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触摸不到的那个记忆麦田

时间:2023-04-01 08:08:06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触摸不到的那个记忆麦田

  一直触摸不到的那个内心记忆的桑田,究竟是什么呢?来看看作者内心的记忆麦田吧!请阅读下面:

  这么多年了,又一次为一篇写麦田的小说感动。

  已经很久了,那么多那么多的文字,在我的眼前一闪而过,却从来没有流过我的心脏。

  就像我听过很多人在我耳边说起天长地久,说起海角天涯,甚至描绘地老天荒的样子,那是多么美多么美的景象,可是却从来没有进驻过我的内心。

  言语和心毕竟还是有距离的,或者说言语代表的是一种状态,心却代表一种沉淀。

  言语就像漂浮的颗粒,不曾触及到沉淀的内心。

  我曾经是多么快乐的奔跑在家乡的麦田里,翠绿的波浪掀起我小小的孤独,风一样把大人的斥责抛在身后。

  虽然我喜欢麦田,但我不喜欢劳动。

  一个人孤独的时间久了,外表就会越发的活波开朗。

  我喜欢的那片麦田,最终没有抵御得了自然的规律, 在我满是落寞的身影里,它们欢快的由翠绿变成金黄,虽然低着头,但绝对高调的在阳光下摇摆。

  我蹲在田垄上,摸着我曾经那么喜欢的麦苗,如今却满是麦芒扎伤了我的手指。

  我有些难过,我一点也不想帮大人把丰收的喜悦载回家里。

  我就那么执拗的蹲在那里,挡住了母亲收获的双手,收割机也随之停顿。

  母亲麻利的把我拉到一边,收割机硬生生的推倒我所有的希望,以及身后我那哭成一片的麦田。

  这是自然的规律,我知道我无法抗衡。

  我知道母亲一直说我不懂事,让我好好反省。

  可是,包括麦田都不知道,那片麦田是怎么样支撑我走过我那缥缈的童年,支撑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每一次回家,我都会蹲在田垄上看它们很久,可是已经沉睡的麦田,再也做不到小时候那样和我心灵相通了。

  麦田有它们自己的想法,经过一年又一年轮回的生长,麦田已经逐渐接受这种规律,顺应生长已经是它们内心的潜意识。

  偶尔会有那么几颗麦苗被选为实验收藏,而更多的麦苗早已顺其自然。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曾经指着满墙的书籍告诉我,只要我读完了它们,我的人生就不一样。

  彼时我本是村里最爱玩的一个姑娘,浑身上下充满了麦田和泥土的味道。

  也不知为什么,我那富有远见的爷爷告诉我女孩子要多读书。

  可是,爷爷你看,我在读完了你所有的藏书,以及你写的每一篇作品后,我依然是那么的顽劣不堪。

  可是,那之后,我的心就变孤独了,取而代之的是我越来越活泼。

  而在每一个孤独的日子,麦田则成为了逃离孤独的最佳向往地。

  我一直以为,麦田是最懂我的。

  可是我的麦田却死了。

  死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挥舞的镰刀下。

  当时看到麦穗一堆一堆的倒在我面前,我就应该觉醒,我曾经的麦田已经一去不返。

  可是我曾经多么执着的认为,麦田不仅能生长麦穗,还能开出美丽的花。

  多年以后,麦田告诉我,它们只能生产麦穗,而且颗颗麦穗都有麦芒。

  一直在我心上舞蹈的麦田,终于有力的讽刺了我曾经单纯的梦想。

  麦田开始沉默,偶尔有清风的时候,会朝我点点头。

  我笑笑的摸了摸它们,重新上路。

  我不是过于执着的人,我知道我的前方还会有麦田,但我不会走过去看它们了。

  麦田是我沿途的风景,只是停留的有点长。

  母亲来电话说,家乡的麦田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我笑着说好,麦收时节我赶回去和麦田道别。

  流年的风很大,吹得我头发有些凌乱。

  凌乱中,风沙迷住了我的眼睛。

  于是,眼泪就下来了。

  有人问我,安小澜,你怎么哭了。

  是的,风沙太大,我的眼泪不受控制。

  而曾经的那片麦田,早已经不知道我已更名为安小澜。

  它们执着的认为,当年那个蹲在田垄边和它们说悄悄话的小姑娘好像一直没变。

  我不怪麦田,因为不止是麦田不了解我。

  就连和我那么多年那么多年的亲人,都不了解我,何况是昔日的麦田。

  那么,再见,麦田。

  再见,那个曾经执着喜欢麦田的小姑娘。

  一派天籁,一片浪潮[2]

  1756年1月27日,这一天上帝向人间送来了“天籁之声”,莫扎特在奥地利萨尔兹堡诞生了,一个对音乐充满灵性的孩子,一个一碰触音乐就活起来的孩子,为人间谱写了一篇又篇的乐曲,洗涤人类的心灵。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了第一次巡回演出,并获得成功。

  也许是由于天才的路比较好走的原因,也许上天本来就特别眷顾他,莫扎特一路过来走得比其他音乐家通顺得多,年轻时在音乐上的成就就让很多下了大量苦功的音乐家望尘莫及。

  正因为这样充满光环的成长过程,莫扎特与其他音乐家相比更多了一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也正因为他追求这种自由,无拘无束,让他看起来像一个大孩子那样活泼、天真、烂漫。

