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写历史人物的散文

时间:2022-09-30 10:17:05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写历史人物的散文

  对于历史,对于世界,对于宇宙,人短触的一生,又能了解多少,认识多少。下面是有关于历史人物散文,欢迎参阅。

写历史人物的散文

  历史人物散文:周恩来的人格精神【1】

  谁说这个年代不再有理想,只是大家都未看到前方的希望;有人总说中国人对共产党领袖的爱是一种崇拜,难道只有罗斯福、林肯,才是我们可以仰视的对象?何况我们不是你们说的那种仰视、不是顶礼膜拜,何况那是一种别人无法取代的力量。

  对周恩来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倘是寻根,只往你们爱说的人性上找便可,而且决不是人性的污面,因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他的敬意,决非思维的惯性。

  周恩来不是完人。

  他也有缺点,也有错误。

  周恩来自己在世的时候从来就不掩饰自己身上的缺点,甚至别人认为已经无法再找到缺点的时候,他也总是自觉地加以检讨。

  有一次,文艺界的朋友们建议他将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写成书。

  可他对这些朋友说:“如果我要写书,就写我一生的缺点!”周恩来一生中从不宣传自己。

  他曾反对把领袖人物偶像化。

  因为他不是神,而是一位永远活在世人心中的活生生的人!

  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周恩来晚年胸前一直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这就是他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生命完全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对于周恩来,不仅人民尊重他,朋友钦佩他,就连当年战场上兵戎相见的人,都不乏对他的敬畏之感。

  在外交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在国际上树立起新中国的威望,进行了长期艰巨的斗争。

  凡是会见周恩来的外国人,都为他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口若悬河的谈吐、亲切谦逊的态度所倾倒。

  在周恩来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萃。

  周恩来,他的才干与风度,勤勉与忠诚;他忍辱负重,唾面自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无论对信仰和“爱人同志”都从一而终;他无子嗣,却收养了一群革命烈士的遗孤……

  周恩来这个名字,叫了一百多年,周总理这个称呼,呼唤了将近半个世纪,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共和国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和这个名字相伴,和这个称呼相随。

  他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布尔什维克,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身后没有一座坟茔,没有一抔黄土,没有一块墓碑,但他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中,活在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的心中。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的精神。

  周恩来,集中华民族广博的智慧于一身,扬炎黄子孙完美的魅力于中外,成为值得我们世代学习的楷模。

  重温周恩来,绝不仅是一种缅怀。

  我们提起的,是一个毫不褪色的人格话题;我们将透过随着时代巨变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去触摸一种跨越时空的人格精神,感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的自豪。

  作为生活在新世纪的人,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却坚定地认为,总理一直在以慈父般的宽容注视着我们。

  总理在等待,等待我们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带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我们永远需要这种爱,我们的民族永远需要这种精神——周恩来像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直面繁杂的人生;周恩来像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着我们前行!


  历史人物散文:启蒙者拿破仑【2】

  上一个时代的哲学是绝妙的英雄主义,是个人创造世界的年代,只是凭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创造一个王国。

  上一个时代是英雄的时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指点江山,或者正如阿基米德说的那样,“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撑起地球”。

  历史中那些令人倍感尊崇、畏惧、喜爱或唾弃的杰出人物,激励了我们征服世界的雄心,也常常使我们陷入深刻的“影响的焦虑”之中,他们发出的光线忽明忽暗,照耀我们前行,也会引入歧途。

  就像过于夸张的卡莱尔所说的,伟人从不过时,身处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想要的东西,尽管在大多数时刻,这是一种误读。

  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拿破仑。

  这个来自科西嘉岛的小个子、终身都焦虑于自己的低微出身与死后荣誉的皇帝,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人物。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相信,除了耶稣,拿破仑是人们谈论与写作过的最多的人物。

