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记忆中的土炕

时间:2020-12-09 12:09:33 随笔 我要投稿

记忆中的土炕

  老家的土炕史光荣 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亳清河畔的老家亳城村,... 正因为如此,土炕就像一幅斑驳的油画,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记忆中的土炕【1】

  每当说起“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俗语,我总会想起儿时在农村老家睡过的土炕,场景是那样温馨那样自然,清晰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回荡……

  在上个世纪没有实施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农村老家人们大都居住在土坯房中,每家每户都会在房子盖好时,雇请手艺好的泥瓦匠前来,在屋里盘砌一铺好的土炕。

  说起盘炕,看似简单的工作,可却是一个技术活儿,土炕要盘得不高不矮舒适愉贴,确实要动脑筋,花费不少心血代价。

  因为高了,家人上炕费劲,看着也别扭;低了,人们坐着憋屈,心中也不舒坦。

  土炕一般盘在靠窗的一侧,正常情况下比窗台要低上几十公分,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晒到土炕上,亮堂堂,暖洋洋,心情自然舒畅。

  人坐到炕上,抬眼可以透过窗户看见院子里的一切动静。

  盖土炕时,先在屋内垫一层土,夯实找平后,再用打好的土坯铺上,和泥抹平。

  等土炕底座的泥干了,再开始盘炕。

  把土坯竖立起来盘,要设计几个过烟火的通道,互相通联,最后用泥坯砌好平台,并直接连着灶台。

  炕盘好后,在正面还要用蓝砖砌起来,炕沿儿要嵌上一块长长的方木板。

  因为常年磨蹭的缘故,都会变得油光放亮。

  记忆中,大伯就是盘炕的高手,他盘的炕,炕面平整不裂纹,过烟顺,炕脚儿不跑烟。

  连炕前的灶台也垒得不高不低,错落有致,让人拍手叫好。

  平日做饭时,锅灶里的烟雾就会渐渐钻入烟道,烘烤着炕面。

  那股自下向上暖流透过厚厚的草席,让睡在上面的人,带着无限的惬意进入甜蜜的梦乡。

  听娘讲,村里也有不少人不会盘炕,他们盘好的炕,炕洞不过烟,甚至烟往后倒,炕不热不说,屋里的烟气呛得人无法忍受。

  没办法,不会盘的就得去请“老师”来家盘炕,好饭好菜好烟伺候着。

  小时候,我是最愿意睡土炕了,记得娘每天有节奏地拉着风箱,往灶台里面添着柴草、麦秸,棉花柴等,不大一会儿,炕头儿就烧得热热乎乎。

  饭做好后,娘麻利地把吃饭桌放在土炕上,焦黄的玉米饼、冒着热气的地瓜就端上来了,透着缕缕香气,一看就叫人流口水。

  没等娘说开饭,我与姐姐哥哥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得有滋有味大汗小流,那种纯美的味道,仿佛植入了我的大脑,至今回味无穷。

  大伯告诉我,土炕能健身、治病,在土炕上睡,睡得身板直、腰板硬。

  有个头痛脑热的人往热炕上一躺,再用棉被往头上一蒙,一发汗,一会儿就感觉症状减轻不少。

  有腰腿痛病什么的,都喜欢上热炕头煿一煿,温暖、舒服,腰腿也不那么疼了。

  正常情况下,一座用了多年的土炕,炕洞里会积满烟灰。

  这样的土炕过烟就会不那么顺畅了,但如果拆了就可以做肥料,对庄稼很有营养。

  那时候农家人经济紧张,买不起化肥,就把多年的土炕拆掉,砸碎后作为肥料上了庄稼地,这或许是土炕最后的价值罢。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住的房子,宽敞明亮,装修考究,家具精致,做饭用的已经改为天然气、电磁炉、电饭锅了,卧室里是席梦思,硬板床,自然土炕也就随之消失多年了。

  但是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也忘不了那热乎乎的'土炕,那能解乏、消除疲劳的土炕,因为它曾经给我留下许多美好温馨的回忆!

