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时间:2021-03-09 10:26:09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趋势, 分析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东莞理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通信工程;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是发展迅速并且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以及网络通信使得人们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变得极为便利[1]。而最近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取得“里程碑”式成就的量子通信技术, 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科研竞赛的热点。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使得我国对通信专业人才需求巨大, 与此同时, 毕业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变得极具挑战。因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还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业务相关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 更需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 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2-3]。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我国通信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率先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技术为背景,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 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 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1“卓越计划”存在的问题

  国内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卓越计划”已经开展多年, 但是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 说明“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方案的制定闭门造车。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专业负责人参考双一流高校的培养方案依葫芦画瓢, 忽视本校生源、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与参考院校的差异[4-5];没有征求来自工业界、教师、校友、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 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二是教学理念陈旧, 培养方式单一。上课就是简单的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 教案就是幻灯片, 考核就是期末一张考卷论英雄, 平时成绩给分随意, 依据不足。所有的学生流水式培养, 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三是实践教学质量低下。课内实验常年不变, 实验设备老化得不到更新, 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学生连接相应实验模块, 观测相应测试点信号, 验证课程原理[6-7]。校外实习大都为参观式实习, 效果甚微;过程缺乏管理, 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毕业设计出题与选题较为混乱, 跨专业指导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指导不足, 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 设计作品或论文质量较低。

  2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卓越计划”实践模式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面向2015、2016届入学成绩优异的同学组织选拔面试, 组建通信工程卓越班, 实施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通信工程卓越班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通信人才为目标, 使毕业生能胜任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东莞理工学院通信工程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成培养目标。

  2.1 集思广益,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 学院组织校内教师先后走访了东莞市经信局、科技局、统计局等部门, 松山湖、南城、莞城、长安、虎门等镇街, 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 华为、中兴通讯、OPPO、VIVO、东莞移动、东莞电信、东莞联通等通信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 了解行业发展动向, 对人才的社会需求, 形成一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然后, 召开通信工程系教师会议并邀请学生代表与企业代表参加,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对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强调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遵循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育培养规律, 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一份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其次, 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三峡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中兴通信、华为、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公司资深从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最后, 集思广益, 修订完善形成培养方案的终稿。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如下:

  1)理论教学。根据知识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 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群模块, 突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 构建了由“课内教学+素质拓展+辅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组成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 形成了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群[8-9]。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45学分的基础上, 减少必修课程, 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将选修课程占课内总学时比例由16%提高至21%。推行完全学分制, 如果学生某门课程确实困难, 可选相同性质的课程替代。这些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加入行业需求较大的LTE移动通信技术、UMTS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SDH光传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让毕业生知识能力与产业界需求无缝接合, 有利于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企业找到亟需的人才。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通过整合校内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形成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 由“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值高低, 分为4个级别。

  基础实验 (四级项目) :培养某些知识点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方案中要求2个学分的基础实验。实训提高 (三级项目) :培养专业方向中某一领域的实践能力, 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 培养方案中要求16个学分的实训提高。课外创新 (二级项目) :培养某一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应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综合性设计项目, 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项目, 一般跨度2-3个学期。培养方案中要求7个学分的核心课程综合设计, 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获得5个课外创新创业学分。工程应用 (一级项目) :培养本专业的核心工程实践能力, 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毕业设计等。培养方案要求至少8个学分的工程应用项目。

  实践教学按照“两个结合, 三个平台, 四年不断线”的原则来实施:“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平台”指以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起点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科和专业基本技能要求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点的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四年不断线”指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 它以综合性项目设计为驱动主体, 通过由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项目构建的各种实践环节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 再辅以科学的进度安排, 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引入了中兴通讯模拟实际通信系统工作过程的企业级实训环境以及配套的实验教材, 使之更贴近工作实际。

  2.2 保证培养环节实施质量,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最高指导纲领, 要达成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必须高质量的完成每个培养环节。

  1)理论教学。学院安排专项经费为多门专业课程录制教学视频, 制作教学案例, 丰富教学资源, 方便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方面, 推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师设计一个专业案例,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学习”方法, 案例中包含了多个问题, 同时每个问题也可能具有多个解决方案。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就是随着一连串问题不断深入的“头脑风暴”的课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型学习, 给予学生创新锻炼,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方面, 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进行多次单元测试、综合性大作业并记录成绩, 通过多阶段测试夯实基础, 通过大作业将课程的多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单元测试及大作业的成绩将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 占比可以高达40%, 极大改变了一张考卷论英雄的局面。

  2) 实践教学。申请专项经费购置实验设备, 特别是核心课程的实验设备, 暂时因经费短缺无法更新实验设备的课程充分利用各类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

