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1-01-24 19:02:50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论文

  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三个方面;从微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家庭、高校和同辈群体三个方面。在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农村大学的继续社会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时空伸延和时空压缩;二是积极适应于社会化困境。三是社会角色多元与角色失调。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急剧变迁,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一个社会化的整体性变动,即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化的分化型社会化转变。从社会转型的含义,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社会转型的主体是人,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转型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结构不断优化,这种优化所实现的态势是促进传统的、农业的、封闭的、贫穷的社会化走向现代化的、工业的、开放的、富裕的、民主社会的过程。因此社会转型是一种有着各个方面和各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当代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一、社会转型与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环境
  
  个人社会化的完成是通过其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提供背景和刺激作为来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生改变,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无疑会产生比较影响和冲击。
  
  (一)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1、社会结构转型。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同时呈现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步伐加快,社会分层加剧、城乡不平等日益突出,等等。社会结构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农民阶层处于社会的下层。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在高校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快速繁衍了高校的“三六九等”,形成了高校学生中泾渭分明的等级层面。曾经对中下层提升社会化地位发挥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却正在发挥着维持和消除社会遗传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却又并行不悖的社会职能。首先,对于较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或者阶层,教育实际上是维护了阶层的“社会遗传”;其次,对于处于较低文化层次的群体或阶层,通过高水平的教育,他们在努力地去阻断阶层的“社会遗传”。但是,总体上,这种维持和阻断的努力相互抵消,使得中国社会化阶层不平等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保持了一种动态的稳定。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不平等,对社会下层特别是农民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形成障碍。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职业选择等各个层面。
  
  2、社会文化转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传统性的消解与现代性的生成是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特征。在不同时代,社会都会为个人社会化提供特定的文化条件:一是相对稳定、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二是供以模仿的令人敬佩的榜样或社会权威形象。当一个社会处于持续发展阶段时,可以为个体社会化提供较为恒定的时代条件。当社会处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旧的观念开始瓦解,新的观念尚未确立,必然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使对各种社会规范缺乏理性分析和选择能力的年轻的社会个体,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依据社会规范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困境,表现为角色冲突和自我认同混乱。其次,当社会化供以模仿的榜样或权威形象由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共同创造时,由于各自的评判标准不一致,榜样的形象分裂而不统一,它对个体心理影响和行为约束力失去作用,无法转化为个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3、大从媒介转型。中国社会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正好与互联网时代的勃兴交织在一起。发展迅猛的网络世界、对个体的社会公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一方面,网络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网络增强了农村大学生的平等观念,使农村大学生社会化情境由真实向与虚拟交错转变,为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开辟了新的空间。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的负面效应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也突出表现出来,带来了许多网络时代较为特殊的偏差行为,如网络依赖、信任缺失、与现实的疏离感和孤独感等。
  
  (二)社会微观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个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直接生活其中的社会群体中实现的,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等社会微观环境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提供着塑造个人性格品德的环境和条件。
  
  1、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者,家庭具有不同忽视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家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等出现新的变化,一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空巢家庭”;二是农村家庭收入从绝对数上有了较大的增加,但家庭的相对剥夺感明显增强,支付子女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能力较差。据调查,教育消费已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四成以上的农户家庭预计将其收入用于子女上学。在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贫困生群体,他们主要是来自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的这种状况,影响了农村大学生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大学阶段的继续社会化。
  
  2、高校。学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专门机构。在加速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高校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扩张,短短几年间,普通本专科高校在校学生规格从1998年的341万,扩大到2006年的1739万,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大步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万人规模高校如雨后春笋从全国各地纷纷涌现。高校圈地扩张,风光无限。但是,伴随着高校的扩招,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一方面是高校的盲目扩招和无序扩建,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高校负债沉重。高校的这种状况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大学生群体明显分化,无论是按照经济收入还是按照学业成就或者按照就业状况,农村大学生群体都处于弱势地位;二是高校文凭贬值,高校对农村大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弱,高校的社会熔炉作用不断弱化;三是高校高度融入城市社会,虽然促进了农村大学生城市社会化的进程,但也因为淡化了社会过程中环境转换的过渡,而加大这一群体继续社会化失败的风险。
  
