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是什么让你一夜长大

时间:2020-12-07 09:51:41 随笔 我要投稿

是什么让你一夜长大

  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会提前告诉你要发生什么,是什么让你一夜长大?

  是什么让你一夜长大【1】

  1

  前一个月去医院体检,查出角膜损伤兼眼压高。

  医生说,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患上青光眼。

  以前总听上了年纪的老作者抱怨这种作者常见的职业病。

  那时候还年轻的我,事不关己地脖子一扬,心想“跟我有什么关系”。

  却不曾想,这么快就轮到自己身上。

  我是在哪一个时刻知道自己长大的呢?大概就是,以前我只觉得做体检的过程麻烦,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开始害怕结果甚于过程。

  上大学的时候,和朋友们做背包客。

  辛辛苦苦攒下路费,觉得在异乡的每时每刻都格外金贵。

  几个女孩子在异乡的大街上逛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仍能跋山涉水。

  那时候,夜越是深沉,我越是兴奋。

  只要内心里发出一声号令,整个身体都能从困顿中骤然苏醒过来。

  现在,真正需要因为加班、准备考试或是赶进度而熬夜,却在过了零点以后开始心跳加快,任凭咖啡泡了几包也难回神。

  这时候才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能“人定胜天”。

  我在心里喊了两百遍“你是精力充沛的”,也依然抵不过通宵过后瞌睡不断的事实。

  以前一口气上五楼不是事儿,现在明明一天都坐在办公室里,却在下班时分感到腰背酸痛;以前吃地沟油大排档津津有味,现在吃高档海鲜自助都冷不妨地吃坏肚子。

  我开始吃维生素,开始翻曾经不屑一顾的养生书,开始理解那些迷信养生的长辈。

  我开始调节自己的作息,不熬夜的时候就在计划本上画“正”字,画不满就会内心惶恐。

  2

  朋友碧君说,自己头一回感受到长大是在母亲无助地问她“女儿,你银行卡里还有多少钱”的时候。

  碧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位置在城市的中心地段。

  别人都住在附近的地下室,或者租在需要地铁、单车轮番上阵的远郊。

  她一出校门,住的就是市区的公寓楼,一日三餐靠外卖解决。

  据她说,那时候,她从不记账,发了工资就花掉,只关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开心。

  工作第二年回家的时候,她觉得家里的情况有些微妙。

  母亲晚饭后把她拉到角落,脸色难看,问她:“你银行卡里还有多少钱?或者你问一下住房公积金有多少?妈妈退休付不了房贷,你能不能负担一点?”

  母亲的眼神是难为情的。

  她显然更想把生活的不堪偷藏起来,就像从前一样。

  当时,碧君愣住了。

  长久以来,这个家都给她一个感觉:她在这个家里,永远会是负责收礼物的孩子。

  而这是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已经被划为分担家庭压力的一员,成为家庭的创造者,而不再只是家庭的施予者。

  以前,父母总习惯把生活的另一面隐藏起来。

  而如今,面对长大的孩子,他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把生活整个撕裂,露出内里的破败。

  3

  曾经有网友问过一个问题,在哪一个瞬间,你觉得自己变老了?

  有人说,是在体育节目里说,这是一位九二年的老将的时候;有人说,是在网上填资料,为了填自己的年龄,翻进度条都要翻很久的时候;有人说,成长是从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玩滑板、穿得也像滑板青年的毛头小子,到如今穿得更职业,像个社会人,人也胖了许多,再玩不动滑板了……

  村上春树曾经写过一句话,我以为是成长的真谛:年轻的时候经历这样一些寂寞孤单的时期,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必要的。

  这就和树木要想茁壮成长必须抗过寒冬是一样的,如果气候老是那么温暖,一成不变的话,连年轮都不会有吧。

  而时间会告诉你它这样领着你走过万事的一片苦心。

  你还能记起自己一夜成长的时刻吗?

  别再说你努力,你那只是瞎忙【2】

  1

  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问起最近在做什么,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嗨,瞎忙呗。

  这时,如果追问一句,忙些什么?大概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有条不紊地和你介绍他的生活和工作,安排了哪些会议,参加了什么活动,完成了多少工作。

  瞎忙只是谦虚的说法。

  而另一些人,支支吾吾半天,最后说,没干啥,真的是瞎忙。

  其实,每个人都忙,忙着上课,忙着工作,忙着应付领导,忙着恋爱结婚,好像没有谁会甘愿停在原地,也没有谁愿意被人轻易超过。

  于是,就会有人感叹,你看那个谁谁谁,整天那么忙,真的是好努力哦!

  忙和努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划上了等号。

  只要你表现出一副忙碌的样子,别人就会赞许地点头。

  同样,如果你偶尔偷个懒,或者无所事事的样子,那么,也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你不思进取。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请了长假去旅行,朋友就曾不解地说,你这么做了甩手掌柜,就不怕被人超过?现在就这么贪图安逸,将来肯定有吃苦受罪的时候。

  但在我看来,忙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忙不到点子上,忙不出效率,那还不如暂时停下来歇歇。

  一个会忙的人,是一个不把忙碌当资本的人。

  2

  我有一个同事,每天看起来很忙,着着急急来上班,时刻都是绷紧了弦的状态,一刻不得闲。

  开会的时候,他会认真准备大量资料,总是第一个积极发言;有任何活动都参加,几乎每天加班,总是感叹时间不够用。

  但是在项目组里,他的工作完成度却是最低的。

  他也不气馁,总是说,我笨嘛,笨鸟先飞,不懂我就问,不会的就认真学,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实际上,他的问题不是先飞先努力,而是根本没有努力到点子上——会议准备的资料大多繁琐无用,不懂归纳和筛选;每次的发言也累赘和重复,不会清晰表达观点。

