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赤佬杂文随笔

时间:2023-03-22 16:38:55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赤佬杂文随笔

  文人造反毕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宋朝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就一直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军人地位低下,《江邻几杂志》说:“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莫原其意,缘尺籍得此名耶?”人们鄙夷当兵的,称之为“赤老”,也就是以后的“赤佬”,是因为当兵的脸上被刺了字,还涂上了朱砂。汉朝就有“军法曰吏卒斩首,以尺籍书下县移郡”的规定,所以当兵就“入了尺籍”。狄青是宋朝的名将,他自延安入枢府时,因为晚到了些,迎接他的官员“问一路人,不知乃狄子也”,竟然当面不耐烦地骂道:“迎一赤老,累日不来!”

赤佬杂文随笔

  狄青出身低微,一直到当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刺字。他的同事王伯庸就常常说点“愈更鲜明”之类的话来戏弄他,一天狄青忍不住回敬道:“莫爱否?当奉赠一行!”弄得王伯庸很狼狈。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此话不仅仅是说可以用来激励士气,还表示了他不愿忘本,不以门第为意的态度。由于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都“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其人格魅力就此可见一斑了。

  狄青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还授之以《左氏春秋》,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以后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适逢国家多事,他又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几年之间,历官刺史、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职,到皇佑四年,升任了枢密副使。在人们以门第相夸耀的风气之下,有人劝他认唐朝的狄仁杰为先祖时,他拒绝时说自己不过是:“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

  面临重大问题时,往往有很多人,甚至是平日人们心目中的长者,在权力斗争中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就不能高瞻远瞩了。他们为了不“站错队”,也常常不能坚持公正的立场而是采取了见风使舵的态度。也许这也正是狄青不把门第放在眼里,并在某种程度上还以社会低下的“赤佬”为荣的原因吧。

  排挤狄青的人中,庞籍蔑称狄青这个枢密副使为“赤枢”,宋仁宗则褒奖庞籍说:“卿前日商量除青官,深合事宜,可为深远矣。”对于欧阳修,清昭涟的《哨亭杂录》则认为正是他害了狄青,甚至认为欧阳修为以后的秦桧杀岳飞作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欧阳修等人奏免狄青的意见确实是被宋仁宗采用了,但正如秦桧害死岳飞一样,根子还是在皇帝身上。《宋史.狄青传》载:“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可见,狄青早已是宋仁宗的一块心病了。

  欧阳修奏免狄青时的心情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从他写了两份有关狄青的奏章《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来看,其中大半篇幅是为狄青作了辩解和开脱:“然则青之流言,军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势所使之然”;他还称赞“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等等。但同时,欧阳修也看到狄青在整个统治集团中完全是一个和大家格格不入的另类,在这种情况下,孤立的狄青如不及时离开朝廷,恐怕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宋史.欧阳修传》就说:“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明人茅坤的《论狄青札子》也分析认为欧阳修的奏章,是在回护狄青,是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和很多积愤的古人一样,被排挤去职的“赤佬”狄青,最后在陈州的任上落了个“疽发”而死的下场!对于北宋王朝的统治集团来说,怎么说,他也是一个难以被接受的另类,加之功高,就更不被容忍了。

【赤佬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随笔游记的杂文10-11

随笔吧杂文10-12

坚持杂文随笔10-12

Brovo杂文随笔10-12

浮沉杂文随笔10-12

决定杂文随笔10-12

蒲公英杂文随笔10-12

背书杂文随笔10-12

不夜城的杂文随笔10-12

苟且杂文随笔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