  土炕的记忆【2】

  每当我领着儿子去看望老妈,老妈总是关切地说:”外面冷,你娘俩快拖鞋上炕暖和,暖和”,我坐在温暖的炕上望着老妈忙碌的背影,童年那些无数个关于火炕上的鲜活的记忆一个个在脑海浮现。

  火炕也就是土炕是农家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我们倦了,累了停靠的港湾,也是我们出生的摇篮地。

  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吃过晚饭,一切收拾完毕。

  奶奶就会搬来一大笸箩玉米棒子,全家人围在炕上搓玉米粒。

  那时没有任何搓玉米的设备,只有一把简单的工具——改锥。

  奶奶用改锥在玉米棒上挫几道沟,这样便于搓玉米粒,然后大伙七手八脚的搓起来。

  一边搓玉米粒一边听收音机,那时我们最爱听的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评书讲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我们听的是津津有味。

  我们曾为岳飞的精忠报国数起大拇指,也曾为秦桧卖国贼愤恨不已。

  夜深了,一大笸箩玉米粒也快搓完了,这是我们小孩已困的睁不开眼了,收拾完毕,才跌跌撞撞的爬到炕上。

  土炕是用很厚的土坯搭制而成的,制作土坯是需要技巧的,要想打好一条火炕需要能工巧匠才能完成。

  父亲就是这一代有名的能工巧匠,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把式”。

  父亲是读过诗书的人,能写会算。

  在刚刚初中毕业那会儿,在小队当过会计,后来任大队会计,再后来上升到大队支部书记。

  父亲的一手好字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村里的大大小小材料非父亲莫熟。

  父亲遇事有主意,种地,干活样样是农手,谁家有了大事小情,盖房,娶媳妇,或者做门窗,打家具,都要请父亲帮忙。

  到了谁家都好吃好喝好招待,吃香的,喝辣的,好茶好水侍奉着,抽烟还是带把的。

  因此父亲也很受人尊敬。

  在我们村的口碑也很好。

  春天到了,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燕子也从南方飞到北方来筑巢。

  这时农家人也该脱土坯搭火炕了。

  我们那里的土地,土质肥沃,也正是脱土坯的好材料。

  我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拉着人力车到村外去拉脱土坯的黄土,等准备好黄土,我父亲和母亲就开始忙碌着和泥。

  和泥也需要技巧,土和水的比例要掌握好,水太多泥稀不易成型,为了让土坯坚固耐用,父亲会找来一些麦秸掺和在里面,为了让泥均匀受到揉劲也更有韧性,父亲就会脱掉鞋子,跳进泥里一遍又一遍的踩。

  为了使土坯质量好,更结实耐用,要把和好的泥醒上一天。

  在这个空闲时间母亲开始在灶堂前忙碌做饭,灶堂里的火焰映红母亲的脸颊,灶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灶堂里点燃着母亲的希望,灶堂点燃着全家人的希望。

  这时父亲也忙里偷闲做些木匠活,父亲干活认真,细致,做出来的活美观大方。

  我们家的桌椅板凳都是出自父亲之手,即使剩余的边角木料也会做成各种小家什,小玩意。

  我们家盖房用的木料,门窗口都是父亲亲手挑选,一手制作而成。

  到了第二天,脱坯活动开始了,父亲摆好脱土坯的模具,母亲用铁锹一锹一锹放醒好的泥土,放一锹父亲踩实一锹,最后用平板抹子把泥抹平整,再拔出模具,土坯就成功了,然后再进行下一个。

  土坯完全制好后,要进行十天半月的风干,晾晒。

  春风吻干着一块块浸透着父亲和母亲辛劳汗水的金灿灿土坯,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小院里煜煜生辉。

  等这些土坯完全干燥,再把土坯搬到老屋里码放整齐搭火炕备用。

  搭火炕也是技术活,火炕不要搭的过高或过低,过高上炕费力,过低不好过烟。

  盘炕时要把土坯竖起来,设计几个过烟火的通道,要相互联通,这样通过的烟火才会通畅,炕才会热乎,暖和。

  我们家搭火炕不用找人,一切都是父亲设计搭制而成。

  我们兄妹还有母亲搬坯搭下手,炕搭好后,还要在上面抹一层麦秸和泥混合的瓤子泥,这样的炕才会结实,炕面才会不漏风,不透气。

  当一切完毕,就开始烧炕,烧炕可以检查炕过不过烟,炕面有没有缝,用大火烧上三天三夜,炕基本上都干燥了,母亲就会把新买来的苇席铺在炕上。

  晚上枕着泛着泥土清香和芦苇清香的火炕,真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舒坦。

  母亲坐在温暖的土炕上做针线活,昏暗的煤油灯跳动着豆大点的火苗,映红母亲美丽的脸颊,不知疲倦的母亲为了这个家却一天一天苍老。

  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说的就是农家人朴实简单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