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生命中的彩虹随笔日志

时间:2022-10-06 00:26:37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命中的彩虹随笔日志

  作者:郑国平

生命中的彩虹随笔日志

  9月5日,参加完和平镇第二届水果旅游文化节返程,天空漂落着零星的雨点,车刚进入县城,只见一条七色彩虹,宛如一条优美的弧线把天空的两边联结在一起,“谁把青红绒两条,半红半紫挂天腰”,看着美丽的彩虹,旅途的疲劳早已变成兴奋。看看时间还早,有人提议去石门古渡公园看古迹,获得大家赞同。

  滇中禄丰县城东南10公里石门古渡公园往上约1公里的公鸡山颠,竖有一道高2.1米,宽0.81米的红砂石碑,从斑驳脱落,字迹模糊的痕迹看,此碑年代久远。特别令人称奇的是,碑上无名无氏,无年无月,仅上书“钦赐祭葬”四个大字。

  此碑主人是谁?有何来历?

  上世纪末,居住在石门古渡附近的农家,经常看见一个彝族青年人,着一身运动装,外披一件羊皮褂,带着干粮,走公路,跨河流,翻山箐,来到公鸡山逛游。

  远离凡尘喧嚣的公鸡山,除了偶有放牧牛羊的牧人,就是山鸟的鸣叫和厉风吹在树上发出的“呜呜”声,松树间不时显现一座座古墓。 彝族小伙对坟茔似乎很感兴趣,不时驻足读碑文,不时查看墓型,有时还用手脚丈量坟墓尺寸。彝族小伙异常的举动不由使人纳闷,他是在找祖坟还是要盗墓?

  公元1610年,明朝时期的某一天,禄丰县公鸡山东面与公鸡山遥相眺望的山峦中,一座叫做尖石寺庙内,一个目清眉秀,气宇轩昂的12岁男孩,做了一个梦,一个异乎寻常的梦。他梦见有人给他剖腹洗心。还告诉他:只要把不干净的心肠洗掉,读书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一觉醒来,感到心口隐隐作痛。

  此男孩乃滇中禄丰县大北厂村人,家道殷实。祖籍陕西华阴县。远祖仲宽于洪武十四年(1381)随征南将军颍川侯傅有德、西平侯沐英入滇,因功受封“右卫军冠带总旗”,率军屯田禄丰,定居大北厂村。男孩顽皮成性,上房揭瓦,田中抓蛇,下河捉鱼,无所不作。然而又十分聪慧。两岁识字,三岁背诗,深得家人喜爱。当时他家在大北厂的住房被火烧了,书籍也全部被毁。县考临近,心中着急,整日忧愁,人就变得精神恍惚。为了不影响参加县考,家人安排他到距离县城东面30公里远,僻静的尖石寺去静心读书,但效果不明显,心里十分焦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间就做了这个奇怪的梦。

  据传,他梦醒来起床看到外面池子里,水还是血红的。由于梦中洗心革面,从此,小孩一改顽童秉性,读书过目不忘,聪慧无比,学业精进,而后飞黄腾达。

  此故事广为流传于禄丰民间。故事真实与否,无人去深究推敲,只是众人认为故事演绎成份居多。翻开古籍,其中每一个成功人士的后面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伴。所以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然而,翻阅《明史》,其内有如下著述:王锡衮,禄丰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其中乙卯科举人。天启二年(1622)进京廷试,中壬戌科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检讨、编撰。崇祯元年(1627)官至少詹事。崇祯十三年(1640),自詹事府迁少宗伯掌翰林院事,教习馆员纂修《玉牒实录》。著有《晋呈御览讲章》三卷,及《经书解易》、《适溪草》等诗文旋擢礼部右侍郎。崇祯十四年(1641),任礼部左侍郎掌部事。崇祯十六年(1643),部院等科道衙门会推可担重任者,又被众望所归,册封为吏部左侍郎尚书,职掌铨政。同年,其母仙逝,还滇丁忧。

  谁知,在王锡衮丁忧期间,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清兵入关。次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号隆武。隆武二年七月,专敕诏锡衮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兵部右侍郎,总督云、贵、川、湖、广五省军务,率属赴闽入卫。锡衮奉诏,即出家财,募义勇赴昆明寓于贡院,拟与在滇明臣共谋抗清保明。

  后由于土酋沙定洲叛变,锡衮被困于贡院,无法前行勤王抗清,于贡院留遗作《风节亭恭纪》:“兀坐风节亭,万古日月至。焚香告皇天,堕我烈皇泪。新君飞海甸,界臣恢剿事。臣衮血性存,封疆惭大吏。闺中弱息流,饶有须眉志。锡衮复何言,安能死魑魅。”其间,沙定洲多次欲假锡衮名上疏桂王以荐其代沐氏镇滇,均遭严拒。锡衮正襟骂曰:“吾国之大臣,岂能与贼为伍。”遂后遭害。

  也许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由来。

  史书记载,王锡衮为官期间,嫉恶如仇,刚正不啊,深得皇上和众臣宠爱。《明史》载:“帝禁内臣干预外政,敕礼官稽先朝典制以闻。锡衮等备列诸监局职掌,而不及东厂。提督内臣王德化言:‘东厂之设,始永乐十八年,《国朝典汇》可据。礼官覆议不及,请解臣职,停厂不设。’锡衮等言:‘《典汇》虽载此条,但系下文笺注。臣等以正史无文,故不敢妾引。’帝不听。锡衮复抗疏,请罢厂,亦不允。“展现了王锡衮为官正直,不惧权势,敢于冒犯权贵,直言进谏的忠诚本质。

