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生命的奇迹

时间:2020-12-10 09:25:00 随笔 我要投稿

生命的奇迹

  冬去春来随着季节的交替变换,世间的万事万物也都在悄然声息的默默变化着,这就是自然界里生命的奇迹。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生命的奇迹【1】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砖逢中的小苗,就是死里求生的飞蛾,就是蚕茧破出化蝶……

  去年夏天,院子里的一棵老树不知被谁砍了一刀,只留下了腐`的枝叶和粗大的树干,那千万个枯黄的树根扎在地上,即便是在多彩的夏天也是死寂一片。

  时间过得真快,秋天来了,又到了树叶散落的季节,然而就在小院深处,那棵枯树发芽了,枯树的头顶冒出一颗颗或浓或淡的新绿,显得十分耀眼。

  随着淡淡的清香我走近了看,原来在枯败的树冠上还抽出几朵紫色的小花呀!小花呈浅紫色,那花瓣上的露珠像是对生命感激的泪水,晶莹剔透。

  这一桩生命的奇迹让乏味的秋天变得十分绚丽:枯树哟!你顽强细心呵护柔嫩的花叶,得到了生命的赞赏;小花哟!你不厌弃衰老的树枝,让生命灿烂发挥。

  我被它们这种鲜明的生的欲望打动了,更被它们这种素雅的美打动了,禁不住摘下了一朵鲜花插在家里的花瓶里。

  过了几天,花儿不再娇艳了,一片片花瓣凋零了、干枯了;一个个根茎和叶子泛黄了、枯萎了。

  我一下子恍然大悟:美,是建立在鲜活的生命之上的!

  此时此刻,这棵枯树让我受益良多。

  此后,让我们一起让这一桩桩生命的奇迹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吧!让我们尽情绘制出生命的美丽吧!

  从死亡集中营走出生命奇迹【2】

  我在上海《书城》杂志上推荐了一本自认为难得的好书。

  推荐语如是写道:“今年是世界反法西s战争胜利70周年,我想起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一本好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著作。

  它是一本触动我灵魂的书,曾经深深地感动和启发过我,使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

  给《书城》编辑的信是这样写的:“作为一名阅读者和写作者,我深切体会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

  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良莠不齐,而我们的时间又实在太有限、太宝贵,因此选择就显得甚为重要。

  梭罗提出‘要读最好的书’,康德在论到阅读时也说‘必须在那广大的领域中分辨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属于‘最好’和‘最重要’的那一类书。”

  它是当之无愧的,“最好”而且“最重要”。

  它让我在惊叹和唏嘘于生命奇迹之余,渐渐地领悟到怎样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并且不由自主地反躬自省,跃跃欲试。

  它还让我在内心相信,只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竭尽全力去实践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

  其实本书作者弗兰克尔,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震撼灵魂的奇迹,是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走出来的生命奇迹。

  纳粹时期,犹太人弗兰克尔全家被分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全都惨死在毒气室中,而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囹圄三载,劫后余生,他没有颓废,从不抱怨,反而对生命、对他人、对事业、对大自然充满了极大的热爱和热情。

  他在维也纳担任医科大学教授和首席专家达25年之久;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匹慈堡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职位;他先后出版了39部心理学著作,

  被翻译成34种语言,其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十多万字,他只用了9天时间就写作完成,而且销售已超过1200万册,仅英文就印刷了100多版次,被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

  他67岁还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几个月后就领到飞机驾照,80岁时还攀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90多岁时还与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亲切交谈,每周亲自回复数百封来信中的一部分,直至临终前不久还在

  继续他的意义疗法实践,为病人排忧解难;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和“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在自己的心理疗法中不断强调,

  要帮助别人通过自我超越来达到人生意义的新高度,他满怀深情地对他的学生说:“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如此蓬勃葳蕤的生命,如此惊心动魄的奇迹,究竟是如何“走”出来的?请看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中的描述,这是“幸存者亲口讲述的故事”。

  他不仅讲述了一个死牢囚徒的求生故事,还向人们启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集中营生存之道”。

  当我一口气读罢全书,感动和唏嘘之际,仿佛听见那位白发耄耋者的谆谆箴言:集中营里最关键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就是“有信仰有信念充满爱心”,唯有如此,方可在集中营的死亡毒霾中顽强地存活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几条守则也不可或缺,那就是:敬天由命不惧死亡、急人所难无私帮助、乐观开朗注重精神、对美好事物充满丰富的想象力。

  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丰富的想象力与生死存亡之间居然有着如此这般的神奇关联。

  其实,全书的字里行间已经不断地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弗兰克尔是一位有信仰的人,他对自己的信念很执着,对自己活着的意义很清楚,对上帝、对人类、对亲人、对狱友、对事业、对大自然充满爱心。

  在集中营的日子里,他正是仰赖着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念以及刻骨铭心的爱,每日每夜和死神对峙交锋、撕咬摔打,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死存亡的艰难卡口。

  正如书中所写:“集中营的生活是一种‘临时的存在’,是‘未知期限的临时存在’。

  着眼于未来,让精神专注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救赎之道”;“意识到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明白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

  正如尼采所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集中营的经验表明,人还是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的内在自由,

  战胜那些经历,将生活转化为内在的胜利”。

  弗兰克尔尊重自己的天赋使命,他总是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梦想着战后能够到各地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与爱妻重逢。

  他在书中写道:“手稿是我活下来的希望,我要不惜一切代价保留这个耗尽我半辈子心血的手稿”;“我在脑海里用几个钟头组织语言,重新构思我在奥斯维辛传染病房里丢失的手稿”;

  “拯救人类需要爱与被爱……我又从监狱的现实回到梦想世界,继续与爱人对话。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爱、我的思想以及对于爱人形象的回忆”;“看守走了过来,侮辱我,而我继续与爱人的交谈。

  我强烈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甚至有伸手触摸她抓住她的冲动”;“我在与绝望的生存作垂死挣扎,我意识到我的精神已穿透围绕我的沮丧情绪,超越了绝望的、无意义的世界,我隐隐约约听见某处一声胜利般的

  ‘是的’回答了我的生存的终极问题……”

  弗兰克尔终于生存下来了。

  当他从集中营解放出来,独自一人在田野漫步,独自面对宇宙苍穹时,他情不自禁、充满敬虔地跪倒在至高无上的造物主面前:“那一刻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整个世界的存在。

  脑子里来来回回只有一句话:‘我从心底里呼唤着上帝,他在自由的空间回答了我’。”他在书中满怀感恩地写道:“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

  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是啊,因为信仰和信念,因为博大而深沉的爱,他在集中营遭受了一千多个日夜的非人折磨出狱之后,

  不是抱怨和发泄,也不是颓废或放纵,而是感恩戴德,是英勇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