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吴正宪的教育随笔

时间:2021-03-02 11:36:14 随笔 我要投稿

吴正宪的教育随笔

  1、当数学插上心理的翅膀

吴正宪的教育随笔

  清楚地记得,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我区数十位青年教师坐在育锋小学的大教室中静静地等待着中国科学院儿童心理研究所的一位教授来做报告。一位风姿潇洒的女教师走上讲台。黑板上一行醒目的大字跳跃在眼前:儿童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接下来就是滔滔不绝的演讲。

  青年教师朋友们: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是青少年的老师,还应该成为他们亲密的朋友。当孩子的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时,教师应该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尊重他们,激励他们。教师不能只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教师要读懂青少年心理这本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健康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体验、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以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和他们手牵手共同走过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著名的心理学专 家张梅玲教授,也正是在那次报告中第一次听到“心理健康”、“支持学习的心理”、“心理体验”、“新型师生关系”、“人文精神”这些新名词。我被她娓娓道来的极富人情味的演讲感动着,不知不觉已经融入了她的报告之中。报告中列举的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实例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吗?我怎么就没想到孩子们喜怒哀乐会与学习数学连在一起呢?凡事都认真的我,着着实实的进行了一次自我教学行为的反思。

  在过去的课堂中,我面对着不论是勇敢热情、思维活跃、开朗大方的学生,还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胆小忧郁的学生,常常是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概念、法则、定理、公式。学生不得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为的是共同到达理想的分数线。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缺少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感受到数学乐趣和魅力,忽视了学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课堂上我俨然是一个主宰孩子们学习命运的救世主。教材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我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什么,就得会什么。行间巡视,我睁大眼睛寻找的是哪道题答案正确,哪道题答案有误,就连结果正确,中间环节常常少步骤的那几个机灵鬼耍的小花招也逃不脱我锐利的眼睛。然而,我从来没有用心观察过哪个孩子的脸上流露着是惆怅和孤独,哪个孩子的目光里有不安和期待。我走进的是学生的行间,而不是学生的心间。在我的头脑中潜藏着这样一种意识:我是数学教师,把1+1为什么等于2讲清楚了,学生会解题了,成绩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当时只是单纯从知识系统方面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对人生发展的重大影响。

  在那天晚上的学习笔记中留下了我的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读懂青少年心理这本书?青少年心理状态对其在一生中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提倡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难道教师的微笑也有学问吗?带着一个个疑问连续听了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系列讲座,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似有登高远望之感。她使我走进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我感到拂面而来的是一种属于自由和生命的教改春风。那份久违了的热情再一次在我的生命中燃起。从那时起我开始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我开始动脑筋想尽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支持性学习环境。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进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的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

  正是这“顿开茅塞”的经历,才使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开始发生了变化。当初的“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讲座,犹如在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吹进来一缕春风,给我带来了一丝春意。虽然体会是肤浅的,但它毕竟是我今天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为我教学特色的定位给予了关键性的支持。我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开始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验着与伙伴们合作的过程,体验着亲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认知、体验、实践”这三个层面互相渗透,整合成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着课堂生活的愉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和谐发展。教改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师要读懂每一个孩子的特殊心理。要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尊重他们不同的心理体验。作为现代教师,要用心去感悟青少年的每一丝变化,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体会到教师的爱。教师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权威去约束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味;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愉悦的心情经历每一天的新体验、新感受,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真正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

