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方寸之间的宇宙旅行杂文随笔

时间:2023-03-23 12:33:02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方寸之间的宇宙旅行杂文随笔

  为了看一本书,或者说理解一本书,我大概有差不多两天躺在床上翻滚着看书。觉得无聊的时候就打开一下音乐,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注意力却没有往音乐转移,而是越发觉得这本书有意思。

方寸之间的宇宙旅行杂文随笔

  这本书起初读着是不会有意思的,晦涩的字眼,众多杂乱纷扰的名字与附录,构建起五百年前的历史,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想要想象当初十五世纪艺术发展时高潮迭起的激动,谈何容易。看着书中相似的图片,相似的画作,却要从中辨认出不同的年代与风格,想想就觉得令人头大。直到在别的书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当他在奠基这个建筑的这一天,据说整个城镇的人都停下自己手中的活,想要来看看,这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风格…”脑海里面突然就有了画面,这样的作品,是怎么成为划时代的存在。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某本书枯燥,未必是他说得不到位或者用词高深,而是很有可能自己在一个小小的地方难以想象。就像平面的图片令人难以打破这僵硬的框架,动起来的影像会更容易让人明白,以此作为起点,慢慢地,一件两件事情就会串起来,与你所认知的历史一起,成为一个完整地环。

  正是因为这样才觉得阅读历史越发有趣,因为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各自担任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最近在想,如果是三年前先翻开这本书,到今天我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抑或说三年前的自己,其实还并不能独立地理解这些主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理解。因为理解历史不是单纯地理解文字,更像是一个解谜游戏。

  在了解这段时间的历史中,每个人都存在着割裂的一面,他既是画家,也是雕刻家,还是建筑师,作家等等。在每一个领域展示的不同才能似乎也难以相连,与他本身的生平更是难以想象。当我们观看一个作品时,我们往往是先代入作品中的背景,而非真正的时代背景,或者说作家背景。这就存在着一段又一段细小的描述。处于作品背景中观察时,作品中的人物是那样地被精准刻画,丰富的细节使之就像是真实存在的人一般,每次观看都觉得心潮澎湃。因为这像是一种人为的奇迹,正是明白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存在,因而看见别人能实现的时候,就会觉得倍加珍惜,感动与深刻。

  艺术,一个诞生时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在过去只是一种金钱上的买卖。以客户为核心的活动却渐渐地加入了个人的表达,人能表现的东西不只是对同意主题的再表达,而是可以自由地去寻找新的主题。而十分有意思的是,资助人用金钱培养的艺术家们的成果,最后并不只是影响着资助人本身这一比较富裕的阶层,它们同样影响着各种各样的信众,影响着同为艺术创作人的同伴,甚至在时间遥远的今天,影响着我们并不曾花钱的普通人身上。这些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含义,比他所画的故事本身更要丰富,即使你不能仔细地看清楚,你也仍然会被他们的伟大所折服。

  这段历史更像是利用过去的璀璨技术,自我解读,理解后的词汇的再构筑。就像是创造一种新的打字法,或者说一个现在常见的检索方法。不同与机器的是,他们并不是收集所有的源文件加以整合与分类,而是苦苦思考从众多可能中挑选一些当下能继续使用的语言,之后才是归纳总结。它不是一种直觉地搜集与应用,而是思考之后的再创造,可能这正是他们成为“复兴”的原因,断不是简单的复制。

  如果有时间,也想整合一下这本书的看法,与这个辉煌的年代。

【方寸之间的宇宙旅行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我的旅行游记杂文随笔10-11

重温给曾经拥有旅行故事的你们的杂文随笔10-12

随笔游记的杂文10-11

随笔吧杂文10-12

坚持杂文随笔10-12

Brovo杂文随笔10-12

浮沉杂文随笔10-12

决定杂文随笔10-12

蒲公英杂文随笔10-12

背书杂文随笔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