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深思教育的散文文章

时间:2023-03-31 23:14:32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深思教育的散文文章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深思的感情为目的者也。下面和小编一起欣赏几篇深思的教育散文文章吧!

深思教育的散文文章

  中国教育深思【1】

  堂堂一大中国,具有上下一万五千年的历史,竟然绊倒在教育的门槛上,何哉?这个问题现在的确值得每个人去考虑。

  中国的教育体制,自从改革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人们批判的热点。

  现如今,教育成为获得特权门槛的历史陋习,中国的学生普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学,成绩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的智商比别人高或者你比别人付出的精力多,仅此而已!在我眼里,高智商加上低情商就等于计算器。

  考上大学的学生,十个学生九个伤,普遍的现象是大学期间逃课疯玩来释放高考压力,甚至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作弊,没补考,没谈过恋爱大学就是白上!厌学情绪充斥着各个高校,我们的民族在培养厌学的下一代,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一个大班几十个人坐在一起上课,不管你愿不愿意听,必须得听。

  这是有很大缺陷的,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课程,即使在所谓的大学,选课也是受很多限制的,学生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这令学生十分苦恼。

  有些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有些学生对所选课程既没天赋,也没兴趣,却被强迫学习。

  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大痛苦。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培养出很多普通人才,而培养出精英的可能性却大大降低,更别提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了。

  然而,能改变社会的恰恰是我们缺少的这种人才。

  不妨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西方的教育体制。

  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西方的教育注重实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教育至始至终贯彻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经历社会才是学生们最终会迈上的道路。

  而经历社会就是实践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很多人拿着高学位却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原因。

  由此看来,我们的课堂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跨出校门,走进社会。

  我们的教育一直是被动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完全由老师控制,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更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既然是课堂,就应该学生当主角,老师当导演。

  只有相对的自由,才能迸发出思考的火花;只有好的思想,才能衍生出正确的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才会对所学的东西加以运用,才会从思想上根深蒂固。

  由于有时候学生缺少主动性,就不会去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证明的?证明中用了哪些定理?又是使用了怎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习中缺少了“为什么”精神,就很难有创新,这样一来,虽然成绩好了,考试分数高了,可是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被抹灭了。

  我们现在的教育喜欢顺从。

  有时候你不妨去思考一下,科学家们花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才研究出一个结论。

  你仅仅用了一堂课的时间--45分钟,甚至也就是几十分钟就知道了这个结论,这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困惑和不解的。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科学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有的一点遗憾是:缺少质疑能力,总认为书上的全是真理,总认为老师的观点就是自己的心声。

  这也是顺从心里的反应。

  上课的时候有想法就说出来,有意见就提出来,有时候,学生的想法比老师要先进许多,学生的思维比老师要活跃得多。

  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新观点诞生。

  现在我们很多的学生成绩好却什么也不会做,高分低能不算是悲哀,高分低德才让人心寒。

  据有关资料证明:近几年大学生犯罪数量剧增。

  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

  这是不可不让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究竟为什么会导致出现这样现象呢?事实证明了一点,素质教育不够到位。

  有人会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今的社会诱惑的东西太多,的确如此,但不是有句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观念取正了,诱惑对你还有影响吗?所以我想问中国教育部门的主管们一句,我们国家是在培养高科技人才呢,还是在培养高科技罪犯?

  现如今,出国留学以及在国外定居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时尚,有点本事的都跑国外去了,有人说外国的物质条件好,社会环境好,谁不愿意去啊,两弹一星邓稼先的那个年代中国的物质条件似乎更差些,但邓稼先在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现在的小学生刚入校就接受所谓的“爱国教育”,但回望如今大学毕业的莘莘学子们,有出国条件的有几个会说:我愿意留学后回来去建设自己的祖国?记得我以前看到一条消息,在另外一个国家,问到一个老人的亲属在哪,

  老人说跑到美国去工作了,没能留在自己国家为国家出力真为他感到遗憾,这事要是在中国,估计没有一个人不会自豪的说“我家里某某某在美国呢!我好羡慕啊。”民族精神的缺失正威胁着我们的国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我们的教育体制。

  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没有好的体制,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试问,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再者,现在中国的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但这样的方法却不是很科学。

  如果一味地只凭借分数去认定人才,会让学生们陷入一个重要的误区,只注重了分数、成绩,却忽视了技巧与实践。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都是书呆子,和“八股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教育的畸形发展,多年前我们一直都是使用应试,现在也是。

  教育部一直提倡的什么“减负”口号,只是空谈,所谓的“素质教育”,更是一个空中楼阁。

  不公平的政策威胁。

  各地的招生指标不同,而且对于北京,国家是相当的照顾,众所周知。

  北京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是倒数的,可他们上大学的机会远比其他地区的大,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是不能做出合法合理的解释的。

  同在一个国家,为什么不能得到公平的政策,这个问题很值得体会。

  同时也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在此,不谈政治。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得到自己的理想幸福,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社会的零件。

