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

时间:2021-01-21 16:06:20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

  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也逐渐向全球化迈进。

  在各种文化相互冲击的今天,唯有把握住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树立起民族的信心,进而使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强大。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民族

  就当今世界局势来看,经济的迅猛发展,将文化推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文化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人民也更加期盼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中,唯有真正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培养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并发挥文化自觉的力量,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还促使文化逐渐向全球化迈进,多元化的世界文明快速形成,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碰撞,若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各种文明的关系,势必会导致世界出现各种各样的动乱。

  在这样纷乱的背景下,我党就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文化自觉,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在既定的环境下的既定文化,身在其中的人能够对其有非常明确的自知之明,能够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历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同时对其特点和发展的方向都有基本了解。

  自知之明能够加速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能够通过新环境和新时代文化选择来决定其自主地位。

  后来费孝通先生在其《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再次对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文化自觉只是指人们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对文化有所了解,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回归含义,并不需要进行复旧,并不主张完全的细化亦或者他化[1]。

  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第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清楚自己所接触的各种文化的不同,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不断适应,以及结合不同文化中的长处,取长补短逐渐建立起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存的基本守则。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一提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全球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文化冲击的新世纪,各种恐怖事件更是证明了费孝通先生的远见,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因不同文化所导致的纷乱局势。

  由于文化自觉使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发展的坐标,纵向是时间,主要是指把握住历史,继承和发扬历史;横向为空间,主要是指在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找到民族文化的定位,并确保其具有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指某国家或民族能够树立起一定的文化觉悟,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知晓整个文化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代表的意义和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真正掌握文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敢于担当起推动文化发展的权利和责任。

  二、培养高度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提高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坚持将文化建设新成就、思想文化新觉醒以及理论创造新成果作为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我党始终保持对文化的重视,并结合文化的力量来凝聚发展的力量,引领前进的方向。

  在我党成立早期,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力量,成功激发民族热情带动人民开创新中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随之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通过发挥革命文化的力量成功击败强大的敌人获得了胜利。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战线可以分为文武两个战线,也就是文化和军事战线。

  要战胜敌方,我们不仅要有拿枪的军队,同时还需要有文化队伍,这才能够使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这种运用文化力量推动队伍凝聚力的经验,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

  我党始终坚持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人民的教育,这也使得人民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到党的发展和人民教育中,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高度的文化自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将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期待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构建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基础。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应当从传统文化着手,掌握其来历、规律以及作用等。

  可以说民族生命力的来源主要是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它在人们对自然进行改造以及发展社会时,能够发挥思想引导、智力支撑等作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困境和危难时,能够顽强抵抗,提升民族的生命力和抗击力。

  民族文化同时作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它是全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精神以及传统风俗等集合而成的结晶,它决定了整个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理想以及精神。

  使全体民众能够对民族和国家有更加强烈的认可和归属感,并能够有效激发全体民众强大的凝聚力。

  民族文化还可以说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所展现的文明不断前进的成果,它不仅将前人所有伟大的智慧集合起来,同时将物质、政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有效促使人们不断激发个人创造力和提升个人素质,进而有效推动全民族的创造力提升。

  同样,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带动全民素质提高,并且在人才培养上也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能够有效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使之更快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首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重要方针牢牢把握住;其次,将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把握住;最后,通过借鉴人类较为优秀文化成果,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结合先进文化带动文化不断发展,促进文化更加繁荣,进而有效带动社会不断前进。

  文化链与建筑文化链【2】

  【摘要】文化是一个庞杂繁复的概念,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相关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对文化链进行了探求和思考,本文将文化链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建筑文化体系研究中,试图用跨学科的观点阐释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关键词】文化 文化链 建筑文化链

  1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文化含义极广,仅文化一词而言,世界上就有多种解释的方法。

  《辞海》上解释文化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大英百科全书》对于文化的解释则是引用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该书中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

  “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它是从拉丁文中演化来的,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等意项。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他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从宏观层面来讲,有宇宙文化、自然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

  从微观层面上讲,主要有文学、艺术、绘画、音乐、诗歌、电影、建筑等。

  可见文化的包容性非常强,是一个大而宽泛的概念。

  2 文化链浅析

  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一种有机的整合。

  探求人类文化进步的丰富形态和基本途径、挖掘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一直是研究学者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有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链的概念。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宁宇教授指出,“文化链概念是基于世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个系统观念,主张放开视界,将散在各点上的问题联系起来寻求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项共同的规范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丽研究员在多年民族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如果将一种文化看成是一个头尾相接的文化链条,那么这个文化链条是由若干个文化环组成。

  每个文化环都隶属于一个文化链条,因此每一个文化环必定与所属的文化链条直接连接;而文化环与文化环之间,有的是直接连接,有的则是间接连接,有的是依次相接,有的可能是几个文化环与一个文化环同时相接,还有的是几个文化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在一种文化里,不论有多少个文化环,不论文化环以什么形式连接在一起,它们总有相扣之处,形成一个内容交叉而丰富、连接形式多样而紧密的文化链条,而其中每个文化环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意义”。

  因此,她认为“文化链是指文化与文化之间(包括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形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现象”。

  这些学术思想从现象人类学的角度非常精准地挖掘出文化现象的本质,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状态,对世界范围内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的特点、模式也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同时,也有学者从企业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链的相关概念和思考。

  认为文化链是指企业文化是由价值、行为、制度、物质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全面联系的整体,其目标是为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在《文化链》一书中,作者林竹盛认为:“在一个系统中,通过事物的内在规律,把多种要素连接起来,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前后依存,环环相扣,彼此互动,由此形成一个不断增值的连锁关系,称为链”。

