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车乡的漫忆

时间:2020-12-08 10:50:47 随笔 我要投稿

车乡的漫忆

  车停车跑,车轮滚滚牵动人的绵绵思绪,脑际随即浮现一条长长的车的“生命线”。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车乡的漫忆【1】

  “车年代”的车,也真丰繁,脚踏的、烧油的、燃气的、电动的,五颜六色,大大小小,各式各样……车停车跑,车轮滚滚牵动人的绵绵思绪,脑际随即浮现一条长长的车的“生命线”……

  车,伴我历经沧桑,遍览春色。

  我的童年,正当建国初期。

  在农村,那时“车”的概念,狭小,单调,无非是独轮俩腿俩把手的小推车,几乎家家有,人们常用来推土推粪推庄稼柴草……小推车,不愧是庄稼人的好帮手!用它做活,比沉重吃力地肩挑肩扛轻松省劲。

  这是农耕时代农具一个不小的创新!故乡小村二百多户人家,比人推独轮车高级的牛驴拉的两轮铁脚车只几辆。

  我家门前的路直通五里远的县城,逢五排十集日,来来往往的赶集人买货卖货大多背筐挑担推车赶路,负重而轻快的当属小推车。

  小推车,先是木轮,后改胶轮,胶轮比木轮推起来更轻巧畅快,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因小见大。

  小推车的微小革新,不也透视出时代前行的淡淡足迹?

  小推车,在田园生活交响曲中曾经奏出的是动人心弦的主弦律。

  我家的小推车,早晚和假日有时由我推推轻物外,被父亲使用到了极致,春种秋收夏管冬藏他常年劳动大半离不开它。

  秋天父亲用它一趟趟推着雪白的棉花到县城卖给收购站;夏初父亲用它多次推着叶肥条壮的红薯秧到徐水或保定卖给东部平原的农民;冬闲父亲起早贪晚推着它与人合伙贩卖花生米、芝麻糖,孩子的我跟着享口腹之美……社会稳定宽松,

  腿脚勤快耐劳,粮囤饱满,钱袋充裕,家境自然殷实红火。

  现在,小推车在故乡农村已经绝迹。

  但是,小推车,功不可没,它帮助农家一度收获丰盈。

  小推车,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村那树那屋【2】

  一处村庄,一种情怀。

  源于过往,始于内心。

  泥墙,青瓦,老树,村庄,和那熟悉的菜园,质朴的乡村和人,可见的温暖和热情,都是千百梦回的家乡,那种熟悉的味道渗透到我的血脉,每每想起或者遇见,总能让我内心澎湃。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迈入老村,收获的是一份内心的宁静恬淡。

  几只鸭子静静地分散在小河中,享受着它们的欢乐。

  桃红李白,菜花嫩黄,城市的烦嚣和躁动一点点褪去,小村的清悠与灵动悄悄地浸渗到心里。

  湖头,以她独特的风采,呈现古村的灵魂,那两行枫杨,成为脑海中不灭的记忆。

  湖头,是一本厚厚的家书。

  它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建筑、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段眷念。

  走进村中的几栋古民居,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

  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会让你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和幽谷的恬静,听任岁月悠悠,芳草斜阳。

  喜欢湖头这样的村庄,干净利落,整齐有序,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保持着传统村落的自然和地域特色。

  在这个村里,有百年前的老屋,也有刚落成的新房。

  老屋肃穆端庄,新房屋脊高挺,门楼高大,美观气派。

  走近老屋,院内院外,都能找到前人的遗迹;迈进新房,白墙红砖,明瓷亮瓦,凸现新的时代。

  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萌动的春潮。

  几朵雾霭,潇潇洒洒,浓浓淡淡,轻轻浅浅,偎依山谷,倘佯田头。

  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如火如荼。

  在平平淡淡的时空里,自由翱翔的雨燕,翩翩起舞的蝴蝶,伴随着农人的身影,无不向路人流淌着诱人的魅力。

  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从古诗中,我们可以觅得一些湖头的踪影。

  湖头村跃然眼前的是其静、其清、其秀、其美,诗情画意的山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

  斑驳的院墙,清雅而宁静。

  蛙鸣虫啼,一池荷塘,村姑捣衣,耕牛饮水,充满着自然野趣。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田园牧歌,这如梦如幻的田园村落,就这样随日出日落,明暗交替,岁月和四季的交替变化,在岁月中沉积着国人的农耕文化故事。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让她代代华美。

  村庄的几条小路纵横悠长,穿行于田野、村庄。

  走在路上,不经意间发现一盘古老的石磨。

  石磨曾经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在过去,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而如今,现代化机器代替了石磨、石器,人们依靠电动机器推米磨面,而忽略了石磨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产物,使它成了乡下岁月的一个不可磨灭的见证。

  湖头村的美丽得益于前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小松溪的湿地就是湖头村的“后花园”。

  小松溪湖头段沿线拥有200亩种类丰富、杨柳成荫的自然湿地。

  每到清晨和日暮有许多白鹭休憩驻足于此,或嬉戏或觅食。

  “健松”绿道沿河边湿地穿境而过,让人可以在蝉鸣鸟叫声中肆意呼吸新鲜空气,观赏沿途风光。

  村内300年以上树木13棵,其中千年香樟两棵。

  湖头的古树,动辄就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形苍劲古朴,顶天立地,其态饱经风霜,但依然苍翠欲滴,青春焕发。