  可是,中国教育制度做的到吗?在外国人看来,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是何其悲哀啊!曾经有一位哈佛的高材生来中国交流时见闻到中国的孩子的学习状况说道:“这简直是惨无人道,这在美国是闻所未闻的,这样的方法实在不科学。”的确,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

  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一个个学生缺少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是一成不变的考试机器。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你们中国来的学生,第一年他们成绩十分好,到了第二年差一点,然后就变得很一般了。

  而且,中国的学生总爱背书,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因为那些东西在图书馆或者网上就能找到。”中国的学生爱背书、会考试,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教育制度逼的!和外国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理论知识绝对丰富,可实践动手能力却差十万八千里。

  创造这个世界,需要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动手去做,世界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不是靠一张嘴。

  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这是对中国学生能力的最好概括。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教育的失足!

  以上海女工杨雪梅的投入来说,她的孩子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在补习学校里度过。

  化学竞赛班、英语竞赛班、语文补习班、高三暑假冲刺班、英语高考班,种类繁多,每期辅导班的价格由1000~4000元不等。

  当肖兰被媒体问到,你有没有想过,一年花掉10万元,这种投资,可能将来好多年也收不回来时,肖兰说:“我根本没考虑这些。

  从来没有。

  一到关于儿子的时候,是不拿经济学的原则来衡量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状呢?或许肖兰的话颇有代表性:“孩子如果没上大学,将来他什么也不是。

  我们每天努力工作,但是奋斗了半天,如果他学习不好,我心里是非常不舒服的——那绝对是人生的挫折。

  我工作得再好,再有成绩,比不上我儿子学习好更让我高兴。”而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序幕亦是中国教育制度,如果没有死板的“科举考试”制度,他们也不会暑假学习,疯狂地去背诵知识,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们的成绩就是他们的命运,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是他们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种种的制度所迫,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我们无处选择。

  其实考试制度只是改变命运的一块金砖罢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科举制度是敲门砖,一敲开门砖头就没用了。

  我想现在的考试、评分制度也是敲门砖,考上学,大学毕业,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学过的东西,多半成了过时的或无用之物,尤其是那些试卷、试题便都成了垃圾。

  究竟导致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源在哪里?也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吧,但无论怎样,也是国人该清醒的时候了,欲要改变中国教育体制,必须进行一次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早在100年前梁启超先生说过的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我想说:“今日之责任,不在我少年,而全在教育制度。

  假使我是教育部长,教育的第一条首先是学会做人,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衣冠禽兽,不如不读书。”

  教育 担忧【2】

  义务教育,zhongyang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正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对此,我一个在山村支教的同学(27岁)说了一句本不属于一名老师该说的话:“义务教育FD了一代人。”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一直以来,我对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是相当支持的,如果真如老同学说的这样,那我们期待的12年义务教育将会面临什么?问其缘由,听了之后我也开始思索,或许我是庸人自扰,

  但有些想法必须表达出来才能体现出它是否有价值,放在肚子里,永远不会产生价值。

  就像一个想法,说出来有可能盘活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也可能将一个效益很好的公司带入无底深渊,也可能一文不值。

  我问朋友,凭你的水平,教小学生简直是大材小用了。

  而朋友的回答是,是的,我应该去教高中生,至少他们要努力面对应试淘汰。

  怎么回事,原来义务教育走过场,不讲成效的常态已经根深蒂固地扎进了小学教育过程里。

  朋友说,回想我们上小学时,大山里的小学升学率基本上是20%-30%,如果不努力学习,考不上高中,那将预示着回家帮助父母种地,俗称“修地球”。

  那时候的我们小学成绩70、80分是常事,但是朋友说,他是小学六年级班主任,班上考试能有及格分数的,都已经很不错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不高,由于现在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不能像以往那样用体罚了,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大政策下,难。

  我曾看过一个报道,以色列只有550万人口,国土面积的60%是沙漠和戈壁,但它却拥有7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有浩浩荡荡的13亿人口,面积大,拥有着5000年的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却没有一所大学能排进世界一流。

  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我曾想,曾经的西南联大要是还在的话,将会为国家培养出了多少伟人、思想家、哲人、学者......它能培养出杨振宁、邓稼先那样的世界杰出人才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但其他因素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吧。

  zhongguo的教育,是在遍地撒网,但没有重点培养。

  今年xianggang大学为什么能将大陆的17个状元取走。

  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我个人觉得国人需要真正的大学,他们要上世界一流学府的渴求在大陆得不到实现,而xianggang大学又提供了各方面都优越的条件,那是大陆17名状元最佳的选择。

  教育的困惑【3】

  儿子今年十四岁,上初二,性格内向,说话较少,尤其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在公众场所,羞涩腼腆,不善言辞。

  我总想走进他的内心,与之交谈,可他总是封闭着,让我摸不清他所想所思。

  今天晚上与他姥爷、姥姥共同吃过庆元旦晚饭后,回到家中,他显得烦躁不安,突然对我和妻子说:他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学习没意思、看电视、玩电脑等啥都没意思。

