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禾草的随笔散文

时间:2022-10-09 14:36:24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禾草的随笔散文

  赣南的稻子叫“禾”,脱去谷粒的稻杆叫“禾草”。

禾草的随笔散文

  刚割的禾草,显露青黄色,农夫手一摞,扎成了草把,顺势抛甩便成撑开的小伞,宛如矮仔列阵站立田间地头。烈日下的禾草,褪去青色,一身金黄,散发着太阳与泥土勾兑的清香。

  干爽的禾草,粗糙、硬刮的表面下,有副饱含韧性的身躯。阳光蒸发了它们的水分,客家女人的揉搓赋予了它们柔软,就着温暖的日光和夜晚沉静的月色,金丝般的禾草秆被勤劳的双手织成了双双草鞋。这种客家人常穿的草鞋以麻绳为经、草索为纬,编成鞋脚,用绳子将前头的鞋鼻和后面的鞋跟串起即可。另一种布草鞋用的是布底,前头安一个鞋鼻,左右各放两个绊带,后边的布跟留有洞眼,用布带串在后面扎绑紧,穿上后即可行走如风。

  赣南苏区时期,家家户户打草鞋,母亲做给儿子、妻子做给丈夫、未婚妻做给情郎……双双草鞋送红军,人人都把红军爱。1934年9月8日,《红色中华》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募集廿万双草鞋慰劳红军》,号召苏区群众在10月10日前完成20万双草鞋,“不要使一个红色战士赤足作战”。十月的于都河畔,红军战士就是穿着一双双苏区群众亲手编织的草鞋,踏上战略转移的伟大征程。

  这些洋溢着故土芬芳的草鞋,护佑着战士们的双足,爬雪山、过草地、飞天堑,艰苦跋涉,浴血奋战,途经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擎着飘扬的红旗一路西移北上,将革命的火种撒播到全中国。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草鞋成为连接故乡和远方的最强纽带。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柜里,珍藏着一双绑着绣球的草鞋。草鞋的主人叫谢志坚。83年前,红军战士谢志坚要出发长征了,未婚妻春秀连夜给他打了一双草鞋。长征路上,谢志坚一直舍不得穿,常常在行军休息时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经过金沙江时,草鞋穿上了一次;渡过大渡河时,谢志坚担心随时可能牺牲,他再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

  1951年,谢志坚回到家乡于都寻找春秀姑娘,这才知道,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后来,谢志坚在仅穿过两次的草鞋上绑了一对毛线绣球,把它捐给了纪念馆。一双红军草鞋,承载长征精神,有对初心的缅怀。

  赣南,是充满神奇与荣光的红土圣地,也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老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使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39个国家部委倾情扶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赣南大地每一处村落都活跃着干群同心脱贫攻坚的身影。每一天都演绎着脱贫奔小康的传奇。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是个农业大县,耕地面积41.56万亩,农业人口有80万人。每年夏秋两季割禾后,都会余下大量的禾草,因为量多用途少,肥性不足,村民们常常把这些禾草堆成“草包”就地焚烧。

  现在,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落户于都县,这些“草包”受到了农民的青睐,源源不断地把一车车禾草运到食用菌基地,村民高兴地说:“每100公斤禾草30元的价格呢!每年卖禾草就能挣到好几千多元。”

  过去,农村“嫌弃”的禾草,经过浸泡、沥水、建堆、发酵、播种等工序,禾草堆里产出了金针菇、凤尾菇、香菇等食用菌,帮助了农民创收就业,脱贫致富。同时,随着赣南老区的振兴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这一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将进入更多的黎民百姓家庭。

  禾草堆垛堆起“金山银山”!

【禾草的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精选经典散文随笔10-26

等的随笔散文10-10

散文的随笔11-08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10-26

有关散文随笔的经典散文10-26

清明随笔散文11-05

下午随笔散文10-10

位置随笔散文10-10

生日的随笔散文10-10

风景的随笔散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