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爱沉默杂文随笔

时间:2023-03-22 14:11:59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爱沉默杂文随笔

  早几年在电视上常看到辩论赛的节目:双方口舌相争,唇枪舌剑,伶牙俐齿,你来我往,很有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味道,甚至火药味浓。近日,铅山教育部门也组织了一次中小学生的辩论赛,题目有:“小学生参与家庭劳动(不)可以获得报酬?”,“窄路相逢(智)勇者胜?”“人才全面发展与人才专业发展的贡献大小?”“教育应提倡(苦)乐学?”等等。俗话说,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清。我认为,其实,理未必是靠“辩”才明的,有些话也不一定“说”的清的。任何事情,你换个角度看,都能说出个道道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谁也不认为对方有理。

我爱沉默杂文随笔

  什么事都爱跟人辩个理,家乡人说这是爱“抬杠”。很有意思,中国字的“辩”字,古人设计为;中间是个言字,意为用“语言”辩,当然包含有用文字辩。两边的“辛”字是一斜一正,证明是存在不一致才需要“辩”的原因。其实不论什么事,你都能得出与别人不同的结论。都说不吃饭要饿死的。有报道说,印度有练瑜珈的高人,就不吃不喝,埋在土里十几天(不知怎么埋法),挖出来比埋进去时还精神。拿这个例子跟一般人说法不吃饭是要饿死人的的辩论,非把人噎死不可!

  有哲学家说,想靠辩论说服人是最糟糕的。此话很有见地。

  社会上这种情况多了:你口干舌燥,举一反三,苦口婆心,旁证博引,引经据典,慷慨激昂,强词夺理,恨不得拼了老命说服你同意他的观点,结果是效果往往不佳。脾气好的人沉默,并不表示同意你的观点,而是嫌争起来太累;脾气差的,则争的怒形于色,不欢而散。

  古今中外喜欢辩论的大有人在,古罗马就有“雄辩家”之说。他以此生活。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也就是今天靠口才混饭吃的人,他们无法沉默。而一般人的争争吵吵,一般都没有什么大事,鸡毛蒜皮的事多,纯粹是为了争个“赢盘”,争个“风头”,或者是争个水平高低。都是不明智的表现。

  人最爱犯的毛病是不会沉默。不想沉默。大家争先恐后的要表现自己,当前有个热词,叫“任性”,有人在飞机上,在火车站因为一点小事争辩,任性发挥,于是经常乱成一锅粥。

  我爱沉默。尤其是退休后,在社会上时时注意要沉默。在家里,我更喜欢沉默。不知那位天才说了“家里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太对了。用沉默化解了绝大部分矛盾,毕竟家里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沉默需要智慧,大智若愚,沉默需要意志,也需要觉悟和自信。

  学会沉默是成熟的一种表现,有时候甚至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沉默当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应象老作家萧乾说的:尽量说真话,但坚决不说假话。在不能说真话,又不愿意说假话的时候,沉默是金,是最高的抗议!在说话也是废话,说了等于白说的时候,沉默是金,是智慧体现;在对无原则的问题,非要争个你是我非的时候,沉默是金,是在保护自己;在明明弄不明白,还要不懂装懂的时候,沉默是金,是负责任的大度……”

  当任县政协委员的时候,郑碧莲主席号召委员多思考多说话,积极参政议政,她有一句话:“说了也白说,不说白不说。”,意思是政协委员不说,不反映社情民意那么政府领导就不知道。那两届政协会议开得十分活跃,和‘不说白不说’有关。”

  虽然我不喜欢人为设置的双方辩论某一个议题的节目,但是让参与者和观众对辩题和辩题以外的许多知识有个了解,尤其是历史文化知识的再学习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会沉默,这种沉默不是稀里糊涂的沉默,而是深明事理曲直的宽容和深沉!我爱沉默。

【我爱沉默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爱的表白杂文随笔10-09

愚笨的爱杂文随笔10-12

我爱的人变成了我的亲人杂文随笔10-12

我的幸运杂文随笔10-12

我的旅行游记杂文随笔10-11

我本庸人杂文随笔10-12

承受不起的爱与真诚杂文随笔10-12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杂文随笔11-13

我忒稀罕你杂文随笔10-12

杂文随笔我打香港走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