  3、同辈群体。非正式群体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舞台。一是社团活动。社团是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为大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培养提供了阵地与场所,其作用和功能是课堂无差别性教育的有效补偿,有着正式课程教育无法取代的优势。它通过志趣一致的同学问的实践活动促进其成员将社团的某些追求高度内化为个体的能力和要求,有力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二是寝室生活。宿舍是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是学生交往和沟通最频繁、最直接、最主要的场所。我们知道,大学生社会交往与互动最为密切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关系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关系。由于宿舍结构的稳定性和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初级关系,使宿舍在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一个基本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格发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重视宿舍群体,丰富宿舍文化,是大学生社会化所必须的。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高校的快速扩张和高校对办学模式的探索,无疑放大了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作用,而弱化了正式群体的作用。对农村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待群体活动的态度容易走向而个极端,一个特别热衷于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群体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己,但是由于在个体素质尤其是文体活动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他们往往很容易从群体活动中退缩,而转向同质的群体,这也可能解释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对同乡会活动具有特别的热情。在寝室生活中,由于学生公寓制度的实施,传统的以班为单位安排宿舍的制度被学生的自我选择的宿舍等级制度所取代,学生宿舍也成了身份的符号。作为贫困群体的农村大学生,因为宿舍的选择,往往使得他们的交往圈子呈现的同质化倾向,这对他们的大学阶段继续社会化是极为不利的。
  
  二、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一)时空伸延与时空压缩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即空是社会实践的构成部分。他概括出社会时空新的特性:时空延伸、时空分离和时空重组,并运用时空结构理论来解释和反思现代化的问题。目景天魁批评地运用吉登斯的时空伸延的概念,提出了时空压缩的命题,并用时空压缩来解释中国社会转型及现代化道路的困境,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完全可以在同一社会时空中跨越传统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完成原来需要几个社会时空才能实现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赋予了社会时空超越进化的涵义。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农村在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继续社会化也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时空伸延和时空压缩的特性。
  
  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离开农村在城市开始大学生活,意味社会化的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进入新的阶段,也就意味着他们自身社会化的时间和空间发生分离。与此同时,形塑他们继续社会化的新的时空结构开始形成。从时间过程上讲,他的社会化并没有中断,早期社会化的成果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大学阶段的继续社会化。但是,他们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完全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下进行的,农村早期社会化的环境成了过去的、缺场的存在,而城市文明、大学校园文化成为了当下的、在场的东西。这种分离和重组使得农村大学生身处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化环境,过去的和现在的、缺场的和在场的东西交错在一起,使得他们的社会化道路充满着艰辛和风险。
  
  研究农村大学生大学阶段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必须以城市大学生大学阶段的继续社会化作为参照。不同于农村大学生,他们的继续社会化是在城市社会环境里习得的早期社会化成果基础上的一个连续的、提高的过程。农村大学生的继续社会化不是原有的社会化进程的自然延续和发展,呈现的是时空环境的中断,因此,必须在新的时空环境中进行重新建构农村大学社会化的社会时空环境。当然,在大学校园或者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并不存在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之间的控制一依附关系,但是,城市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时空结构主导了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时空结构、农村大学生活语权的微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学校园里,农村大学生中的很多人,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相比之下,城市大学生就具有一种先天的心理优势,他们的社会化的时空结构明显具有扩张性。这是由于城乡社会发展的巨大落差决定的。这种落差,就使得城市大学生的社会化时空不可避免地向着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时空伸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时空不断被挤压。不断地填充进新的社会化内容,需要不断主动或者被迫地学习、接受城市的文化生活习惯,价值准则,模仿和学习城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虽然这是农村大学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为现代人所必需的,但不可否认会造成他们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认知障碍。
  
  (二)积极适应与社会化困境
  

  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为了适应新环境,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中学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转变,这也是他们必须进行的继续社会化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转变是互相联系的。为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农村大学生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努力在语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放弃先前的模式。而模仿和接受城市的各种规范和模式;在学习方面,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差距,大都坚守勤能补拙的古训,付出了比城市大学生更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特别是加速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面临着社会化的困境。
  
  这种困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社会化的困境,二是学习适应上的困境,三是心理适应上的困境。
  
