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曾见过我的梦杂文随笔

时间:2023-03-22 12:40:20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曾见过我的梦杂文随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曾见过我的梦杂文随笔

  上个周末,玉华找过来。聊天,一天至凌晨四点,一天通宵,直到窗外天色发亮。很久不像少年时代的女孩,讲这么多话。

  而我知道,对她说起的种种,很多都是在讲给自己听。

  其实,她找过来之前,我心里就有种微微的怅然。

  见到她的时候,我也讲,身边的朋友,不碰上大劫、大难,似乎未必会来找我。但如果真的遇到什么事,我便是那个可以承担的人选。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我明白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分量,这是大家所交付的信任和亲厚;难过的是,为什么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那么多的“求而不得”,就不能真的一切顺利,万事皆喜吗?真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尽可能地顺遂,不要经历那么多挫败、动荡。

  大概,这本身就是种不切实际的盼望和期待。

  果不其然,是一场关于分手的诉说。

  她身边很多人在劝,对方并不爱她,赶紧忘掉对方,重新开始。

  听到这样的话,我坐在她对面,哑然失笑。

  坦白说,我并不是非常喜欢那个男孩子的品性,她心里自然也非常清楚。所以,我与她之间,虽然感情交好,但几乎不会谈论他们之间的感情。这两年多来,我从未跟她说过一句对方的不是,也从未否定他们之间的感情。

  很多人的安慰逻辑很奇怪,如果对方真的坏、真的不爱,当事人会不晓得吗。她比任何一个人,都更有答案。倘若是真有外人所认为的“不好”,那必定也是在恋爱时,自己甘之如饴、愿意承担的。

  “不认为你要听他们所说的。

  “如果是我,记得他的好。

  “人生苦短,感情宜尽量愉悦、温暖。不要否定,不要抹煞,这是对你自己,也是对这段感情的尊重。

  “我相信,你们身上,有很光辉的一部分,是因彼此而起,往后不会有人再轻易取代的那种。保留这种光辉。

  “他如果教会你如何去爱,让你明白‘爱’是什么,不要因为你们的离散,而丧失这种能力。‘爱’可以是很普泛的事情,可以交给更多人。

  “对方来过,就应该感激。不是吗?

  “如果你们之间真的还有余地,也必定是双方都与过去不同,那不算重新来过、也不算重新开始,那一定要是新的开始。”

  跟她讲的这些,都不是说辞,皆是细至青丝的历经。

  “当我知道你想来找我,其实第一个反应是跟你说,我同样也面临失败境地,同样一塌糊涂。”

  对她讲起一些另外的事情,中间几度哽咽、落泪。这些年,我从未因讲起感情之事,在人前落泪。唯独此段,至今难以平顺过渡。

  过去,经历的挫败,动荡,我想,最终或许都会回返成一湖静水。

  就像我对她提到的一个转变,以前,我遇上了什么事,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完全凭靠自己的力量去度过。现在不会,可能会愿意开放一些,跟身边的人有一定接触。

  为什么。

  过去单单是消耗自己的思索,已经占用许多;现在,可能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这些犹豫动荡,感同身受的更多,那么,去理解、去包容,最终所能够容纳、承担的,就会更多。

  这些试炼、力量,难能可贵。如果没有那些磨折走在前头,听闻别人的不易,就不会感同身受,自然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本身,大抵是有早慧之心,可以理解、触及的事物,本就略多一些。有许多朋友,在别人面前,不过是寻常人,但与我的交往,总会愿意展示脆弱、不凡的一面。这些,我都看着、收着,多少有点像在照镜子。如果没有这种反射力,对方也不会讲得彻底。

  当然,在我心力所能允许的前提下,的确也希望自己能够倾听,甚至帮助一些人。你们来找我,不可能是因为看到我纯白无暇,而是因为看到我的虚空破碎。

  后来我跟她讲起一个细节,我希望他过得好,如果他看到我,希望他知道,我也过得好。无论实际如何,起码看起来是这样。

  她叹气,难怪,你一直不主动出现,看起来像是退出了许多人的朋友圈,但又那么多人愿意找你、宠你、喜欢你。我真的没见过,分手之际,如此劝人的。而你,甚至非但希望他过得好,还希望他知道你过得好。

  你现在,温和好多,不再那么锋利。

  我问她,你会觉得我的能量被削弱吗?