  每每有人给他指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都唯唯诺诺说下次注意,可总是下次依然再犯。

  这样的忙,至多只是营造了一种苦哈哈的形象,做的却是无用功。

  思维没有调整,能力没有提升,再怎么努力,也都犹如隔靴搔痒。

  归根结底,这样的忙碌,只是感动了自己,最终也拖累了自己。

  一个会忙的人,应该是有的放矢的人,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并且在忙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短板进行弥补,这才是忙碌的成效。

  一个会忙的人,是一个不断精进的人。

  3

  还有一些人,既忙不到点子上,又忙得特别盲目。

  明明在年初的时候定下了十几条小目标,信誓旦旦一定要在年内完成,然后或许也真的坚持了一段时间,可到了年尾才发现,一条都没有实现。

  每每想起,都会说,平时实在是太忙了,根本没时间。

  其实,很多人的忙,只是不会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

  除了睡觉、工作、吃饭,每天总有一些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很多人都在刷网页、发呆、无所事事中度过了。

  但一个活得高效的人,会充分利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做许多事情。

  我是广告人,号称是最忙碌的工作之一,几乎每天加班,一年有100多天都在出差中,忙于我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但我依然能保证自己每天读书1个小时、写作2个小时、喝茶1个小时,还上过插花课、茶艺课等等。

  有太多人问过我如何做到的,实际很简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见客户的路上,看几篇文章;上厕所的间隙,想想新的选题;吃饭的过程中,听听别人的故事;只要一有时间,就打开手机备忘录开始码字,然后晚上回到家再进行整理。

  你先要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将目标进行拆分,细化成一个个可利用相对短暂的时间去完成的小目标,然后再一点点去补充和完善,最终达到目的。

  一个会忙的人,是一个会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人。

  4

  我曾经是一个特别喜欢说自己忙的人,每天在朋友圈更新,今天加班到几点,今天见了多少客户,今天完成了多少工作。

  然后看着其他人点赞评论,感叹我的努力,我觉得自己的这种忙很值得。

  直到有一天一位前辈直言不讳地说,你把自己的忙碌当成了什么?炫耀成功的资本?还是证明自己努力的工具?

  真是当头一棒,打醒了我。

  忙碌的过程应该是无声的、寂静的、不用公之于众的。

  总是感叹自己很累很忙,要么是没有忙出自己想要的成效,要么是没有将这种忙当做自己的`习惯。

  一个努力的人,不会每天张口闭口说自己多么努力,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努力。

  同样,一个忙碌的人,也已经习惯了忙碌,并不觉得它有多么值得诉说,因为那就是他的生活。

  比起说自己忙,其实更应该让自己忙,踏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每天都在进步地忙。

  总是感叹自己忙,潜台词无非是想表达自己很努力,我都这么努力了,最后不成功,不是自己的错了吧?那是老天不公。

  但实际上,一个会忙的人,从不多谈努力和成功,他们只在意在这种忙碌里能够获得怎样的体验。

  而无论怎样的努力,都应该是高效的、有用的。

  一个会忙的人,是一个不说自己忙但又能踏实做事的人。

  所以,你是真的努力,还是只是瞎忙?

  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3】

  01

  晚上和学妹打电话,恭喜她如愿进入心仪的广告公司。

  可电话那端明显兴致不高,全然不似刚拿到offer时,溢于言表的欢欣。

  我问她:“是工作不顺心吗?”

  学妹怏怏地闷哼:“嗯,觉得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广告人,写出传遍网络的广告文案,做出能够传世的作品。

  同样她眼中的广告界,也是美剧里俊男靓女欢聚一堂,轻而易举摘得业界大奖那种。

  可现实呢?打入行以来,她每天做着数据收集,收取快递的杂活儿;眼见着她不到30的小组leader,为了方案愁到谢顶;广告大奖更是天方夜谭,整组人熬了几个通宵的方案,不被甲方驳回已经谢天谢地。

  进了公司,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原以为隔三岔五能见到大腕明星的学妹,明星没见到,倒是见着自己脸上的胶原蛋白迅速流失,黑眼圈重的用三层粉底都遮盖不住……

  想想梦想再对比现实,难免灰心丧气。

  可作为过来人,听完一番抱怨后,我平静地告诉她:“如果这种心理落差令你无法接受,那我建议你辞职。

  不过辞职前你要想清楚,你的下一份工作可能也是这个状态,甚至还不如这个。”

  听着学妹在那边快要哭出来,我赶紧把话说完:“不过落差大一点也未见得不好,说明你比其他人更早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看着别人生活的光鲜亮丽,而自己不尽人意。

  那没关系,你羡慕的生活,就是你奋斗的方向。

  我觉得从象牙塔到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知难行易”,的确许多工作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薪水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甚至同公司、同部门、同岗位的不同人,薪资待遇都天差地别。

  可别忘了,能力、阅历、经历这些都是能够变现的价值;你不过是站在岸边的小马,看见河对岸的树林葱郁,就不知深浅的想要到河对岸去。

  殊不知,现实就是拦在你面前的那道河,能不能淌过去还是问题。

  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外行人只看见这个行业光鲜亮丽的一面,却看不到大家为了谋生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