  课内实验中加大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连连看”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对课内实验加强过程监管, 并增加实验考核环节, 实验考核每个学生都需要独立现场完成, 并记录考核成绩, 规定实验考核不通过将不具备相应课程理论课的考试资格。这一规定提升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普遍提升, 极大的改变了以往实验时“一人动手多人围观”的局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提升。

  实习实训方面, 改变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实习, 与实习单位沟通协商, 尽可能让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 完善过程记录, 重视实习单位的反馈。引入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校友邦”, 要求学生实习期间每天写一篇日志讲述当日实习内容与收获, 并上传供指导老师审阅, 指导老师需定期审阅学生的实习日志并为学生答疑解惑。实习完毕后所有过程材料均可下载存档。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 获奖学生还可获得学分奖励。为卓越班大部分学生提供进入机器人学院的机会, 表现突出的可到国内外参与国际竞赛, 提升创新实践水平, 增强国际视野。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最后一环, 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修完学分的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一篇原创性与深度兼备的论文。但是由于就业或者考研压力, 很多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以及各种考试, 无心毕业设计。这一矛盾存在多年, 强制学生在校参加毕业设计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并无裨益。针对这一矛盾, 充分考虑学生合理诉求, 顺势引导, 差异化对待。对于找到工作需要实习的学生, 大多直接以就业单位的实际项目为设计题目, 在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 在避免了企业二次培训对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 学生也跃过了见习期, 实现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共赢。对于需要找工作的同学, 灵活安排指导时间与指导方式, 不耽误学生参加就业面试的同时加强指导。对考研学生则为他们设计与考研方向类似的题目, 毕业设计经历将成为其复试简历上的亮点。最后在出题方面, 规定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能由通信专业的老师指导, 保证设计题目的专业特色, 避免同质化培养。

  2.3“走出去, 请进来”,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理论水平高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领路人, 即双结构型师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策略完成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走出去”是指利用龙头合作企业的资源, 为学校教师提供最新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同步课程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洞察力, 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信专业利用每年暑期, 先后安排了40多人次参加中兴通讯组织的师资培训, 校内教师通过进入企业接受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 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 做到双结构型师资团队的长效性培养。“请进来”是指以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 大力从海内外引进通信专业的杰出人才, 目前已经全职引进IEEE FELLOW一名、领军人才B岗教授一名以及与骨干B岗一名。这些杰出人才或者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洞悉专业发展前沿, 或者具有很深厚的行业背景, 熟悉行业动向。一支理论水平高, 工程实践能力强,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中兴通讯安排教师常驻学校负责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课、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等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实现了将企业培训课堂前移到高校, 从而解决了学生“学非所用”的问题。

  3 人才培养成效

  我院“卓越计划”实践模式已经实施两年多, 与中兴通信校企联合培养已经实施4年有余,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我院与中兴通讯合作后首届毕业生, 17名同学获得广通服的面试机会, 其中5人直接入编 (之前只有211以上高校毕业生才有机会直接入编) 。2016年再有一名同学成功入职中兴通讯 (一般只接收特定的60多所重点高校毕业生) 。首届卓越班同学的平均绩点3.2, 同级通信普通班平均2.1, 高出50%。卓越班暑期实习专业相关率90%以上, 实习单位考核优秀率90%以上。普通班暑期实习专业相关率在70%左右, 实习单位考核优秀率60%。此外, 卓越班在学科竞赛、科研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的表现都大大优于同期普通班。

  4 结语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首先明确了优秀工程师的定位, 那就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集思广益确定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特色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标准严要求真落实各个培养环节, 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初见成效, 两届学生课堂积极踊跃, 成绩优异;企业实习反馈良好;学科竞赛成绩喜人。通信工程系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良, 段哲民.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2) :35-40.

  [2]彭辉.探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 2016 (14) :119+144.

  [3]蔡立晶, 邸国辉, 尚廷义, 等.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浅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114-115.

  [4]李祖贺, 王凤琴, 田二林.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4 (23) :37-39.

  [5]梁洪卫, 陈雪松, 高丙坤, 等.Next工程教育理念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175-178.

  [6]赵芳云, 赵冬梅, 朱卫平.基于“卓越工程师”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42) :83-85.

  [7]李会雅, 薛文玲, 李战军.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7) :98-99.

  [8]展爱云, 张跃进, 张青苗.应用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 2017 (1) :73-75.

  [9]常静, 李晓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 (5) :43-47.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05-30

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论文07-18

卓越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论文04-12

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12-07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对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影响12-11

当前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07-07

通信工程管理措施探讨论文07-17

构建卓越通信工程现场管理06-05

以“重复”手法为例研究艺术创作方法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