  看过《莫扎特传》的人都会记得莫扎特那个不受束缚、天真活泼的样子。

  莫扎特被邀请去宫廷演奏,当时有伯爵,也有很多身份高贵的人,然而莫扎特却在宴会现场跟自己的未婚妻玩起了捉迷藏,穿梭于宴会中,穿梭于人流中,穿梭于桌子底下,活像一个快乐的小鸟,然而当他听到的音乐响起时他又变回了一名正经的音乐家,拿起指挥棒,带领大家走向他的音乐世界。

  当音乐声缓缓响起,那一段段优美欢快的乐曲响起,我们感受到的是乐曲传达出来的欢乐、诚挚、细腻、轻灵。

  早期在维也纳的莫扎特的作品表现出来大都是这种欢快、细腻、灵动的音乐风格,如他创作《土耳其交响曲》,那种轻快、欢乐的曲调,让人有一种想跳舞的感觉。

  也许是跟他早年在维也纳年纪轻轻就享有盛名的原因有关,那是的他还很不羁,没遇到过什么磨难,人身观倾向于乐观。

  同时他做事大胆,敢于创新,相对于当时的主流音乐,莫扎特的音调显得更为丰富与饱满,还被伯爵取笑为“复杂”,但是莫扎特如此独特的作曲风格,对当时的音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莫扎特还是一个感情丰富,喜欢感受生活的人,他喜欢接触底层的劳动者,所以他创作的歌剧中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是通俗的题材,如妓(ji)女这些角色都会出现在他的歌剧中。

  在维也纳后期,由于莫扎特与教会分裂,在维也纳又未得到重视,他的后期作品创作中,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从作品中也可看到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然而这么一位对音乐有灵性的天才,去确仅仅活了35年,从此一位音乐奇才在人类文明史上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莫扎特离开了,但是人类对音乐的探索从未停止,还在继续着,并且是以一种爆发、斗争、充满破坏的姿势冲击着古典主义音乐。

  1770年12月16日,在德国波恩,一代乐圣贝多芬诞生了。

  这个与莫扎特相差24岁年龄的孩子,命运跟莫扎特也是截然相反的,莫扎特童年有慈祥的父亲对他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莫扎特成长的环境是愉悦、欢快的,然而贝多芬确是在暴力与强迫中长大的,他的父亲强迫他成为另一个天才莫扎特,每天让他毫无止境的练习弹钢琴,弹错了就打他,完全没有一位父亲的慈祥与关爱。

  也许是因为在如此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贝多芬表现出来的永远没有莫扎特那种天真、活泼、欢乐的性格,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狂傲、不羁、傲慢、压抑的感觉,这种性格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在他的音乐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性格。

  相比起莫扎特的无拘无束,贝多芬就是不修边幅的音乐家。

  《复制贝多芬》电影中,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当他讽刺他的助理喜欢他的什么作品是,贝多芬露出自己的屁股来隐喻“月光曲”,如此不修边幅的一位音乐家却是承古典音乐之遗风,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的乐圣。

  所以在贝多芬的后期创作中,更多地体现出了个性化的特点,比古典主义时期使用了更多的演奏乐器,使音色更丰富,和声更丰富。

  他的音乐总是像一片浪潮,一篇一篇地敲打着你的心灵,在你沉醉于他的温柔之际时,忽然来了一个狂风暴雨,让你开始澎湃起来,人血沸腾。

  命运总是考验着这位音乐巨匠,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听力衰退地越来越厉害,甚至完全耳聋了,这无疑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上的一个重创。

  然而这位不羁的斗士却在命运之门前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这部巨作。

  这首曲子也是我最喜欢的曲子之一,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时在初中,当时听的时候就觉得很震撼,但是当时对于该乐曲中不同部分表现出来的感情还不太懂得,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聆听,开始慢慢地听懂这首曲子。

  第一次听的时候,立刻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在演奏开始你会有一种紧迫的感觉,好像有地狱之神要向你压过来,向你宣布死亡的消息,你感到痛苦之极。

  然而到了第二部分你又会感动音乐如此的平静,温柔,还有一点忧伤,可以让你静下心来思考,思考,然后音乐慢慢地变大声,你又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好像得到重生一样,那起宝剑向地狱的魔鬼宣战,这是一种重生后爆发出来的一种强劲有力、自由欢快的感觉,最后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终于胜利的喜悦。

  这就是贝多芬给人的感觉,如《命运交响曲》般狂傲、不羁、同时又是一个在命运面前不屈不服的勇者,时而温柔,时而狂躁。

  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同一时期的音乐家,然而两人在音乐上却如此截然不同,一个是一派天籁,一个是一片浪潮,但他们的音乐风格都对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音乐不但给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同时洗涤人们浮躁的心灵。

  商鞅变法,成之于势[3]

  商鞅的变法,是一个法治时代的开始,公元前356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变法成功在于立信,为了取得百姓秦人的信任,商鞅玩了一出立木为信,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当然,说道变法一途,最重要的还是国君的支持,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项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

  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

  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

  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

  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

  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

  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触摸不到的那个记忆麦田】相关文章:

那个在我记忆深处的地方01-16

那个记忆的地方10-01

桑田里的那个记忆09-30

记忆中那个海洋10-01

让记忆走进那个身影作文10-09

那个人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作文650字10-09

记忆中的那个地方作文10-07

记忆中的那个人作文11-11

流年走不进那个忧伤的记忆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