  但除了他的传奇般的经历鼓舞了从19世纪初至今一代代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使他们感到依靠自身同样可以抵达一个无限的巅峰外,他是否还意味着些别的什么东西呢?比如,他和我们最热衷于谈论的“全球化”有何关系?在一个日渐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是否该塑造出一个“21世纪的拿破仑”的形象。

  保罗约翰逊,在刚刚出版的拿破仑传记中,将他塑造成一位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他除了权力不相信任何事物。

  约翰逊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桩不幸的事故,而非现代历史的开始。

  而拿破仑,这个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与一部分亚洲与非洲的天才人物,在约翰逊眼中毫无价值,他惟一的遗产是极权主义,20世纪的暴政是他的延续,希特勒是他的继承者。

  对于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与未来而言,他是对人类的一个严厉的警告:个人暴政是多么危险。

  但若以与约翰逊相反的眼光看过去,拿破仑却是世上最了不起的改革者与统治者。

  在1799至1804年作为第一执政与1804至1814年作为皇帝的统治中,他推行了相当有效的独裁统治。

  就短时间的政府统治而言,民主却失控的政府远逊于独裁却英明的政府。

  拿破仑对于推行意识形态毫无兴趣,他更喜欢更具体的行动。

  在国内,他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与教皇达成妥协,在大革命后的一片混乱中,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值得信赖的政府。

  在征服区内,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法典,他的到来往往意味着整个区域的觉醒,使当地居民了解到未知的世界。

  2002年,欧洲制宪会议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拿破仑梦想的延伸,他在200年前就感慨:“欧洲生活着3000万法国人,1500万西班牙人,3000万德意志人……我想把每个民族都合成一个民族整体……这样,我们就有最大的可能,推行统一的法规、原则,达到意见和情感的一致……那样,一个以美利坚合众国或希腊城邦为模式的欧罗巴合众国就可能诞生。

  民族主义在19世纪的兴起破坏了拿破仑一统世界的梦想,但是他对于欧洲各国的统治经验,对于今日的全球化进程的确仍具有启发意义——他推行的那些来自于大革命号召的平等精神与生机勃勃的面貌具有可怕的感染力,它超越了国家的界限。

  一位抵抗法国统治的意大利爱国青年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就是说,拿破仑的征服给予当地人养料,开阔他们的眼界,促成了他们的觉醒,而这种觉醒最终迫使曾经的受益者背叛了恩赐者。

  面对拿破仑式人物,我们面临的永恒尴尬是,当世界由他们主宰时,灾难将与光荣一样显赫,而他们缺席时,我们又感到了生命缺乏意义与光彩,我们通过爱戴或反对他来获得鼓舞。

  但对于今天而言,我更愿意将拿破仑理解成一位伟大的人生启蒙者。

  生前他作为皇帝,把他由上天得到的启示抛向他的人民,不管他们是否能够接受。

  欢呼也罢,耻笑也罢,冷漠也罢,那不关拿破仑的事。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即使我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即使我所有的业绩全部毁灭,我的勤奋和我的荣誉,在我死后仍将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青年。

  今天他在召唤一种精神。

  那些能够被唤起的,就是他的斗士;那些麻木的,就是他的俘虏;那些不屑一顾的,只能是形同路人。

  这个时代不是不容许英雄,只是不容许孤独的英雄。

  在英雄的旁边总会围着一群拥护者,在英雄与拥护者之间,在英雄与英雄之间,在这个大时代的航母破浪乘风傲然前行之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动人的故事。

  或许,下一个英雄就是你或我,下一个辉煌就发生你或我的身上。

  历史人物散文:风雨任平生 ——李白【3】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阔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

  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来面对如画江山,如梦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的道理。

  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

  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

  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

  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

  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念家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

  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以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

  这个时候,他把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

  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写历史人物的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写历史人物的品质的作文素材12-08

写雨的散文10-05

写问候的经典散文10-05

写溪水散文10-26

写山散文10-26

写笑容的散文10-26

写自然的散文10-26

写落叶散文10-26

写悟散文10-26

写感恩的散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