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从文人精神剖析文人画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0-12-31 12:30:5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从文人精神剖析文人画的艺术魅力

  从文人精神剖析文人画的艺术魅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从文人精神剖析文人画的艺术魅力

  摘 要:文人画没有明确的定义,总的来讲是指文人士大夫所画的带有抒发文人情感的绘画,而这情感正源于文人精神。

  文人画家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理想,亦有回归自然、看淡名利的自由精神。

  这些文人精神融入到文人画中,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文人画 文人精神 艺术魅力

  文人画没有明确的定义,总的来讲是指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所画的带有抒发文人情感意味的绘画,它不同于院体画与职业画家的作品。

  艺术上不拘泥于古法,不求形似,富有文人书卷气和笔情墨趣;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为主。

  文人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几千年来的文化修养,蕴含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独立个性表达的文人精神。

  陈衡恪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可见文人画是文人的高贵人品及思想才情的文人精神的自然流露。

  文人精神是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学习、积淀中,在共同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的作用下,形成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文人多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亦受庄子哲学的影响,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理想,亦有回归自然、看淡名利的自由精神。

  文人将这些内在精神倾注于文人画中,其意境或气势磅礴,或温雅恬静,或洒脱飘逸,不求形似,诗书画印结合,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营造文人画的诗情画境。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精神,画外流露着文人情怀的绘画,富含深刻哲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文人画概述

  文人画肇始于魏晋,魏晋时期国朝更迭频繁,战乱不断,这样的历史环境使文人士大夫远离仕途,推崇玄学,尚士人之风,亲近自然,寄情书画,把思想情感融入云烟风物中。

  唐时,由王维将其发展,王维也成为文人画的始祖。

  但文人画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在北宋时期,这与苏轼的参与有很大的关系。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一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地提出了文人画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思想,对于绘画充分地表现文人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及主观情绪具有极大作用,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除了苏轼外,米芾、文同、李公麟等都是文人画的代表。

  米芾创造的“米氏山水”,是以水墨挥洒表现江南烟云的逸笔山水,抒发了对江南烟雨朦胧景象流连忘返的情感,一反传神的描绘山水的传统,更注重画面之外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意,正如沈周说的道,“若以画求我,则在丹青之外矣”。

  如果说米氏云山并不代表宋代山水的整体风貌,而元代绘画却已经完全被“尚意”的文人画所占据,也将文人画推上了一个高峰。

  它们注重画面的笔情墨趣,强调以书入画,追求画面情境和诗书画印的全面结合。

  无论是以浑厚繁密著称的王蒙、以简淡萧索闻名的倪瓒、或是笔墨简练的黄公望,及多写隐士生活的吴镇,他们已从描摹外在的山水形象转化为主观感情的表达。

  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说:“画一窠一石,当逸笔撇脱,有士人家风”,画中的洒脱的笔墨逸气正是文人画家的超脱的精神品质的'充分体现。

  明代徐渭将文人画推向了强烈抒发情感的艺术高度,而清初“四僧”使清代文人画再历辉煌。

  其中以八大山人最为突出,无论是“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山水画,还是表达遗世独立精神的花鸟画,都有别于讲求形似和法度的院体画,而遗貌取神,表达自我精神风貌。

  二、从文人精神看文人画的艺术魅力

  文人画的独特审美意识为文人抒发自我情感提供了空间,陈衡恪在论文人画时指出,“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而这感想及强烈的主观情绪正是文人精神的自然流露。

  他们关心国家安危,心系百姓,具有兼济天下的责任感;他们虽学富五车,却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及民族节操;他们虽身处逆境,却依然坚持自我、坚忍不拔;他们或选择出世的态度,达观清澈,超然物外。

  这些文人精神和情怀融入到绘画中,使文人画富有强烈的个性魅力。

  (一)心怀天下的责任感

  在常人眼里,文人画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是文人士大夫闲来无事、打发时光的闲情意趣。

  其实,文人画家多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过传统的儒学教育,渴望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具有心怀天下的民族责任感。

  每一个有操守的文人都具有以国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精神。

  “游于艺”正是这些文人在为国为民的理想无法得以实现的

  情况下,抒发激愤情绪的主要方式。

  徐渭就是这样的文人画家的典型代表,他天资聪明,修养广博,诗文书画无所不能,曾自谓:“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也曾向往功名,但在仕途险恶的封建社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奇才不得施展,只能以卖画为生,生活狂放,不媚权贵,穷困潦倒,常“忍饥月下独徘徊”。

