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性善论杂文随笔

时间:2022-09-19 11:16:58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性善论杂文随笔(精选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性善论杂文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性善论杂文随笔(精选6篇)

  性善论杂文随笔 篇1

  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而且荀子还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从此,有关性的争论,就延续了很久。孟子性善的根据是人皆有测隐之心,以及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以“人无有不善”。然而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善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就是测隐之心,也是出自省身自警的本能,并不能说这就是仁的表现,等到看清了井圈上玩的婴儿是仇家之子以后,测隐之心也就不同了。所以孔子也不过说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认为性无善恶,“食色性也”那是动物性的本能。什么样的人和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有什么样性的表现,其基础是生命的延续;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这显然是为上层服务的。唐朝思想家李翱,则提出“性善情恶”说,把性与情做了区分。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他的言论一向以善辩著称,但他的善辩却多有偷换概念,似是而非之嫌疑。所以早在汉代,王充就写了《刺孟》篇,抓住其中孟子言行不一,前后矛盾,答非所问,阴阳两面,无理狡辩的地方,逐一进行揭露和驳斥。到了宋代,“骂孟子”不仅成为市井谈资,还出现了何涉的《删孟》、李覯的《常语》、苏軾的《与孟子辩》、陈次公的《述常语》、刘原父的《明舜》等贬斥孟子的文章。元人白珽的《湛渊静语》中引倪公思的话说:“司马温公乃著《疑孟》,何也?答曰:盖有为也。当是时,王安石假《孟子》大有为之说,欲人主师尊之,变乱法度,是以温公致疑於《孟子》,以为安石之言,未可尽信也。”宋人骂孟子,虽然多少与王安石喜欢孟子有关,但与孟子论辩中强词夺理的特征,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就拿《孟子》中告子与孟子有关性的争论来说,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即人性和天然的杞柳一样,没什么善恶之分,经过了加工,柔软的杞柳才能成為有用器具的桮棬,仁义也是人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产生的德行。可是孟子却偷换了概念,把议论扯到了“顺杞柳之性”和“抑制杞柳之性”的问题上来了,他说抑制杞柳之性而做成桮棬,不就等於说是抑制人的本性来达到仁义吗?紧接着就给告子扣上了,“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的罪名。杞柳的.柔软是它的性,但经过加工,可以做成善的桮棬,谁又能保证不可以做成恶的,甚至是杀人放火的器具呢?怎能道清两者究竟何为顺了杞柳之性,何为抑制了杞柳之性?孟子自己也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吗?那么性善又从何说起?

  《清山道话》里有个李覯讨厌孟子的故事:某位读书人知道他不喜欢孟子,于是专门写了几首咒骂孟子的诗歌,前往李覯府上混饭吃。当李覯读到关於舜的:“完廩捐阶未可知,孟子深信还可痴,丈人方且為天子,女婿如何人杀之”诗句时不禁大喜,马上将此人奉为上宾。他们一边举杯痛饮,一边切磋“骂孟”心得,“流连数日,所谈无非骂孟子也”。在尧的时代,就是舜的父子、兄弟之间,不是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性善”吗?

  孟子:“当今之世,捨我其谁!”的精神固然可嘉,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也极其可贵。但正如他一边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紧接着又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的矛盾一样。孟子不顾孔子崇拜尧、舜、周公的事实,说:“孔子贤于尧、舜,为生民以来所未有。”在回答齐宣王提问时,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可是孔子却明明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还说:“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齐桓公的事,不就是管仲的事吗?性善说也是如此,正如李贄所说,孟子是将自己错误的己见,作为了绝对真理的“定说”,并用它来抵制并覆盖所有其他人的“众说”。这样自以为是的偏执,为后儒树立了一个独断专横、强词夺理的坏榜样。

  性善论杂文随笔 篇2

  人的理性驱使着每个人力求无限接近真善美,因此真善美成为一种信仰,作为理想社会的最高理性目标;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理性地选择远离假恶丑,于是假恶丑成为批判的对象。

  关于人性的问题有三种主张,有人性善,有性恶,有折中说人性无所谓善恶。若人性恶,对于个人而言,在社会活动中必将时刻提防,在心理上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对于社会来说,大大增加社会运行成本;而针对人性恶可以提前预防,做好预案,防范于未然。反之若人性善,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自然地比较高,从而有利于商业交易活动,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邪恶之人利用善良人的善,损害他人利益,也就是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若折中,人性无所谓善与恶,这种情况更具危害性,折中也就意味着人性是行走在善与恶的边界上,既有可能坠落到邪恶的深渊,也有可能跌倒在善良的泥潭。(当善良打不过邪恶,善良也是一种灾难)