  我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他说反正觉得人活着没意思。

  我不禁发闷,一个花季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深思,是现在的教育制度还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经过反思,我认为可能都有,尤其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弊端,从学校到家长,从孩子呀呀学语到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几乎全部灌输孩子的思想是考大学,学习的唯一目的全都是考大学,以便于将来就业。

  在这一思想支配下,孩子从小就背负起沉重的负担,孩子的生活每天就只能是家庭、学校、吃饭、上课和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单调、苦涩,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和天真快乐的释放。

  也难怪,只要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高考指挥棒就永远指挥着教育的方向、家长的追求目标,指挥着他们走一条独木桥,只有走上这一条桥,才能就业。

  而孩子在教育和家长的双重棒喝下,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可我从我儿子及周边孩子身上看不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看到的则是缺乏昂扬的精神斗志,萎靡疲惫的精神以及对学习的厌倦,我丝毫看不出像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那样尽管农村条件很差,可心里总是志存高远,有理想、有信念,对学习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也许,现代孩子的理想信念已转化为对歌星影星式的崇拜,总让人庸人自扰,放心不下。

  不可否认,现代物质条件的宽裕,商业文明带来的气息浓重,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校园,影响着孩子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观,但是,归根结底万千学子的理想信念要靠教育来实现,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单靠应试教育必然引入误区。

  应当承认,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为国家选拔造就了不少英才,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在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后,就应当反思完善,适应新的形势。

  现行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病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高考做准备。

  为了迎合高考,解决“优质”就业,从小学、中学基础教育开始,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就把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高低、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老师教学水平是否高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

  把考上大学人数的多寡作为衡量高中阶段教育的尺度,由此引发全社会只注重向学生填鸭式灌输知识,加班加点补习功课,增加学生负担,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道德品质的教育,体育精神的弘扬,健康心理和体魄的培养等。

  对现行教育的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以高考上线人数与高考学生人数的比率来衡量,结果是各个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抢夺生源,尤其是对优秀的生源采取不正当、不公平等竞争手段,允诺这些学生免费甚至学校予以补助生活费等手段拉拢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导致分班优劣化,教师配备人情化,学生受教育不均衡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发生。

  初三、高三学生为了准备中考、高考,往往放弃了音、体、美课程,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下,除了接受知识的灌输外,最大的失败是牺牲学生的体质和艺术素养的培育,缺失了理想和信念,尤其是学校之间挖生源、挖老师等不择手段的竞争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世俗和功利,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在孩子们心中不再是神圣的,因为他们的老师正在用一些失范的事无形地影响着孩子正在形成的理想和信念,社会的功利化也让校园不能免俗,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难怪会出现儿子那样小小年纪就发生对社会对人生丧失信心的事。

  的确,教育是一项成本高收益慢的事业,要想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只有应试教育才能带来。

  而素质教育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讲究教育的方法,寓教于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而应试教育虽也注重方法,却把学生在短期内训练成高分低能的“人材”,改革开放三十年大陆华人至今未获得诺贝尔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成果”----缺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育的悲哀在于人人高喊素质教育,而人人又不重视素质教育,人人反对应试教育而人人又重视应试教育并围绕它做文章,学校、社会和家长莫不如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改革考试制度外,归根结底要从培育健全健康的社会心理,塑造和转变家长的价值趋向上改变对人材的看法。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当选总统后,有人跑去对其母说,您应当为这个儿子骄傲,而他母亲却平静地说:我不仅为当选总统的儿子骄傲,也为另外一个儿子骄傲,他此刻正在田间挖洋芋。

  就凭此,这位母亲就堪配伟大,因为她认识到了总统和农民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由此我们的社会、家长应当懂得社会需要栋梁之才,更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他们塑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一块曲木不要把它修直,修直就成了废品,就让它去做犁杖,是一块栋梁不要让它去做椽子,否则就浪费。

  曾看到一篇文章,韩国母亲教育孩子,每餐饭前,都让孩子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为他做了好吃的食物,饭前就让孩子为长辈盛饭,寒暑假带他们去农村,接受风吹日晒,认识庄稼、牛羊、山林……。

  而中国的母亲怎样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都给他们灌输考大学,为了这个目的包揽了一切家务,生怕耽误孩子的功课学习,孩子从小就被培养成为衣食不能自理的书呆子。

  不难想象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谁会取得胜利?韩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富强已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答案。

  但愿韩国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对我们的家长会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写到这里,我仿佛听到了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

  为了我们的孩子,应该清醒了,全社会都应当清醒,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共同伸出手来,救救我们的孩子,切实从素质教育抓起,为了孩子,也为了祖国的明天。

【深思教育的散文文章】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的散文文章09-30

情感散文文章10-26

关于茶的文章散文10-26

亲情的文章优美散文09-30

季羡林散文精选文章10-06

林清玄散文精选文章10-05

散文情感文章经典11-10

情感爱情文章散文10-05

古风散文伤感文章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