  农村大学生城市社会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早期社会化与正在经历的城市社会化在内容上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大学生的城市社会化是改变原已习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再社会化过程。同时,转型期的社会失范对农村大学生的继续社会化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全球化和社会加速转型的冲击,城市面临着更多的文化冲击而表现出价值多元化。在这样一个多变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城市社会化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农村学生对城市了解有限,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实践来认识城市、内化城市精神,但他们接触或学习的很可能是一种动荡不定甚至是被打乱、被歪曲的城市规范和文化价值体系。这样,不仅难以保证他们的城市社会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还面临着城市不良风气的泛滥和真正城市精神的弱化和内隐化对农村大学生的城市社会化形成误导。
  
  农村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思想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业成就的挫折等不同的层面。这些问题对不管是来自城镇还是农村的大学生还说,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转型时期。对农村大学生来说,问题总是显得更为突出。据对重庆高校农村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感到苦恼的20项内容中,学习方面的苦恼占了8项,学习能力的不足与方法欠妥是主要的问题。由于存在着入学机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方面时往往处于被动、盲目的境地,很难满足自身的兴趣,这样就对他们的专业思想的确立和巩固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从学习方法上来看,刚刚进人大学的新生往往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学时的应试教育和老师的耳提面命,面对突然丰富的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不少学生会不知所措,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够适应。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新同学适应新的环境的周期总体上要长于城镇的大学生。从学业成就来看,研究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天在物质资源、价值观、知识和理解力及语言技能的先天原因和后致因素的双重影响,农村大学生在和城镇的大学生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面临着更大的学业失败的风险。
  
  相较于城市社会化和学习适应方面的困境,农村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的困境更应该受到关注。总的来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奋发进取、不怕困难,虽然他们大多家境贫寒,但他们并不总是抱怨命运不公,也不消极等待,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品格。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以及农村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农村大学生心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相当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在强迫症、人际关系障碍、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症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均要比城市大学生严重。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自我定位困难和对前景的悲观而带来的自我迷失;经济上的依赖与生活上要求独立的矛盾冲突;妄自菲薄和自卑心理与白视清高的自负心理相互交织,等等。这些问题折射出来的仍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差距扩大,社会流动加快,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冲突。
  
  (三)社会角色多元与角色失调
  
  对新的社会角色的扮演,这是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内容的外在表现。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农村籍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和假期生活中交替扮演着大学生、市民、农民三种社会角色,在城市中是市民和大学生,回到农村要参加劳动,不仅扮演着农民的角色,农民还是他们的先赋角色。社会转型使得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为角色困惑、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败。
  
  所谓角色困惑,主要指农村大学生在角色转换时的困难与角色定位时的困惑。一是获取大学生身份,从先赋的农民角色转化为大学生角色和市民角色过程中存在角色不清和定位困惑,二是在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求职期间,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角色困惑。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社会环境、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以及个人领悟角色能力的差异,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与大学生对角色的认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新的角色不能被自己和社会一致认同时,角色困惑就发生了。对农村大学生来说,这种困惑尤其强烈。由于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足,农村大学生就业日趋困难;加上高等教育平民化,先前笼罩在大学生头上的光环逐渐消散,农村社会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代际社会阶层提升的预期降低,使农村大学生承受了比较强烈的角色挫折感。
  
  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它主要包括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的冲突。城乡差别和社会化的程度不同是导致城乡学生之间对角色期望的差别,一方面容易引发角色冲突,另一方面导致一部分农村大学生更喜欢在本群体内部之间进行交往。他们角色间的冲还表现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继续社会化速度较快的同学超出了速度较慢的同学对他们共同先赋角色的期待,会被认为是忘本的表现。农村大学生存在的角色内冲突是由于城乡差别、城乡流动使自身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于一身而引发的。角色冲突实际上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同文化冲突的体现。
  
  所谓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中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农村大学生出现角色失败在群体中虽属个别现象,但在大学校园所有的角色失败案例中却占有绝大多数。马加爵案就是典型的角色失败表现。农村大学生患心理障碍、退学、自杀等角色失败现象在各高校也已屡见不鲜,且呈不断增长的势头。因此,角色失败表现虽只是农村大学生群体中的个别现象,但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而且我们更应关注那些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困难重重已有明显反常理解出现的在读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防止出现角色失败。

【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03-26

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及影响论文11-06

农村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论文11-06

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论文03-13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04-04

宿舍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论文04-08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论文03-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10-31

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文04-13

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论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