  当善良的种子播种在邪恶的社会泥土里,从邪恶的泥土中吸取水分、营养,长年累月,若善良的种子生命力弱,在生根发芽之时就坏死;若生命力略强,即便芽苗能够破土而出,也显得纤弱;即便生命力很旺盛,对邪恶的免疫力较强,自我净化仍旧不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也很难保证洁身自好,能够成为气候,镀金为邪恶的善良,不仅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实质上也包藏祸心。若将邪恶的种子播种在善良的社会沃土里,最理想状态是邪恶的种子因水土不服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善良的净土里播种一粒邪恶的种子,犹如在一杯纯净水里滴入了一滴脏水,整杯水也就脏了,通俗说来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恶战胜了正义,一颗邪恶的种子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为一颗枝繁叶茂恶果累累的毒树,然而“毒树之果必有毒”。也许善良会感化邪恶,虽说“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但那只是一种例外而非常态,所以不要忽视邪恶的本质,毕竟善良的邪恶终究是邪恶,正如再懂人性的'狗,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当然真善美与假恶丑也并非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也会混沌兼容于一体:真伪不明、善恶难辨、美丑未分的状态;要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山谷穿越丑恶的沼泽荆棘丛林攀爬悬崖峭壁到达美善的高峰,每一步探索都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时殊世异,悲喜剧交替,悲剧的结局可能是喜剧,喜剧的结局可能是悲剧,逼良为娼,笑贫不笑娼,以前的真善美的标准已不符合现在的实际,现在的假恶丑有可能是今后的真善美。

  事有真假,人有善恶,物有美丑。以人为中心,以事实为基础,以物质为媒介,明真假,定美丑,辩善恶。人的社会实践认识活动,就是一个逐渐明真假、辨善恶、分美丑的过程。当真假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必将带来双重负面危害,关键在于评判标准不明确甚至就没有任何标准,有了标准不参照利用,从而达不到惩恶扬善的社会道德目的,人人置身于风险社会,心神不定,不能安居乐业,又怎能实现“肉体无痛苦,灵魂无干扰”的幸福。

  写于仙居恩施土桥坝

  性善论杂文随笔 篇3

  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辩仍无止境。

  首先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张纯净无暇的白纸,还为沾染世俗的污尘,不懂官场的谄媚、情场的虚伪以及其他一切劣性恶行,他保留的是最原始的善性。他之所以不作恶,是因为他还未接触到恶,不知“恶”为何物。而后,他逐渐进入到了这个社会,接触到了一些品行顽劣之人,开始染上一些恶习,这时,他的性格里才渐渐有了“恶”的产生。

  再谈谈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观点恰恰相反,荀子则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劣的,种种不好的劣性都是根植在人们心中的,是与生俱来的。而后人们受到了教育,懂得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有了是非观念,再然后才主动或被动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善”的方面去发展。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因为可以用逆向思维去推理,假设孟子的“性善论”成立,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那么回到人类社会的.起始点,人人都善,那么他们后天的恶是向谁学习来的呢?这个答案是无从解释的。所以我认为人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劣根性。

  其实,人类的天性是善是恶并不重要,因为不管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逃不过后天环境的塑造。哪怕人类是存在劣根性的,但如果在后天教育中加以矫正,那么出自淤泥的莲花照样可以一尘不染、光洁无暇。所以,与其在这方面思索繁多,争论不休,不如多花点时间经历在后天来弥补,多约束自己,改造自己,使当下的人人都成为善良的人。

  性善论杂文随笔 篇4

  世人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也的确是如此的吧,在人性的最初,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善良可爱。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人性也悄悄发生了改变。或许这个社会真的很像一个大染缸吧,成年之后踏入了社会,这个社会,我们地世界观也就慢慢的发生了改变,不过说到底发生了改变的还是我们的心。