  好一个“顿开茅塞”,让我回味无穷。

  2、笔耕的意蕴

  记得1986年那个除夕,伴着阵阵爆竹声,我撰写的《注重知识联系,重新组合教材》一文呱呱落地了。那时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拙作算不算论文,十分不好意思地把它交给了我的导师刘梦湘老师,请他过目修改。大概是我的真诚与执著感动了他,当时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正在忍受着糖尿病的煎熬,每次化验都出现三四个加号,血糖已超过二百,日进食量不得超过四两,一米七八的大个子体重只剩下一百二三斤,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一字一句地精心修改,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到段落的布局,从学术观点的把握到文字的润色都一一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此篇文章居然在当年《小学数学》刊物上发表了!看到龙飞凤舞的手写体变成了规规矩矩的.铅字文,心中充满激动与兴奋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做教师可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从那以后,我更加自觉地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我把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有感、教学心得等毫无保留地倾吐在笔记本上。此时此刻抬头可见,书柜中已微微发黄的笔记本仍整整齐齐地站成一排。挡不住的诱惑,使我又一次走进了它,翻开扉页,一行醒目的大字跃然眼前:心求通而自奋也!这句话伴随了我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我努力着,思考着,拼搏着,探索着,大多与我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都说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是的,为了钟爱的事业我乐此不疲。不知多少次听着子夜的钟声敲响,不知感受过多少次宁静夜幕中学习思考的兴奋与激动,不知多少次数以万计的笔记从手尖流过。那小小写字台记下了我的情和爱,记下了我的苦与乐。《教学有感》、《小学数学系统整理》、《值得回味的课》、《业务学习笔记》、《信息交流》、《教学小题库》、《趣味数学趣谈》、《教海拾贝》……这些写满密密麻麻字体的笔记本不知要保留到多久,看着眼前这一本本留下了我成长足迹的笔记本,怎能不令我回味,令我兴奋呢?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没有在高等学府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我知道,一切才学和本领都不是天生的,于是我不懈地努力,我不敢怠慢每一天,抓紧时间,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可能是天生的固执和执著,我竟开始拿起了手中的笔,一发而不可收。十几年过去了,凭着几分热情,几分自信,几分执著,几分刻苦,写出了一篇篇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小文章,我的教改文章、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散见在全国多家教学刊物上,《北京教育》、《福建教育》、《江西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陕西教育》、《江苏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教育理论与实施》、《云南教育》、《北京电化教育》、《广西教育》、《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以及《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青年教师导报》等分别刊登了我的文章。近年又独立完成了近数十万字的专著《吴正宪数学案例与教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研讨会讲坛上,我宣读了自己独立撰写的论文《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思维训练》。该论文被译成英文在国内外交流。1990年我撰写的《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一文,在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小学第四届年会上交流。1997年我的《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一文在海峡两岸教育教学研讨交流会上宣读。2000年我撰写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文获中央教科所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在2000年《北京教育》首刊中……数不清有多少文章曾发表过,记不清有多少文章曾得到鼓励,不知为什么直到此刻,我仍然沉浸在二十年前那个除夕充满虔诚而兴奋的感觉中,我仍然拥有二十年前那样的纯真与执著。

  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3、五元钱的故事

  亲情,全人类都得以共享的幸福。小到一家一户,大到整个民族,广至国家,上至人类,哪里没有亲情,哪里没有爱,情和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谁不渴望着在充满温馨的世界里生活,谁不愿意和有人情味的人交朋友,让孩子们走进爱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真情,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他人和被他人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师爱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级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社会的需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代表着社会对下一代的关怀和爱护,体现着国家和民族对下一代的深情和希望。因而,这种爱是稳定的、深厚的、高尚的、真情的、无私的,是与教师肩负的责任紧密相联的。孩子们渴望教师的爱,珍惜教师的爱,他们希望在教师爱的怀抱里成长。

  教师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去感悟孩子们每一丝的变化,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在爱的呵护下成长。记得在刚接新班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课间十分钟的工夫,赵洁铅笔盒中的五元钱不翼而飞。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看见小E一个人偷偷摸摸在教室,没去操场玩儿,一定是她,她家可穷了。”“搜身吧”不知谁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当时没有发火,也没有清查,只是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我把目光一一扫向每一位同学,教室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安静。当我的目光与小E的目光相对的一瞬间,一种复杂的情感从她脸上掠过,我马上意识到,不能伤害任何一位同学的自尊心,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同学们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赵洁同学准备买钢笔的五元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她吗?”“老师我们每个人给她凑点钱。”“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她。”同学们纷纷伸出热情援助的双手。赵洁挺感动的,我也被这一颗颗可爱的童心感染着。我接着说:“同学们表现很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们都伸出了热情的手给予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不过,我不能断言赵洁的五元钱一定是被某个同学拿走的,但是我完全可以肯定即使拿钱的人的确是在座的某一位同学,那么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我想他的心里一定也很难受。五(1)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集体,每一位同学都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二天,在我的备课本里发现了一个纸糊的信封,里面除了放着五元钱还夹着一张纸条:“吴老师我好惭愧,不该做出对不起您和同学的事。妈妈去世后,爸爸带着我和哥哥生活很困难,前几天大哥又生了病。我想给他买点药……”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随即我写了一张纸条,悄悄地放到了她的铅笔盒中:“小E同学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小姑娘,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你的肩头,我多想分担你的忧愁。生活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切记人穷志不能短,要堂堂正正的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你的路,有困难找你的大朋友,我会尽力帮助你。”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小E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试想当初如果非要查个水落石出,无非使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无地自容,被伤害的自尊心,再重新编织起来就太难了。教育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当老师的责任太重太重。我们不仅给予孩子们的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

  这里我引用《爱心与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吴正宪的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常规教育随笔01-10

教育老师随笔02-03

秋季教育随笔01-15

小班幼儿的教育随笔01-05

幼儿小班的教育随笔02-19

孩子的兴趣教育随笔01-26

大班老师教育随笔01-06

教育随笔家长沟通12-31

幼儿小班教育随笔12-31

春暖花开教育随笔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