  徐渭虽然恃才放荡,但是他忧国忧民,富有爱国热情。

  嘉靖时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他深感民族危机,上书抗倭,入胡宗宪幕府,为其出谋划策,以文弱之躯,深入前线,观察敌情,分析形势,提出破敌方案,并多次献奇计,击败倭寇,解除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

  后来,胡宗宪被构陷而死,徐渭深感痛心,激愤成狂疾,又导致他多年的牢狱之灾,让他对现实彻底绝望。

  虽历经磨难,但他仍然心系国家安危,并两次被邀北上做幕府,直到身患重病,无法远行,才卧病家中,以书画书写悲愤。

  徐渭才气纵横,却不得施展;心系国运,却自身命运多舛,唯有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正如袁中郎评曰:“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他以画为媒,善作泼墨,不加色彩,自然天真,率性而为,发泄情感。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水墨葡萄、清竹,还是梅、梧桐、芭蕉、水仙等花草,都以狂草入画,笔墨酣畅淋漓,气势纵横奔放,将坎坷的人生历程及愤世嫉俗、汹涌澎湃的内心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洋洋洒洒的笔墨中,因情感的宣泄而奔放流出,不仅是英雄失落、托足无门之悲愤,更多的是心系国运,报国无门的苦痛。

  这种历劫不磨,心怀天下的文人精神赋予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无限的内涵,将文人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强烈的抒发情感的极致,成就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个高峰。

  (二)不屈不移的气节

  在每个朝代更迭的特殊时期,都有一批文人画家用画作来曲折地表现对民族存亡的关切,表达他们忠于故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文人气节。

  南宋画家、诗人郑思肖,博学多才,南宋末为太学上舍。

  元兵南下,他痛陈当权者恃权误国,弃民众安危于不顾,上书献抗敌之策,急民众之所急,但未被采纳。

  南宋灭亡后,他痛心疾首,以画抒愤,擅长水墨兰竹等题材,孤高绝俗,气格非凡。

  他画的兰,笔力坚挺硬朗,风姿飘逸清雅,自由烂漫,随风摇曳,观者似可闻其馨香,却无土,人问其故,答曰:“土为番人所夺,汝尚不知耶?”并题诗曰:“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诗情画意抒发文人胸臆,表现出他不屈不挠、忠于故国的坚贞,蕴含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文人气节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文人精神。

  钱选、吴镇都是由宋入元的画家,在宋亡后,义不仕元,虽然生活清苦,不为“五斗米折腰”,并拒绝与达官贵人来往,过着近似隐士的生活。

  在艺术上,他们不屑于世俗的标准,钱选认为绘画应“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展示文人“士气”。

  而吴镇面对邻人盛懋的作品被世人抢购,自己的作品不被世人欣赏,却依然坚持自我,不为名利所动,并说“二十年后不复尔”。

  这都是他们保持气节,不追随世俗潮流的文人精神的体现,也使他们的画散发出超脱雅逸、朴素清新的艺术魅力。

  (三)百折不挠的坚毅

  真正的文人多性格耿直,清高孤傲,不入时流,不愿趋附权贵,不愿参与党派之争,在仕途上自然不会很如意。

  面对仕途失意、命运多艰,他们不禁心存愤懑,以书画寄情,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命运不公的抗争,表现出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文人精神。

  苏轼不仅在理论上使文人画名正言顺,而且也是文人画实践中的践行者。

  苏轼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终究是在“兼济天下”无望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他学识渊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也想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并曾身居高位,官至三品翰林学士,但身处新旧党争的时代,正直、耿直的个性,难以明哲保身,一生大起大落。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叹息声,于是借画以抒怀,以言志。

  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以怪石及石旁弯曲遒劲的枯木为主体,左侧画面简洁、空旷,以映衬主体。

  怪石用筋腱的线条呈螺旋状写出,并加干笔皴擦,苍老厚重,底部呈圆形,上部却圆中见棱,左大右小,中间凹陷下去,形状怪异。

  一颗枯木斜向与怪石相反的方向而去,形态扭曲婉转,似要挣脱怪石的束缚,途中却又旋转折回,枝丫肆无忌惮的生长,其中两枝与怪石呼应,另两枝依然故我,蜿蜒前进。

  怪石右上角长出几株嫩竹,墨色丰盈,安静淡然。

  画面主体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挣扎,在绝望中前进,又不得不受现实束缚的彷徨的心理,给人强大的震撼力。