  这里所说的“文化链”是指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与组织发展变革同步的文化创新系统。

  它是基于组织学习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和文化创新对发展能力的提升为理论支柱,以构建学习型文化为基础,以学习型文化创建基模为操作思路,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架构体系,文化链就是文化创新系统。

  魏中俊、包训文从产业开发角度提出了“文化产业链”,提出经济开发区应该在整体优化设计基础上,构建由会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社区文化等组成的文化产业链。

  由于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文化链的理论被人们不断拓展,研究学者对于文化链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文化的本质探求方面,在其它领域也有所延伸。

  李华兴、张元隆在《维新志士的心态与变革的文化链》一书中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戊戌维新的心态,对驱动和制约变革的文化链进行了深层思索。

  张捷在《书法文化链与“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起到链接、枢纽、节点功能,可以形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和底蕴深厚的围绕书法文化的一个文化体系和集群,这就是所谓书法文化链。

  另外,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化链条的载体,诸如“兰花文化链”、“圣诞文化链”等等。

  3 建筑文化链浅析

  建筑是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象征。

  就广义而言,建筑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文化包含着人类的建筑。

  从狭义而言,建筑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建筑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性、同质性、多元性逐渐被研究学者所重视。

  随着建筑文化研究价值的逐渐彰显,建筑与文化的关系逐渐为人认知,遂兴起研究热潮。

  从文化角度对建筑现象进行审视、分析和判断已经成为当代研究建筑的主要方向之一。

  这方面的论文、著作逐渐丰富。

  同时,相关的会议不断召开。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会议主题之一就是“建筑与文化”。

  此次大会提出的《北京*章》中写道:“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

  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推动着地区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文化和当地的生活方式结合得最为密切。

  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精华也愈显迫切”。

  “全国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1998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五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建筑创作的未来”。

  由此可见,建筑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是一个非常深厚、也非常迫切的课题。

  我们知道,从文化层面而言,有“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等多种不同的研究,这种地区文化观念势必对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在地区上的差异性的根源之一。

  建筑文化现象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差异以及社会层次素质带来的审美标准的高低。

  建筑文化链与文化链一样,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用文化链的学术观点探求建筑文化的相关特性。

  王晓丽研究员曾经指出,“如果将一种文化看出是一个头尾相连的文化链条,那么这个文化链条是由若干个文化环组成,其中的每个文化环都隶属于这个文化链条”。

  同时,“文化的自生,是文化本身具有的特征,不论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形成什么状态的多链现象,其所有的文化环和文化链均是在自生的前提下,与其他文化环和文化链共同生长的,这就是文化共生的现象解释”。

  在相关论文中,王晓丽研究员对于文化环、文化链的阐释生动形象、层次合理、评析精准,根据文化现象的经典阐释去解读建筑文化,可以非常清晰明了地阐释建筑文化的独特内涵。

  笔者2005年《建筑文化多元性的本质特征》一文中就引自了《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中“文化现象的解释”的相关观点来阐述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共生性。

  在此,我们引申开去,将这种文化链的相关学术思想进一步解释中国传统民居丰富的建筑文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民居在我国面广量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类型及其特点,除了受到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尽管受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活习俗要求等的限制,但民间匠师在充分利用地形和室内空间、就地取材以及创造朴实的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如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四合院多半按南北向中轴线作纵向排列,一般分前后两部:前有大门,常偏于中轴线东侧,面向院门设有影壁。

  由前院经过设在中轴线上的二门――垂花门或屏门到达内院,内院面积较大,正房朝南,有良好的采光。

  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温和多雨,因此苏、浙、皖一带民居的屋面与支撑结构较北方住宅轻巧,且出檐较深,房屋朝向多为正南或偏东南,房屋高大且门窗较多,南北敞开,以利通风。

  河南西部地处黄土高原,有良好的土质,也有丰富的石材,故常采用土坯或砖石建造封闭式的窑洞。

  福建客家土楼是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实的土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外人不能轻易入内,同时又能联合全楼的力量共同抵御来犯之敌。

  土楼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风雨的居所,更是他们深深依恋的精神家园。

  广东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有平原,也有山区,气候炎热,湿度大,建筑材料十分丰富,民居在平面布置上一般为三合院,正屋中间为厅,左右两侧为卧室,厅前为院子,左右建厢房,厅内靠后墙处设有木阁楼,这种三合院式的住宅,可以发展组成多进的一个大建筑群。

  至于少数民族的住宅建筑,更是形态各异。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种建筑文化链是由居民居住方式、建筑样式、建筑制度等组成的有机、系统的整体。

  正如文化研究学者指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内部的相互链接表现为两层含义:首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链接,其次表现为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并且相互连接,这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完整内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正是中华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的体现,它代表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内涵。

  4 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发展以及城市建筑学从工程技术性走向社会综合性,则成为必然趋势,这正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和目的。

  本文力求充分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利用跨学科优势对建筑文化研究进行完善与补充。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文化链的特性显而易见,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并不是附着在建筑外部的表象,而是建筑本身多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借鉴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建筑文化的种种现象,探求建筑文化的本源,为建筑文化学的定位寻求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将建筑文化置于更加广大的时空当中,必然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建筑文化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这对于探讨建筑文化链与地区差异性之间的逻辑联系,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竹盛,文化链.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2] 费孝通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高介华主编.建筑与文化论集.第五卷 第六卷,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相关文章: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论文12-07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教学论文12-05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论文04-14

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4-11

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文03-13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1-29

社区文化建设方案01-18

论项目文化建设与项目经理论文04-11

浅谈文学的自觉与作家的责任01-27

浅议高校声乐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自觉论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