  她摇头,不。你还是你。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莫名有很深的感动,回想很久。

  我在爱的时候,实则身心单纯。即便日后分开,依旧心存悲悯。从其中,察觉到一种难得的可贵。我想,这是一种结果。

  试炼这一场,其实也真是为了验证一些东西,知道自己存留了一些能力。我们的相遇、告别,都符合宇宙中的某种规律和秩序。他离开之后,留下来的,甚至超越了情爱。

  那天无意间看到舍友发了一段话:

  “我觉得你们宿舍的人有一些理想气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那次快要下暴雨了,我们宿舍想到的就是去把衣服收回来,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噢,那我懂了,你是说同样情况,我们宿舍反应就是,跑上天台去看闪电,吃周黑鸭喝啤酒,唱歌感慨加发朋友圈。”

  “对对对,就是这样。”

  其实有“理想气质”的人既幸福,也辛苦,因为她需要更努力去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以上是她记录下来的。

  当初,就是自己带头说,走,上天台看暴风雨去。

  旁人看我,觉得我聪明,也觉得我似乎洞彻诸多事情。连老师的评价都是:你的确具备更深的洞察能力。但说实话,我可能才真的是天真,又始终怀秉理想主义的人。对大部分世事,皆是如此。

  大概是我爱这样的自己。所以,如果又一天,这种理想主义会失陷,我是会怕的。我怕我不再在暴风雨天冲上天台,不再在天台上大声歌唱、随性起舞了。

  这个姑娘会存在多久?

  我在太多人口中听到“理想主义”的评价,过去是一种自然,往后可能便会变成一种选择。而今一半选择了安稳,另一半选择更强烈的灼烧。

  没有寻常路可循,也不服从。内心需要始终保持一种警惕。

  容纳的空间更多,但不能因此就将独属自己的,给失落了。

  实践会显现出承担的分量。心内若有祈盼,就要默念,并且笃定行走。

  “走于刀刃之上,一半是叛逆之心,一半是屈服与牺牲。”

  生活必将带来磨折,带来损毁。但就像增煌曾经说过,损毁也很好,除了面对,还要接受、拥抱每一种缺损。

  毕竟,那也是你的。

  他说的有道理。

  我或许会日益感受到其中的难,或者日益沦为庸常之人。

  但,“是的,我曾见过我的梦”。

  这条路的本质,无人同行,只有你自己。身边那些人,M、意钦,只是你内心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提醒,其实也是你的所求。

  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不要叛变。

  往前走,这是唯一的道路。

  我跟M说,有预感,这么往前走,大概往后会越来越偏,也越来愈孤寂。

  他说,不走寻常路,恭喜你。

  我明白这是一种独属的顺受。没有寻不寻常,只是一种选择。

  如果像电影,电视剧,能够提前知道未来的结局,那现在可能不会过得那么惶惑。毕竟你会清晰地知道,谁会在你身边,你又在做什么。就像玉华说的,我也不知道,在这出剧里,他最后究竟是男主角,还是男配角。他要是男主角,那我等就等了,反正结局是好的;但如果他是男配角,那最后自怨自艾的也还是自己。

  而事实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非要说知道,唯一的,是我们会死亡。

  那究竟要怎么去对待,的确是一个深重命题。

  我们在茫茫未知中前行,没有对岸,没有终点。无常在不断摧毁每一次抵达。

  所以,我们究竟要怎么去活,怎么去确认在这个世间的位置?

  我们不为了任何一种主义而活着,也不去附和任何一种存在。

  只有在考验和现实面前,接受一次次成住坏空,接受所有不可回转的秩序,接受最终破碎的自己。

  玉华最后叹气,过去,我看到你有天赋、有资质,但现在真的觉得,你也不容易。

  大二那年,我们有一次去珠海,同样聊到凌晨。她最后忍不住跟我抱怨: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要想那么多。你出现以后,我开始发现,原来人生还有那么多广阔的领域,可以思考、可以讨论。但我像你这样活了两个月,已经觉得整个人要崩溃。好不容易稍微缓缓,你又出现。

  当时便对她说,“这是因为你需要。”

  等到这次,我对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要相信自己,很美好,也很nice。我在你身上,学到很珍贵的东西,是温柔。以前我不晓得要怎么很柔软地去对待一个人。但是有一天,当我发现,原来这种软糯的方式,会让对方觉得舒服。我开始愿意,用这种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可能就像你们讲的,温和许多。这也是一种训练。

  “不是要去活成我这个样子。像我这种,首先的确是天赋,其次是自己这些年来有意无意的训练。可能我看起来活得清醒,但就像M讲的,在这种境遇下活得清醒,未必是好事。

  “我更希望,你拥有简单的快乐。”

  她很诚恳地点头。

  最后对我说,“你要好好保重。”

  理想、天真、颇晓世情,但——

  “是的,我曾见过我的梦。”

【我曾见过我的梦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天生我材必有梦的杂文随笔10-12

我的幸运杂文随笔10-12

相逢何必曾相识杂文随笔11-13

我的旅行游记杂文随笔10-11

我本庸人杂文随笔10-12

我喜欢,我需要,我适合杂文随笔10-12

记梦一杂文随笔10-12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杂文随笔11-13

我忒稀罕你杂文随笔10-12

杂文随笔我打香港走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