  与盘旋扭曲的枯木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嫩竹,或许正是苏轼内心的归宿。

  无论外界有多么大的风浪,内心有多么大的苦痛,仍保持着对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他面对颠沛流离的生活时,仍保持着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的体现。

  苏轼已经摆脱了院体画“高洁为工”的特点,已将观照客观事物本身转移到观照人的内心世界,以画抒怀,表现画家面对恶劣的外界环境,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跋汉杰画山》中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这个“意气”或许恰是对他自己画风的写照,亦是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但依然不屈不挠地面对生活的精神表达。

  (四)旷达闲适的情怀

  有些画家面对朝代的变迁选择隐逸的生活,或许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而有些文人画家却是自觉地选择“出世”的生活,他们旷达闲适,与自然为伍,与深山野水为友,寄情于花草山水间,不愿参与俗世纷争。

  他们都具有很高而且全面的文化素养,诗书画无所不能,但不以其争功名,仅仅“聊以自娱”。

  绘画多自我遣兴逸情,自由洒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其意境或闲适或萧疏甚至冷寂、荒寒,画风质拙朴实,意境脱俗,散发出文人画的独特魅力。

  “吴门四家”之首的沈周,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具有很高的诗文素养,但不仕科举,潜心于诗文与书画创作。

  沈周生性豁达、宁静淡泊,一生未曾离开家乡远游过,他以平和的心态感受家乡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鸟草虫,并凭借诗书画一体加以抒发,使其山水意境温雅恬静、平和怡悦,又不乏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

  花鸟富有文人意趣,生动空灵。

  山水多是亲身游览过的山林胜境、幽居庄园及文人雅集的场景,使其细笔作品《庐山高图》呈现繁密茂盛之气,采用高远手法,整幅画面邈邈幽深、山势雄伟,皴法细腻、构图宏大、手法严谨。

  主峰高大巍峨,飞瀑似从天而降,至近处则汇成潺潺溪流、细浪翻腾。

  溪流两侧岩石林立,上有松树及秋树各具姿态、虬松盘曲,下有一老者站立溪边岩石上,似在送别亲友。

  中景有一巨大崖壁,壁立千仞、陡峭挺拔,中间木桥斜跨,连接旁侧山崖,山石威严,其上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远观主峰云蒸霞蔚、山峦重叠,数小峰伫立旁侧,雾气萦绕其间,深远缥缈,蓬勃生机。

  画面具有雄伟壮阔之势,又不乏温润雅逸之真趣。

  其作品《东庄图册》所描绘的东庄的画卷,都源自他对安静恬适的现实生活的热爱,那坡田里的麦浪,那耕作劳累后可以小憩的耕息轩,那坐落于湖边的可赏

  美景、观渔戏的知乐亭,那竹林间小溪上的折桂桥,这一处处景,被他用温文尔雅的笔墨情趣所表达出来,意境宁静而柔和,抒发着他对家乡美景的眷恋之情,表达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逸思想和自娱情调。

  正所谓“境由心造”,沈周的闲适、温雅、超逸的文人情怀使他的画既不同于清冷孤寂的元人,也有别于激励刚硬的浙派,将书写文人情怀、传情达意融入画面中,给人以理智澄澈、冷静安详之感,独具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及艺术魅力。

  三、结语

  文人画有别于院体画与职业画家的画作,是文人士大夫抒发情感的纽带,也是文人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种文人精神通过文人画宣泄而出,自有一股“士气”充盈其间,他们又能以书入画,并将诗学才情融入绘画中,诗画合一,使文人画在画面情趣及精神外延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当代画家思考。

  参考文献:

  [1] 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C].美术论集·第四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 明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出版社,1983.

  [6]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从文人精神剖析文人画的艺术魅力】相关文章:

浅谈哲学思想对文人画色彩审美选择的影响02-15

魅力教师的语言艺术新探论文10-26

河南豫剧宛梆的艺术魅力浅析论文11-16

让数学课堂焕发艺术的魅力论文11-03

从酒神精神浅析尼采的哲学观07-26

从古代印章看艺术鉴赏08-14

从西方艺术体系到中国艺术体系艺术论文11-10

人文精神的回归艺术论文11-12

环境艺术专业教育和从业现状剖析论文10-24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对精神痼疾的批判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