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随笔

时间:2021-03-02 17:38:49 随笔 我要投稿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随笔

  当初,在伊利工作多年的牛根生准备离开伊利时,总经理郑俊怀对他说:“你不是想辞职吗?那好,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你一定要呆在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的地方;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随笔

  牛根生虽然心里不情愿,还是如约进了学校,开始一个老学生的学习之路。后来,牛根生白手起家创立蒙牛,继续从事乳品行业。对于“老东家”伊利长时间的“围追堵截”和干扰,牛根生并不怨恨,反而喊出了“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口号。同时,他提出“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并且在公共场合提到伊利时,牛根生都把伊利放在蒙牛的前边。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是牛根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德”是获取人心的最佳利器:“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若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在伊利工作期间,因为业绩突出,公司曾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去买一部好车,结果牛根生却用这笔钱买了四辆面包车,使得其直接下属每人都有了一部车。据牛根生身边的人介绍,当时牛根生还曾将自己108万的年薪分给了大家。这其实都是牛根生给部下的一种心理暗示:只要我老牛能成功,绝不会亏待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也正

  是这样的做法,使得牛根生宣布单干后,曾经的老部下都义无反顾地投其麾下。

  20XX年1月12日,牛根生再次将自己的“德商”发挥到极致——他宣布将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并计划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这部分股份的表决权授予其后的集团董事长,家人不能继承其股权,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很多人质疑他:“难道你想建立一个乌托邦吗?”

  牛根生的答案仍就是那“老套”的四个字:大胜在德。他接着解释说:“财富不装在口袋里,而是在脑袋里。”

  无独有偶,步步高的缔造者段永平,也是靠着同样的品德获得人心。段永平曾讲:“我离开小霸王,肯定是有很大的不满,但是当我离开的时候,跟老板谈得很好。我没有忘记当年我一个穷学生初到广东,靠5元钱过了一个月,直到被老板收留。我和老板有一个口头约定,就是离开小霸王后一年内不做同样的.行当,不和小霸王在国内竞争。这个约定是我主动提出的,老板也没有要求我必须履行。但我还是打算自己另干一番事业。”

  离开时,他的老板问他:“你想不想带人走?”

  段永平回答说:“你允许的话当然最好。”

  老板说:“你带6个人行

  不行?”

  段永平说:“好,生产3个,开发3个。”

  也许在今天,有人会说段永平的决定是精明的,因为如今的学习机市场一直下滑并且持续萎缩。但是在当时,对于一个重新开始的创业者而言,放弃已经十分熟悉的领域和各种人脉关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

  像牛根生、段永平这种“恩对旧主”的情怀,不仅是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化解彼此的矛盾,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了强大的德商感召力。也许,这就是蒙牛和步步高快速增长背后的情感因素吧。

  太多离开大公司、独自创业的经理人,似乎总在用谩骂、攻击、侮辱的言词来回忆和形容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老东家”。甚至一些人出走创业时,卷走了原公司的技术、人才和资源,却没有对原公司表现出最起码的尊重和认同。也许,正是现实社会的浮躁,让很多人都失去了“感恩的心”,忘记了“过去”对于未来的借鉴价值。大量事实表明,N多人的失败不是由于能力不足,而是源于做人失败和职业道德的丧失。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随笔】相关文章:

小随笔作文02-21

小故事随笔15篇12-13

英语引智培训心得03-13

浅谈语感.语智.语趣03-05

临海赛智教育网07-31

管子论为政之德02-04

培智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4-25

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04-09

试论玛蒂尔德悲剧缘由01-18

老子哲学之官德思想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