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音乐教学的行动研究随笔

时间:2022-10-01 04:13:48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音乐教学的行动研究随笔

  问题情境:

音乐教学的行动研究随笔

  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拥有着数以万计的民歌,他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另外还有许多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通过宏扬民族音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高人的音乐素质的同时,进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然而当代的学生对“周杰伦”、“谢霆锋”等歌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且非常喜欢他们的歌,在课间或课内的自由表演中时常能听到他们的哼唱。每次的才艺表演之前,总会有学生问我可不可以唱流行歌曲?面对经典的中国民歌,他们却十分陌生。四年级的第二课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歌。通过学生课前的资料查询,教学课前的精心准备,一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上下来了。然而,当我请学生来举例中国民歌时,却听到了这样的提问:“老师,国歌是民歌吗?”“梁祝是民歌吗?”“让我们荡起双浆呢?”等等,更没有人听说过我们宁波的《马灯调》。

  问题确定: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激发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进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逐渐喜爱民族音乐,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问题的归因

  从社会、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引出问题:

  1、民歌在当今社会确实有被遗忘的迹象。

  2、教师本身也缺乏民族音乐的知识。

  3、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爱好。

  4、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不知道民歌,不喜欢民歌。

  5、在教学实际中音响、多媒体设备的不齐全,也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是追求的前提和动力。为了使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与行动:

  措施一:充分挖掘教材

  在选择教材内容前我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歌词浅显易懂的,且比较经典的民歌,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学生会比较喜欢,喜欢听才会演唱,才会进一步深入体验,产生学唱民歌的兴趣。如:在学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时,我和学生一起在课前收集好四川民歌的资料,了解四川民歌在中国民歌中的地位,了解四川民歌的特点、历史、歌曲等。最后还结合学生的竖笛演奏,先由竖笛曲的《康定情歌》引出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再一起吹奏歌曲,最后来演唱。学生由于竖笛的吹奏,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并且充分了解了四川民歌及这首歌曲的内容,因此,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歌曲,并能唱出歌曲中所特有的爽朗、明快的情绪特点。

  措施二:补充现代的新民歌

  充分给民歌引入活水,经常补充一些现代的新民歌给学生欣赏、演唱,使民歌教学焕发新时代的色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如:课的开始组织部分,由大家熟悉的歌曲《龙的传人》、《走进新时代》等引入教学,告诉他们这些比较通俗的歌曲由于继承了民歌的特点,并有所发展,且在当代创作,这些歌曲都是新民歌,由此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爱好。在每课的“才艺表演“这块,尽量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学唱各地民歌及新民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且在他们的表演结束时不失时机地灌输这些歌曲的背景、特点、种类等知识,充分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民歌的爱好。

  措施三:包装成品民歌

  在聆听典型的中国民歌时,让学生先听经过包装的“成品”,听蕴涵着民歌元素的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经典名曲等,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民歌的世界,并自觉进行探源。如:对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欣赏中,一个学生用小提琴那优美、舒展的声音演奏了乐曲《茉莉花》,把学生带入了充满花香的花丛中。然后及时播放歌曲《茉莉花》,并对它进行介绍,告诉学生《茉莉花》在18世纪末,曾被传到欧洲、南美等地并广为流传,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茉莉花》的曲调用于歌剧《图兰朵特》中女声合唱的素材。经典的中国民歌不但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而且受到世界音乐人士的青昧。经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不由地对中国民歌充满了敬佩和崇拜,自觉地跟着音乐哼唱了起来。课后还有许多学生来找我要这些民歌歌谱,他们要求吹奏这些动人的经典民歌,他们开始对民歌感兴趣了。

  措施四:营造氛围,开展多种音乐活动

  如果在民歌教学中,从头到尾都以唱贯穿,是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上采用“唱、奏、舞、赏”相互结合,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如: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由于音区较高,就让学生以吹奏为住,结合唱;《凤阳花鼓》的学唱让学生加入表演,男持锣,女背鼓,边歌边舞互相结合,充分感受安徽花鼓的浓郁地方特色。

  另外,计划为学生组织“爱我中华”专题音乐会,让学生自由组织、编排、表演,以此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民歌的兴趣。音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创设一种能让学生轻松接受的氛围,把学生带入与民族音乐相融的环境之中是非常重要的。

  民歌等民族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因此,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舞台上,增长民族音乐的情感,增强宏扬民族音乐的意识是我们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该值得重视的。我在每堂音乐课中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在老师所规定的主题(——民族音乐)范围内,表演自己在课外自学的音乐内容。这样同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教学效果

  四年级音乐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唱、欣赏让学生了解民歌、民乐等,所以我想通过这一学期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起来关注中国民族音乐。短短一个月,我们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叠关于中国民歌的资料,里面有民歌的历史、曲库、各地特色等等。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会了两首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凤阳花鼓》,能够吹奏《小白菜》、《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茉莉花》、《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并熟悉这些歌曲的背景、特点。学生在课堂中表演了自己学习、编排的《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青藏高原》、《沂蒙山小调》、《娃哈哈》等歌舞节目。另外,每节音乐课的进教室音乐我尽量采用各类优秀民歌或民乐、并做简单介绍,使民歌的幼芽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从熟悉到热爱,到主动学习了解。音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不会满足于现在的成绩,我会继续努力,多为学生学习民歌创设良好的氛围。因此到期末阶段,设想了一个大型的活动:争取四个班联合起来开一个《爱我中华》(暂取名)的主题音乐会的形式来进行汇报、展示一学期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内容跟民歌、民乐有关;形式可采用节目表演、小记者采访、答题竞赛等方式,并由各班分派优秀学生进行策划、排练,最后合成。教师为学生的一员,参与其中。到时也可邀请老师、学生及部分家长的参与、评比。这个想法现已向学生讲述,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已经在找相关资料,有的已在自学新歌,有的已约好伙伴开始编排~~~我和他们一样,对音乐会的举行充满了信心,相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音乐会一定会顺利、成功地举办,从而收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说句实话,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和现在的学生差不多,对通俗歌曲的爱好远远超过对民歌的喜好,甚至都不了解民歌。因此,在第一次上民歌内容前,我特地找了大量的资料来了解民歌,充实自己,并让学生也一起参与查找。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民歌的历史、种类及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第二课时中我还是发现学生对民歌产生不了那种真正的爱好。分析一下,其实也不是学生的错,因为民歌的范围太广,知识太丰富了,不是一节、二节音乐课所可以掌握的。另外自己对民歌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意识到这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且在教学中音响、媒体条件等跟不上,因此,才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课后细细看来,消除学生对民歌的偏见,增进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直接讲述什么是号子、山歌、小调或一开始就让他们听各类民歌,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通过研究,实施了几个措施与行动,如今学生对民歌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民族音乐、甚至是音乐本身都有了兴趣,这些也都是我们音乐老师的最终教学目的。另外,我觉得做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要不断吸收新的养料,才能实施新型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提高,真正成为一个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教的新世纪的好老师。

【音乐教学的行动研究随笔】相关文章:

教学研究随笔08-24

教学研究随笔05-18

音乐教学随笔12-06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02-16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08-11

幼儿音乐教学随笔12-07

推荐音乐教学随笔12-26

音乐教学随笔【热门】06-14

音乐教学随笔【精】06-14

[精品]音乐教学随笔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