光的飞逝。
元宵过了,该学习了。
坐在书桌前翻看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二字映入眼帘,我饶有兴趣的开始看文章,看完一篇,已经3点整了,时间真的好快啊,正如散文中所说,日子真是一去不复返,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形象的体现了时光的匆匆飞逝。
才过完年,转眼就要开学,在春日花开的日子,我多想在冰天雪地里,独自感受冬的快乐,感受寒假的舒适,过年的热闹,可惜时光飞逝,转眼已要开学,想回头,却发现,那是一个幻想。
也许我们感动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动于李清照的傲然不屈,感动于黄继光的'英勇献身,因为他们尽管已消失,但在逝去的时光中,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故事,闪闪发光,但是我们去感动于他们的故事,要赶紧抓住时间,不要让时光飞走,像他们一样,为世间做点事情,即便你抓不住一直在流的时光,但要抓住每刻的时光与机会,好好学习,不要浪费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等你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你一定会发现,时间是那么匆匆,飞逝的时光已经去了,每时每刻都在我们不经意间消逝,抓也抓不住,但是,你珍惜了吗?只要珍惜,即便时光飞逝也无谓,我们要把握现在,把握未来,珍惜时光,不要让飞逝的时光成为遗憾。
关于朱自清的文章三
中国古代寓言,通过成语这一集约化的方式,早已为国人熟知深知,如“自相矛盾”、“亡羊补牢”、“滥竽充数”、“叶公好龙”、“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等。
成语的好处在于通过高度的归纳概括,使原来深奥晦隐的思想借助浅白和明朗上口的方式走向普及,走向大众化。
千年以前的先秦文学好以寓言打动人心,其中许多寓言流传后世,成为成语的一部分。
以至我们反而不知道这些成语的源头了。
事实上,这些成语的背后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之处,凸现了中国言词的魅力与诡异。
岳麓书社曾经推出了一套“长河随笔丛书”,有朱健的《逍遥读红缕》、王开林的《穿越诗经的画廊》、张远山的《寓言的密码》、周泽雄的《青梅煮酒》、余杰的《尴尬时代》、丁帆的《江南悲歌》。
其中《寓言的密码》一书是张远山先生于密室累月穷年,破译自春秋战国时代即已盛产的寓言,行文如庖丁解牛,挥洒自如,让古老的寓言重放光芒。
作者自云:“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顶峰,此后历两千年而永难超越。
为了使枯燥艰深的诸子思想形象易解,我选取了诸子寓言作为进入这座灿烂宝库的方便法门。”清代首席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就认为《庄子》为“天下奇书”,评价极高。
《寓言的密码》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分别为“庄子寓言解构”、“韩非寓言解构”和“诸子寓言解构”。
此书试图描述的是,当苏格拉底及其弟子在雅典街头探讨哲学,当释伽牟尼及其弟子在印度荒野传播宗教,与之同时代的杰出中国人,在街头、在荒野——事实上更多的是在庙堂之上——说些什么?他们的言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言说,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言说凝注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新生的关切,全面探究了中国历史及其文化之最初思想成因,是对中国轴心时代的核心智慧———创造力和批判力的继承,内中自有现实的火花。
张远山的想法是这样的:中华民族是个很不认“真”而颇为务“实”的民族,真正的智慧在中国缺席。
中国思想最辉煌的时期在先秦,为了向读者解开诸子思想的本质特徵,张远山特选取寓言作为切入点,因为,寓言正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实际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具游戏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
从这种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生价值,反省自家的文化经典,与西人返回《圣经》寻找思想的生长点不谋而合。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
”当下的文化时尚既然已经败坏,重返文化经典或许是一种救赎之路。
这正好印证了海德格尔那句话:回到原初之思。
作者慧眼独具,从纷乱的先秦寓言中精选出42则(最后一则取来柳宗元的“黔之驴”),深入其中,细加剖析,使其中深蕴千年的文化义理得以焕然重现,让人在寓言的背后看到先哲的思想精华与内在脉络。
通过对庄子、韩非子一正一反的两大典型的鞭辟入里的分析与解构,逐渐凸显出其作为中国文化阴阳两极的原初特性。
然而作者不仅仅是谈古,其意却在论今,于是在解构先秦寓言时取材儒法而有意略过名墨两家,为的是所有立论、分析都能扣紧当代,可以说《寓言的密码》是一部古寓言今说的佳作。
读这样的书,犹觉逸致栩栩然,如曹子桓评阮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
我们知道在古为今用时切忌附会之说,张远山的《寓言的密码》却能脱此樊篱,虽于先哲思想有所发挥,但传神写照,仍在先秦思想之范围。
以现代之意识对古代寓言的观照,让人耳目一新时又有所领悟,有所深思。
譬如《庖丁解牛》一篇点出庄子的间世主义就足以荡涤旧说,最见作者的功底。
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时候,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对先秦文化的解读,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领悟。
近世学人好谈西理,反将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岂不知新文化皆从传统而来,有源之水,方能长流而不断也。
寓言是虚构的故事,以明确的现实指向性和批判性见长。
以寓言为例,张远山认为先秦诸子的意义是开天辟地式的,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轴心”。
其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却抛弃和扼杀了轴心时代的核心智慧,在对先秦诸子思想成果的一味按图索骥、东施效颦中,走进了死胡同。
按张远山的看法,中国自轴心时代之后的思想文化史,就是一部对先秦文化的鹦鹉学舌史、不求甚解史和以讹传讹史。
他之所以进入先秦的古籍之中,其实意在批判现实,着眼点仍是当下的文化锢蔽。
所以在那些寓言的密码背后,作者常常加以现实的关注,提醒我们专制的阴影仍然存在,仍然禁锢着我们的头脑与心灵。
《寓言的密码》多有翻案文章,譬如“仁义之师成了笑柄:襄公之仁”、“假如智叟来做总结报告:愚公移山”诸篇。
翻案可以,但要言之成理,而非胡搅蛮缠。
张远山对此深有了解,点出寓言背后的现代价值观念,如是说:“中国人把最后的仁义之雄宋襄公嘲笑为妇人之仁,实在是颠倒了雌雄,违反了狡智之祖老子‘知雄守雌’的教导,走上了不知雄而专守雌的不归路。
由于雌雄颠倒,中国文化从此成了阳刚不足而阴气过盛的太监文化。
”锋芒所向,直指现代的精神价值之缺失。
古人有云:“言而不文,行之不远”。
张远山的文字极好,《齐人物论》早已名扬天下。
虽然他自称:“我是想把这本书尽可能写得象王小波那样有趣的,不料书还有自己的性格脾气和成长道路,写着写着竟不有趣起来,变成了比顾准还要沉重的‘痛说革命家史’。”但以我有限的阅读而观,其瑰丽多姿的奇幻与无处不在的幽默着实令人赏心悦目,可以说达到了思想之魅力与文字之美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