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人生有儿赛棉袄杂文随笔

时间:2023-03-22 20:28:09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生有儿赛棉袄杂文随笔

  一、人生有儿赛棉袄

人生有儿赛棉袄杂文随笔

  都说女儿是贴身小棉袄,但我觉得,我家儿子比小棉袄可热乎多了。

  古语云,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我家是“母行百里儿担责”。

  前几天有事外出,回来后厨房洗碗池墙上多了一张纸,上面是儿子用红笔书写的告示:由于妈妈洗太多的碗,所以太劳累,因此我制定了一个洗碗过程:星期一爸爸,星期二蛋蛋,星期三妈妈,星期四爸爸,星期五蛋蛋,星期六妈妈,星期天一人一顿。

  儿子说,我不在家的这两天,洗碗拖地的活全是他干的,深切地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所以特制定了洗碗计划,将一个人的工作量分摊给三个人,这样妈妈就能轻松一些。

  儿子的体贴令我非常温暖。其实,类似的事何止这些。

  今年春天我感冒了,躺在床上捂汗。儿子放学回来后,守在床前,一会倒水,一会拿体温计量体温。吃饭时,儿子盛来满满一碗小米粥,我靠在床头坐起来,儿子立刻跑步到客厅拿来抱枕垫到我腰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喂我,吃完后把感冒胶囊放到枕头边,叮嘱我过一会把药吃了。

  儿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我这当妈的在他生病时的亲力亲为,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让我享受反哺的感动。

  如今儿子十岁了,有着他这个年纪男孩子的贪玩和匪气,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横冲直撞。有时,我去超市采购,儿子就让我坐在车子后座上带着我,路上熟人都投来惊奇而羡慕的眼光:“嗬,儿子真是没白养啊!”

  是啊,此刻我心里塞满了甜蜜和幸福。儿子用力地蹬,我则双手环绕在他壮硕的腰上。这种感觉,恍若隔世。

  都说儿子是妈妈上辈子的情人,这话我认同。我俩脖子后面都有一颗苦情痣,据说,上辈子投胎转世时宁历千难万险,也拒绝喝孟婆汤,只是怕忘记了前世的因缘。

  今生有缘成为母子,应该感谢上苍的眷顾。和儿子在一起,感觉像朋友。疲倦时,儿子知道给我捶背;悲伤时,儿子陪着我一起流泪;高兴时,儿子手舞足蹈表演一套跆拳道。

  从儿子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在遇到解不开的思想疙瘩时,儿子就曾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妈妈,车让车,人让人,不就过去了吗?”儿子的话既浅显又形象,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有时觉得大人还不如孩子明事理。

  儿子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个学期都能拿张奖状回来。为了激励他学好英语,我经常向“小老师”请教,也因此会读了不少单词。临近期末考试了,我和儿子有个约定:你好好复习,我多多写稿,看谁成绩好!

  抚养儿子的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和琐碎,但是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为人母的充实和快乐,在和儿子一起成长的日子里,品味着小女人庸常的幸福。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我却说,此生有儿,足矣!

  二、从孟母“三迁之教”说开去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子幼年时,住家靠近墓地,玩的时候“为墓间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近;孟子又学“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就又把家搬到学宫旁,“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孟子的成才跟孟母有很大的关系。孟母为教育孟子,非常用心,三次择邻而居,所担心的正是怕不断变化的环境对孟子的成长不利。现代教育指出,一个人的成长跟他周围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家庭环境,二是社会大环境。先不说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仅从孟母来看,她本人就是一个贤淑有德之人,为孟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否则,不论怎样搬来搬去,不管周围环境多好,也只会搬弄出些是非来,断不可搬出个亚圣来。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他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母亲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母亲在生孩子、带孩子、教育孩子上都付出的比其他人多,在家庭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起飞的跑道,孩子人格的确立,对社会的认知,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部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无不打上了母亲影响的烙印。试想,一个通宵达旦搓麻将的母亲和一个知书达理的母亲,一个沉沦于灯红酒绿间的母亲和一个朴实大度的母亲,哪一个对孩子的影响好呢?相信观者不言自明。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想保证人口质量,母亲就要“提素”,断不可因女性在某些方面的“弱势”,就把自己当“处理品”来对待。所以,当你颓废时,当你沉沦时,当你东家长李家短时,当你小肚鸡肠时……请你时时提醒自己,你的一举一动,正被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瞳孔摄入。要知道,放大容易,洗掉却难。

【人生有儿赛棉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人生杂文随笔10-26

错位人生的杂文随笔11-13

北有南城杂文随笔10-12

杂文随笔爬山悟人生10-07

你吃鸡蛋,不吃黄儿?杂文随笔10-12

人生退场不散场杂文随笔10-12

关于人生与无法释怀的我杂文随笔10-12

随笔游记的杂文10-11

随笔吧杂文10-12

坚持杂文随笔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