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散文

时间:2020-12-06 20:02:59 随笔 我要投稿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散文

  中华传统经典散文,是写适合朗读的中华传统的散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散文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母亲用生命践行了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记事以来,母亲就经常教育我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母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每次把饭粒掉在地上,她总是不高兴,批评我一顿,说我以后要注意,不能浪费。

  每次吃饭她总是最后才吃,看大家都吃完了,她才开始吃。每次吃饭她都是先吃以前的剩饭,接着又吃新的剩饭。长期下去,母亲过早的得上了胃病。胃口虽然不好,但她还是要坚持吃剩饭,不想浪费一粒粮食。

  每次做饭她都尽量往少做,绝不多做,有时做饭前总要先问大家吃多少,然后才下厨做饭,这使得来我家的亲戚都很纳闷,亲戚们在背后总说我们家很抠,饭做得太少,吃不饱。其实是怕浪费,做多了剩下就不好了,尤其是夏天,半天功夫就有味。

  母亲是1945年出生的人,小时候是挨过饿的,她常说,她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家里几乎没有吃的,每天吃糠窝窝吃苦菜,因为家里没有钱,母亲上到初中就辍学了。母亲没有工作,我们全家五口人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度日,母亲就是靠节俭维持生活。放假了,母亲会带着我们姊妹三个去附近农村农民刨过的山药地里去泡山药,一天累的要死,可收获不少,也能抛得两三袋山药补贴家用;记得一次,母亲见农民撒在路上的粮食她会趴在地上一粒一粒去捡,捡不完就索性连土带沙一起拿回来,回家后连夜去捡。

  母亲常说,在民国某年发生饥荒,人们没有吃的,有外甥吃了亲舅舅的传说,虽然是带有夸张性的传说,但给我的教育很深刻。

  母亲总要把有了味的东西拿出来吃,舍不得扔。二十年几前的一个正月剩了很多东西,那时家里没有冰箱,记得有一碗油炸花生米,上面的部分已经发霉,但母亲仍然舍不得扔掉,她把发霉的部分剥掉,把剩下的花生米给吃掉了;还有一次,有一碗肉也是上面部分发霉了,她也是把上面发霉的部分给剥掉,把下面的部分给吃掉了。那时人们不富裕,但也不至于要吃这些东西,可是母亲就是怕浪费,总是要吃。我们曾多次劝说过她,但她总是不听。就是这一年的夏天,母亲突然觉得胃口不舒服,疼的死去活来,我们急忙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说,她得了食道癌,后来我们花了好多钱,做了几次手术也没有给她治好,母亲四十八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后,我一直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怪母亲不该吃哪些变质的东西。母亲一生很节俭,每次吃饭她都要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所以,后来我从不浪费食物,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母亲给我的教训是深刻的,刻骨的。母亲用生命践行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为了节约粮食,母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生命诚可贵,节约更重要,母亲是用生命捍卫了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体可以不顾及,但节约永远不能丢。所以,母亲给我的教训是深刻的,是终身难忘的。即使是朋友们聚会,吃剩下的东西,我也主动要求打包,为此,我常跟老婆吵架,老婆说:“你丢不丢人,人家谁都不拿,你每次都拿回来,不怕人笑话?”我每次都对妻子说:“浪费掉才丢人呢,打包有什么丢人的?”

  即使东西很少,我也一直坚持打包,我认为不浪费就是光荣的,浪费了才是可耻的。

  每次去职工食堂吃饭,朋友们吃的剩下的吃不了的,我就拿过来自己吃,绝不浪费。为此,我每次吃饭都吃的饱饱的。

  我也经常教育我的儿子决不能浪费粮食,为此,我每次都给他很少的零花钱,给多了怕他浪费。

  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的美德,节约每一粒粮食,要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人人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形成人人讲节约,个个反浪费良好氛围,我想浪费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了。

  大同煤矿集团大同地煤青磁窑煤矿 王**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间在飞逝,人类在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上又多了无数深深的烙印。这其中就有令我们无比自豪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老祖宗在那无比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那么多奇迹,那么多财富,令全世界都无比震惊,名声响彻云霄,虽然他们的肉体已灰飞烟灭,但是他们的灵魂依然存在,精神不可磨灭,并且还在一代一代的延续,更加的发扬光大。

  祖先们是聪明的,也是无私的。他们把自己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毫不保留的传承给了我们。这里面既包含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然而精神方面的财富才是永恒的。虽然它是无形的,但是它又真真切切的存在。它带给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真是这强大的力量使我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进取创新。

  显然这强大而又无形的.力量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影响了多少有志青年。因为它们是精华,是真理,是大家都承认和认可的。所以它才能世代相传,被子孙后代们继承和弘扬。

  那么,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呢?如何利用这批宝贵的精神食粮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广泛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祖先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深刻理解传统美德的本质与内涵,明白他们那崇高的思想。只有清楚什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才能谈该怎么做,做什么。

  其次,作为活力四射的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来的接班人,承载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应该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用不同的方式把传统美德传播发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理应看得更高,望的更远。我们要把自己的传统美德在全世界发扬光大,让世人领悟我们的风采和强大。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盛,民族才会更加团结。

  我们都是有知识的青年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理应知道这些传统美德对我们一生的作用。我们要时刻把这些传统美德放在心里,作为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总则。继承和发扬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中体现的。只是知道而不去实施,那么这些精华是绝对不会被继承下去的,更不能被发扬光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能被遗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幸,那是多么的可悲啊。我们绝不能让这种悲剧上演的。

  作为志向高远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就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淋漓尽致的把它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吧。

  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优良传统美德,将会是人类前进道路上一条永远亮丽的风景线,为了理想,创造奇迹,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散文】相关文章: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致辞10-15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上的致辞10-13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作文02-28

经典诵读报道稿12-31

经典诵读活动报道稿12-26

经典诵读主持词12-14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热】02-19

国学经典诵读主持词01-06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作文(10篇)03-01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3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