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

时间:2021-01-28 15:28:5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

  摘 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

  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

  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

  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一、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

  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可以欣赏到由卫星传送,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

  卢浮宫的绘画、西安的兵马俑、歌剧《茶花女》、悲剧《哈姆莱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电视剧《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等等,通过多种媒体,使艺术的各种成分,如声、光、色、画、语言文字交融成一体,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

  这种共通感是我们单纯在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

  2.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在电视或电脑的屏幕上显示出的文学艺术图像本身就是多维的、立体化的。

  美国学者埃瑞克·戴维斯指出:“电脑、媒体和远程通讯技术正在不断收集、控制、储存和传播着一个日渐庞大的数据流,这无疑建立了一个新的维度:信息空间。

  这个繁殖力极强的多维空间是虚拟的、网络密集并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广阔而又至高的王国,它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和技术的表述来调节的。”)传统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阅读鉴赏的方式是线性的由点到线到面,而数码图像艺术则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观性、整体性。

  由数码图像建立起来的信息空间,不是一维、二维、三维,而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包括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

  图像显示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四维空间存在着并给接受者以审美感受。

  20世纪最后两年中,《泰坦尼克号》通过影响、电视、因特网,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神话般的奇迹。

  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35部电影和一百多部小说反复地叙说着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故事,但都没有产生通过数码图像显示出的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艺术魅力。

  3.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

  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

  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

  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

  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互动既有同一时间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

  “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

  二、数字化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

  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

  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就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数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因特网之中。

  从而,“将地球变成了一个互连或者内连的整体,并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同时,又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个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问题。

  数字化的进程,运用的是一种二进制的0-1的世界性的语言。

  仅从使用的工具来说,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本土化就产生了矛盾。

  关于这一点,《技术帝国》的作者已经感触到了,他说:“技术标准的复杂化和提高必然意味着:更好,更多!这是技术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文化总是保卫本土的:它总与界限、区域、归属相关联。

  只有带地方色彩的文化,与地域相关的特性,用自然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定义,任何自然语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

  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比如二进制语言,0和1的语言。

  不过自然语言不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

  技术相反,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没有必要一定是可译的:它应该保留某种只能被翻译但并不等同于翻译的东西,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在数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学的自然语言所保留的诗意的无穷的韵味显然是世界性的技术语言中难以表达的。

  2.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

  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

  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

  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暗淡。

  ……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创性越好。

  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泛滥的结果,使文学界不再是独立特行之士的结合,而是一大杂烩,乱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书,骨子里只不过是一部书。

  复制性和标准化是通过数码图像制作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他还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

  “技术世界是能相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送。”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技术的标准化是必需的,对于文艺创作来讲,标准化则是与艺术家追求的独创性相左的。

  3.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数字化本身是技术理性的结晶。

  它与被称之为“美育之父”的席勒所倡导的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的人是相悖的。

  在技术理性指导下的技术决定一切、控制一切的社会中培养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面人”。

  当着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结果,“异化的主体为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有一面,它无所不在,形式多样。”理性得到空前的张扬,而感性和情感的因素则黯然失色。

  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是没有什么强烈感觉的,只满足于自己干净、简化、经济,也就是吝啬到极点的形象,它会切断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就现实中青少年喜欢看的卡通片,如《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等,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而创造出来的。

  它们虽然有其趣味性,但对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则是意义不大的。

  至于那些含有不健康因素的、格调低下的卡通片,那就更是有害无益了。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 (波)沃·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相关文章:

艺术设计高校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变革论文10-28

全球化时代文学07-12

民族文学艺术造型艺术07-11

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征集启事11-03

浅谈数字时代的数字艺术教育论文10-27

数字绕口令06-02

南通市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09-12

浅析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01-21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01-01

有趣的数字对联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