  “二月,帝再耕耤田。锡衮因言频岁旱蝗,三饷叠派,请量除加征,严核蠹饷,俾农夫乐生。”展示了王锡衮体惜百姓,爱民如子的优良品德。

  “又以时方急才,请召还故侍郎陈子壮、顾锡畴,故祭酒倪元璐、文安之,且乞免黄道周永戍。”展示了王锡衮爱才,荐才不避嫌,勇于担当的大度胸怀。

  “给事中沈胤培请增天下解额,锡衮因言南畿、浙江人文更盛,宜倍增。又言举人不第,有三十年不谒选者,宜定制。数科不售,即令服官。从之。”展示了王锡滚敢于破除旧制,改革选才模式的用人观。

  王锡衮为官孝敬父母,在母亲逝世时,不远万里京城辞官回家守孝。“十六年忧归。”

  “锡衮疏谏,帝嘉其寓爱于规,进秩一等。寻解部务,直讲筵。”王锡衮为官正直,皇帝都称赞其不拉山头搞小团体,准以其可直接面呈皇君奏本的权利。

  “锡衮大恨,诉上帝祈死。居数日,竟卒。”王锡衮为官忠贞不逾,面对叛贼种种威逼利诱,不予同污,视死如归。

  王锡衮就义后,永历三年(1649),嗣子咨冀陈情礼部,礼部奉批“优怃”,谥“忠节”,后加谥“文毅”、“钦赐祭葬”。

  原来“钦赐祭葬”是古代皇帝赐给高官显贵的一种祭葬规格与荣誉。

  从史料中我们知道,王锡衮一生忠君、勤政、爱民,按现代中国人的道德标准衡量,也不乏称为“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的楷模。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王锡衮离开我们已经300多年,王锡衮的故事已经由人们口口相传,逐渐定格于文字书籍,与我们相行渐远,留给我们的实物凤毛麟角。如今,王锡衮故居大北厂村经新农村建设改造,与往已经面目全非;当年民间故事中的尖石寺已经成为废墟。然而,当你走在横跨禄丰禄衣江上的丰裕桥,对古人精湛的桥工技术赞不绝口,对300多年前建设的桥梁,今天还能承载几十吨重的卡车通行的超前设计意识赞叹时,你可知道,此桥就是由王锡衮捐资和督造的呢? 当你从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进入云南省最高学府---云南大学,成为父母骄傲的悻悻学子时可知,立于贡院的“风节亭”就是王锡衮《风节亭恭纪》的诞生地。

  公元1993年,王锡衮第十代孙,费孝通博士的同学王武科先生,查阅几十部历史书籍,用50多年累积的资料,编著、出版《王文毅公集》一书,将王锡衮高风亮节展现在众人面前。书中王锡衮的高尚品德,吸引了出生于禄丰县高峰乡的一个彝族青年作家的关注,想不到自己的家乡还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先人。于是按书索阅,到这远离城镇乡村,人烟稀少的公鸡山寻找先贤遗迹,瞻仰前辈先烈和汲取文学灵感。

  其钻山林,寻古墓,与常人不一般的行踪,被人误认为“非偷即盗“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一天,倘徉于深山、墓地许久的彝族青年作家,在公鸡山距离传说中王锡衮墓半公里的一个山箐中,看到一块石碑,碑上沾满尘土、杂草和青苔,他拨开秽物,一块高2.1米,宽0.81米,上书“钦赐祭葬”四个大字的墓碑,展现在眼前。多年的跋涉,终于求得正果,不由高兴而泣。据王武科编著、出版《王文毅公集》一书记载:“‘钦赐祭葬’,镌石碑立于县城南15里的公鸡山岭,墓碑已被损。”根据实物看,墓碑基本完好,只是碑体因年久风化,有部分剥落,“钦赐祭葬”四个大字,字迹清楚。书中“墓碑已被损”乃讹传也。

  走过时光隧道,趟过历史的河流,如今,经彝族青年作家寻找到的“钦赐祭葬”墓碑,官方已经将其重新竖立在王锡衮墓原址,淹没300多年的先贤历史遗迹,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岁去弦吐箭,而青年彝族作家,凭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故土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用心、用笔写出了《撵山狗》等一系列乡土小说,轰动整个彝州文坛,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中青年优秀作家。

  作家的成功,让笔者想起哲人的一段话:崇敬先烈和尊重知识,是国人的传统美德。担当是成功的基础,付出是收获的种子。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人生有很多驿站。

  驿站的色彩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在这色彩斑斓的驿站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彩虹。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拂去心灵阴霾,坚守阳光,你会看到身边都是美丽的风景。

  “钦赐祭葬”碑以及碑上承载的故事,带着让世人传颂千古的佳话传说,将永远驻留人们的心间。

【生命中的彩虹随笔日志】相关文章:

生命中的彩虹10-26

随笔日志10-07

情感心情日志随笔12-28

人生随笔日志散文10-26

春天的向往随笔日志10-07

悟在旅途随笔日志10-07

心灵涅槃日志随笔10-07

诗意的流浪随笔日志10-07

雨后的彩虹随笔12-19

高中随笔:彩虹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