  想想还没有踏入社会的我们吧,一切都是那么的善良都是那么的美好,我们的印象中我们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又青涩。美好的人,我们的世界中似乎没有黑暗,一切都是那么光明,我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阳光的,阳光照进我们的世界,一切都笼罩在朦胧美好的光辉之下。那个陌生人给的糖果,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是照收不误,碰到漂亮的`阿姨忍不住的就跟着她,喜欢和她玩,还不知道人心险恶,碰到一个给了你点温暖玩具或者糖果的人就喜欢得不得了,认为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了,最后往往被伤透了心,可又能怪谁呢?无非是我们识人不清。喜欢那个温暖的午后,喜欢那个温暖的人,喜欢那个时候还傻傻的什么都不懂的我们,喜欢那个美好的糖果,喜欢她那时脸上的笑容,干净甜美,说好一辈子的朋友,却不知道谁先离开了我的故事。故事还没有说完,故事里的人却已经走了。心有点累了,可是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只不过这个社会的大染缸,让我们原本一颗白纸一样的心,慢慢的被染上了几点墨汁吧,那几点墨汁虽然很少,却又清晰可见,有些突兀,显得世俗了。可是,活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中,我们又怎么可能不世俗呢,不过还是尽量让自己的活的善良一点吧,做一个善良的自己好吗?哪怕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做到绝对的善良,也要学会为别人着想一些。想着这个世界已经足够世俗了,我们又何必再添一笔墨水呢?如果你对别人善良,也总会有一个人会回你一份善良的,要相信。

  善良的人还有很多,可是你都没有对这个世界善良过,这个世界又怎么会对你善良呢?人性本善,且行且珍惜吧。

  性善论杂文随笔 篇5

  《三字经》里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没有很多人性的感悟,却读了听了很多别人的感悟,有的会让我热泪盈眶,有的会让我咬牙切齿。最近知道的故事让我重新看待人性的变化。

  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永新县女学生遭殴打羞辱的事件被搬上了东方卫视,我也是在注意到这个节目,当时已经播到中间部分,一个经过处理而扭曲的声音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是如果我不参与这个事请我的朋友就会孤立我,我也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很明显这时打人的女生说的,声音虽然扭曲可依然听得出哽咽,我也感受到了她的后悔与自责。这个女孩的父亲说:“她还是个孩子,她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为什么就不能原谅他?给她一个机会?”话刚说完,被打女生的母亲就说:“如果是你的女儿被打,你会怎么样?发生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是我没有保护好我自己的女儿。这件事我一定要讨个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感觉两个都对,又觉得两个都是错的。

  我也看过那段女生被打的视频,女生接连被打了二三十个耳光,我觉得我这一辈子被打的耳光都没有那么多。女生哭的很凄惨,女生笑的很灿烂。

  我们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呢?怎么消失的无影无踪?留下的.只剩暴力、冷血、自私。我心中不禁出现一丝寒意,温文尔雅的女生怎么比男生还没有理智,最毒妇人心这句话是对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尊互爱怎么一点儿都没看见?有的只是互相残杀。我们要一起抵抗这种暴力行为,多一点理智,少一点冲动。

  我相信我们都是善良的,只有撞到了头才会知道那里有墙。我们会变得更好,会少一个这样的事件。最初的人性才是最好的!

  性善论杂文随笔 篇6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讲完了以后,引起了我们的一连串的思考。我们说人性本善,因为三字经上面说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这个“善”字的含义是见义勇为的那一种善呢,还是贪生怕死的这一个善呢?如果是贪生怕死的那种善,那为什么又又这么多见义勇为的人呢?呢如果又是见义勇为的善的话,呢那些贪生怕死的人就不算好人了么?就因为这点,汤天才提出了“人性本无”的这一句话。我认为这一句话才是真正的真理,人人都有人性,但是人的性格是像一盆水一样,你让他往东流,他就往东流;你让他往西流,他就会往西流。所有人生出来的'时候,他的性格是像一盆清水一样的纯洁。但是你执意要把它弄得很混浊,他就会像你所想的一样。如果你好好的保护他的话,他还是好好的一盆清水,像把它弄脏都可能舍不得的了

  所以我认为,人的性格本来怎样是很难决定的,又可能真的是本善,也又可能是本无。

【性善论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杂事杂文随笔(精选10篇)12-05

外婆杂文随笔(通用38篇)01-06

后山那些事随笔杂文(精选10篇)08-15

小城书店杂文随笔(通用10篇)08-15

你若安好便是幸福杂文随笔11-10

实力是硬道理杂文随笔(精选5篇)12-21

三只小猫杂文随笔(精选21篇)09-27

成长的我,感恩你杂文随笔(通用9篇)10-27

人老了只想看甜杂文随笔(通用10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