  它们在寒来暑往中,迎朝云送晚霞、守日月候星辰。

  古树枝繁叶茂,树干很粗,茂盛的枝叶挡住了烈日,站在树下,好不清凉。

  古树,就是湖头的故事。

  其实,古树沧桑的只是年轮,永恒的是大自然赋予的生长规律:春天嫩芽萌动,夏天碧叶成荫,秋天叶黄枝头,冬天枯叶坠地。

  然而,只要我们仰望古树,便觉得头顶上那片片树叶不仅仅是苍苍一叶,更是一片历史的天空,于是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古树,经历朝代更替,目睹百姓悲欢,见证世间沧桑;古树,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泼墨绘画的素材;古树,是美景,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是朝拜的对象;古树,是一段故事,是一部传说,有着道不完的精彩。

  湖头村的建筑文化以闽北古朴的建筑风格为基础,并巧妙地融合苏、徽、晋三大建筑派系风格,突出表现建筑装饰中的“福临门”文化。

  “藏金亭”、“景墙窗花”、“君子壁”、“闽派山墙”、“五福临门”、“八瓣莲花”、十二座风格各异的门头等古朴典雅又精巧华丽的建筑景观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三宝如来、关帝、太保、土主、榜眼等体现了儒释道信仰的融合;九十九位太保、南宋理宗驸马和公主、宋代建盏文化、明代榜眼龚琦及一批当地的千古遗传谱写出一篇历史传唱的篇章。

  走在湖头,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村边合、清流泛碧波、鲜花门前放、亭榭舞婆娑的美景。

  一幅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田园生态“美丽乡村”画面正在湖头村徐徐展开。

  成片的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使村内“三季有花,四季长青”,让这个小山村的景色着实令人陶醉。

  规模成片的蔬菜地里一片农忙的景象……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湖头,有时光的安稳,岁月的`静好。

  寂寞时,抬头向村头寻找,在那蜿蜒细长的小路上,不期然就遇上一位荷担的男子,或者推车运菜的女人,他们专注的神情告诉你,乡下的生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么沉冗。

  他们从容不迫,他们却又都那么执着。

  执着,才能把繁杂的农事做得有条不紊。

  当你已经习惯了城市的喧闹,顶着着高楼大厦一样的压力,高弹着快速的生活节奏。

  来到湖头,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看看蔚蓝的天空变化,小鸟每天喳喳的叫你起床,绿色带给你更多的放松,和酷暑难耐的山城比,这里的一切带给你的都是凉爽,清晰。

  夕阳落下去后,乡村里,各家各户炊烟袅袅升起,整个乡村便笼罩于轻柔的烟雾之中,朦朦胧胧。

  泥土的幽香,野草的芳香,还有那乡村古屋飘出的饭菜的清香,飘荡在整个空间,沁人心脾。

  世外桃源,人间美景。

  在画家的眼里,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风光;在作家的眼里,是一篇真情流露的寓情散文;在音乐家的眼里,是一支旋律悠扬的交响乐曲。

  有诗云:“山造奇绝树造景,水写晴空云写情。

  落霞含烟千里路,不见风雪夜归人。”寄情于湖头村,悠游于绿道中,品尝茗茶,聆听古老的故事,感受淳朴的民风,尽享其乐,回味无穷。

  它能够让你在周日休闲的探寻中,享受到一种回归自然的宁静;让你在青石瓦中,寻找到一种自然古朴和历史的悠远;让你在山水田园间,放纵思绪,梦游过去;让你透过村民和孩子憨厚朴实的笑脸上,

  找回久违的亲切和朴实;让你在鸡鸣犬吠和袅袅的炊烟中,联想到外婆的摇篮曲。

  春观梨花似雪,夏眺稻浪如茵,秋听雨打残荷,冬插腊梅入瓶。

  斗转星移,四季分明。

  湖头的日子是田野的风景,平常中流淌着丰美的诗情。

  湖头的日子是淡泊的水墨画,平和中透着旺盛的精神。

  最后且让我吟唱一首《湖头风铃》:

  一天

  你我相逢

  静坐湖头

  赏花落

  听鱼跃

  笑谈沧海桑田

  石阶下

  溪水长

  田野上

  鹭成行

  雾窗翘首天幕

  手中茶影香对

  风月无边

  一些情怀

  无需念

  放逐一地暖阳

  一声安

  已足够

  琼楼里

  不提挂

  是为谁

  红尘作伴

  应惜此时情

  长短疏密

  意态天然

  听风铃

  耳畔响

  不看繁花

  不闻柳莺

  遇上您喜悦无量

  那村那人那车【3】

  五年前,年轻人从北京来到了这个山区小镇。

  他的身份从一名企业员工默然间转变成了一名乡镇工作人员,生活也由往日的喧嚣与繁华慢慢归为现在的单调和平静。

  初来之始,这里的一切都让年轻人感到无比的陌生。

  只是乡镇的繁琐工作已由不得他花太多的时间去适应,好在年轻人本身就生长在农村,来到这里就像是回到了家。

  那时正值农村“两委”换届,年轻人就被安排在了组织办。

  初来乍到,他什么也不会做。

  领导也只是让他做一些印发、点数、送达选票之类的简单工作。

  尽管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可他却做得很认真,生怕出一点儿差错。

  一次偶然的机会,年轻人被安排到离镇很远的村子去送选票。

  刚进村子,一眼望去,仅有的几条街道全是土路。

  街道两边也没有排水沟,村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绿化。

  年轻人不禁发出一阵莫名的叹息,只是在他并非很大的眼睛里却迸发出一丝坚毅的目光。

  走过村正中的土路,眼前几间破旧的房子就是村委大院了。

  只见镇里的干部还有村里参加换届的人早已等候在了那里。

  年轻人赶忙走上前,在确定了交付人之后,他才放心离去。

  只是等待公交车的时间却很漫长,落日余晖下年轻人的影子显得很是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