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下乡情随笔

时间:2021-03-06 20:37:14 随笔 我要投稿

下乡情随笔

下乡情随笔1

  “张老师”,同学们看着我一声声开玩笑似的地叫道。从以前的只是一声“Hi!”的招呼,到现在一起嬉戏玩耍的同学情,都源于此次的三下乡活动。一直没想到这次活动能在促进同学情方面有如此大的贡献。

下乡情随笔

  听师兄师姐在经验交流会上说过,三下乡是班上同学之间促进感情的最好催化剂。当时我也只是半信半疑的,因为也只是仅仅十天而已,感情也不是一时就能促成的。但在现在看来我是错的。十天的日子,我们同吃同喝同住,其实真的有挺多微妙的事情发生的,例如:男生身上被虫子叮咬,女生帮忙涂药、男生帮女生抬洗澡水、男生陪同女生外出、从无话可说的同学到无话不谈的朋友……这都证明了我们的友谊在一步步增进。

  我喜欢听支教组的“老师们”下课后围在教室一起讲自己的班级遇到的有趣的事,我喜欢听后勤组在厨房谈论那个菜怎么煮才好吃,我喜欢听新闻组在“办公室”热议如何将我们精彩的三下乡生活描绘得让外界人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让我感觉到了我们一个班级体是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

  我相信三下乡过后,这个大家庭依然幸福,充满欢声笑语,就像我们的队名“阳曦”般朝气蓬勃!

下乡情随笔2

  伴随着八月炽风的吹拂,岭南师范学院萌芽社会实践队的三下乡之旅也告一段落了。十天的下乡时间十分短暂,刚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转瞬间就要和他们分隔两地,不舍与难过占据心头的同时,一种浓烈的“乡”情也在盘踞在其中最重要的位置。

  七月十四号,是我们队伍第一次到达石颈镇中心小学的日子,虽然一路上风雨交加,路上坑坑洼洼,颠簸不平,但一到小学的时候,太阳公公也迫不及待露出头来欢迎我们,“快看,新来的老师”,不知哪里传来的稚嫩声音,紧接着就是一大波孩子涌了出来,还热情地要帮我们拿行李。安顿好一切后,兴奋的孩子们又展开了新的一波攻势,开始与我们交换情报,你一句,我一句,欢声笑语中,我们第一次接触的日子落下了帷幕,彼此了解得更加深入了,也愈发期待接下来的日子,这是“乡”情中的第一项——孩子们的热情。

  本以为这份热情很快就会褪去,现实却狠狠地给我了几记耳光,孩子们的热情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愈来愈高涨。我们的上课时间是七点五十五分开始,但每天七点一到,学校的操场上就会传来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渐渐地,孩子们的笑声便取代了我每天七点的闹钟铃声,被孩子的笑叫醒,真是既辛福又无奈呢。但他们的旺盛精力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中午不用睡觉,只需吃完饭就继续过来玩了,晚上也是如此,一直到差不多十点钟,喧哗的操场才闭上了嘴巴。孩子们的热情还不局限此,他们隔三差五就会送来他们精心准备的礼物,一束束新鲜采摘的龙眼,一个个巧夺天工的折纸,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件,让作为老师的我们心里乐开了花,第一次为人师表就倍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份热情,更加坚定了我踏在教师道路上的脚步。

  除了与孩子们的交往,其实接触更多的,是我们萌芽实践队的队员们。我们队伍虽然分成了个小组,但其实每个小组都一样,都是互相扶持,互相配合地完成我们下乡的每一个任务。每个成员在一天的辛苦工作后,最辛福的事情莫过于一起聚在饭堂里享用后勤组倾注心血完成的美味佳肴,彼此叫着对方稀奇古怪的外号,其中是只有我们才懂得的内涵:彼此聊着一天下来发生在各个班级的新鲜事,哪个孩子怎么聪明听话,哪个孩子怎么调皮捣蛋,每件事情,都是刻在我们彼此心中的深刻记忆,更是使我们成员之间感情升温的电光石火,一天天下来,我们队伍成员之间的感情也从一开始的'嫩绿萌芽,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成长为参天大树,这份难舍难分的真挚友情,也成为了“乡”情中重要的部分。

  在这份“乡”情里,虽有很多轻快的,但也有令人沉重的,那就是对留守儿童的同情。某一次我们队伍成员走访了一位同学的家庭,他是一个双亲留守儿童,家里的监护人只有爷爷一个,更不幸的是,他们爷孙俩的代沟不仅在于年纪相差大,还在于语言不通,这就导致了孩子平时有什么想找人倾诉的,有什么情绪都很难与爷爷交流,长久下来,孩子就会变得不愿说话,变得内向,事实也证明,他在学校里也是个挺内向的孩子,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情况。

  在我们去他家的途中,他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那就是“老师,我的家很乱,请不要介意”,一开始我以为他可能是家里地方小东西多,堆放得乱,结果去到他家后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空间不仅宽敞,而且也整理得干净整洁,而且据我所知,家里的卫生都是他干的,对此我就觉得,他可能不是很自信,我猜测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当有什么情况需要父母时,他却没能得到帮助,反而可能的是嘲笑,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不自信,甚至说是自卑的性格。

  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会一直掰手指,而且眼神飘忽不定,甚至有点泪光,我认为他十分紧张,害怕与陌生人交谈。在问到他父母多久回一次家时,他也是淡淡地吐出一句,就过年的时候,我们问他能不能理解家长离开家打工,他说,一开始不理解,后来就习惯了。一句习惯了,真的习惯得让人心疼。像他这样的双亲留守儿童,且与唯一的监护人还有语言隔阂的情况,真的需要十分的重视。

  在与我混的比较熟的孩子中,有些也是比较调皮的,但长久的交往告诉我,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很善良的,他们其中也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只是想引起家长的注意,想要父母关心他,呵护他,这样的孩子,即使他们再顽皮,我也实在对他们讨厌不起来,反而更加同情他们了,我时常会鼓励他们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去争取考上大学,没有一个人的前进道路是平平稳稳的,即使是河中穿梭航行自如的船只也难免颠簸,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我真心希望,他们家长的苦心不会成为他们堕落的根源,而是成为他们飞向梦想的翅膀。

  七月的尾巴吹起了结束的号角,十天的下乡生活相对于人生而言,真的细如毫毛,但对我们参加萌芽实践队的全体队员来说,这仅有的十天时间却是大学生活中最绚丽、最深刻的一章。这份复杂的“乡”情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我永远不会忘记孩子们那饱满的热情,不会忘记队员们那真挚的友情,更不会忘记,中国留守儿童令我同情的辛酸,真心希望,我们给孩子们留下的爱,能呵护这些嫩芽们茁壮成长。

【下乡情随笔】相关文章:

小班下教育随笔01-23

脉脉乡情高考满分作文01-02

家乡情况调查报告01-16

周末随笔04-05

《雷雨》随笔02-28

身边的人随笔01-13

小学暑假随笔01-13

暑假随笔日记01-13

论语读书随笔01-12

故乡读书随笔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