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与调控

时间:2021-01-31 18:48:4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与调控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与调控【1】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结构改变、利益关系多元化、社会冲突加剧,必然会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价值冲突加剧,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给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地影响。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价值冲突问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方向,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冲突 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从整体上进入社会转型期。

  这一社会转型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起点,以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现代化为基本目标模式和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1]价值观念冲突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标志。

  价值观念冲突,“是指由不同主体或不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上的矛盾、碰撞、冲突,主要表现为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冲突。”[2]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集权与人治,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

  在人的依赖关系中,人们崇拜各种世俗权力,个体缺乏自我意识。

  市场经济使传统的权威崇拜意识、依附观念发生了动摇。

  在传统社会,人们缺乏法律平等意识与权利意识,而市场经济要求用法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观念,面对冲突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

  (二)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不断深入,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和碰撞。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核心是 “个人主义”,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

  而我国当下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在集体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历史进步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批判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其价值观念中消极因素保持清醒地意识,如拜金主义,以“钱”、“权”交易为特征的腐b现象。

  (三)价值观念冲突的微观表现形式

  价值观念冲突的微观形式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的冲突、功利性价值与非功利性价值的冲突、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的冲突。

  价值主体的冲突表现为同一主体价值冲突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的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呈现出多样化,个人在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制约。

  面对价值主体冲突,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价值主体的选择;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价值主体选择进行必要限制。[3]

  价值目标冲突表现为功利性价值与非功利性价值的冲突。

  “功利性价值即人们讲求实惠,注重行为是否对增进行为主体的物质利益具有功用;非功利性价值表现为对功利性价值的超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4]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把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二位,还有些人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使功利性价值与非功利性价值冲突尤为明显。

  价值实现方式的冲突表现为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的冲突。

  当前,我国社会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忽视了目的性价值的现实化要求,从而导致诸多中介环节缺失,最终使目的价值虚假;其次,目的性价值固化,没有将目的性价值适时转化为实现更高目的的手段,导致理想缺失和实用主义。”[5]

  二、社会转型期价观念值冲突存在的根源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表现为多样性与自由化,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冲突不可避免。

  我国转型期价值冲突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价值冲突的社会根源

  改革开放使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利益的重要。

  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加剧,贫富主体之间发生激烈的价值观念冲突,进而使个体冲突上升为阶层冲突。

  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人们价值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6]

  (二)多元价值的广泛传播是价值冲突的文化根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能够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同时,国外的价值观念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一些人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价值观念、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得以发生并不断加剧。

  (三)价值主体的变化与价值客体的匮乏

  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价值冲突的主体根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个体成为市场价值的主体,同一价值主体对于不同价值客体或不同的价值主体对于同一价值客体的不同价值评价产生了价值差异,并引发价值冲突。

  价值客体的匮乏也是引起价值冲突的重要原因。

  如果价值客体是十分充裕的,就不能形成价值冲突。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充分满足,人们的价值冲突才会得到缓解。

  三、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调控

  价值冲突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我们要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价值冲突实施有效调控,以确保冲突被控制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实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必将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一方面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能够增强综合国力,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另一方面,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可以逐步缩小人们收入差别和利益差别,为调节价值主体之间的冲突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从而消除发生价值冲突的社会根源。

  ﹙二﹚加强制度建设,从宏观上调控价值冲突

  制度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调控。

  社会结构的改变、利益关系的调整是价值冲突最深刻的根源。

  我们应改革分配制度,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支持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建立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权益保障机制,让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多元价值观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

  通过合理的利益制度, 可以使利益冲突处于缓和状态, 保持在低烈度范围之内。

  ﹙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益结构的变化,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直接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

  因此,现阶段要加强道德的规范作用。

  强调公平竞争与共同发展意识。

  公民首先应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先进的理论、科学知识,向来都是优良德行的渊源与指南。只有具备了一定知识,一定理智的人, 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从而确定健康的道德观念,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道德选择”[8]。

  其次应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政府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完善市场规则,来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人们的交往行为都朝着守德的方向发展。

  [9]其次可以利用宣传、树立榜样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当前的主导价值观体系,具有引领社会价值观体系提升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引领着人们朝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前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它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杨鲜兰.论现阶段我国社会价值冲突与价值观重建[J],湖南大学学报,2010(4).

  [3]张 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4]陈士兵.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和主导价值观的确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陈章龙.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董伟武,罗宗火.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对策[J],前沿,2010(2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8]杜祥培.治理道德败坏问题的三个维度:个人、社区、政府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9]李永青.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调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价值观念的变迁【2】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迁呈多种特点,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变迁,从一元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变迁,从集体至上到尊重个体的变迁,以及叛逆和皈依的矛盾。

  为了正确处理好社会转型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念的正确形成,应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并建立发展“新集体主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 变迁 矛盾

  今天,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转型,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的社会转型日趋深入,政治、经济等器物上的社会转型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转型。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变迁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影响着当代中国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因此,本文将从价值观念变迁的特点和如何构建适应社会转型下的中国的价值观念两方面做粗线的论述。

  一、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概念

  根据郭星华教授课上所述,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过程。

  郑杭生教授认为社会转型, 就是社会现代化的同义语。

  他指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按照这个说法,从y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了社会转型。

  但是直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转型才进入加速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因此一般情况而言,社会转型的主要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郭星华教授在课上提出人们作出判断的两种方式,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事实判断即人们在对事物作出判断的时候依照客观事实进行判断。

  而价值判断则是人们在对事物作出判断的时候依照自己愿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

  虽然很多时候人们尽自己可能地希望自己的判断完全根据客观事实,不受主观的干扰,但是就像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的有关“选择性亲和力”的概念,人们在作出判断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受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影响,对一种价值取向产生这种“选择性亲和力”,从而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因此,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如何变迁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推动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价值观念的变迁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二、社会转型条件下价值观念变迁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临着全球化的浪潮,自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带来的新的思想观念,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作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尚在发育中,还比较脆弱。

  这些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念不断交织,影响着社会转型下的中国。

  我以郭星华教授在课上归纳的特点为蓝本,进行一下简单的论述。

  首先,价值观念变迁的趋势呈现出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变化。

  现在, 人们的金钱观念、实利意识大大强化, 泛道德的绝对价值尺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而竞争、进取效率、求利的新型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这种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现在很多人也已经认识到工具理性带来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社会不良风气,这也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其次,价值观念的状态从一元向多元变迁。

  以中美两国作为对比来看,美国是典型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模式。

  虽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无论在思想还是宗教上,都相对来说很自由,但是,即使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他们都拥有着一个主流价值观念,即“美国精神”,这也就是美国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这显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因此,如何塑造“中国精神”也亟需引起重视。

  再次,价值观念的取向从集体至上到尊重个体变迁。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的基点上为整体主义,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第一,就整体自身来看,强调整体本位。

  整体是始点,整体的利益不仅高于一切,而且就是一切。

  第二,就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看,强调整体大于个体。

  而现在的中国则是两者兼有,因此如何促进尊重个体的健康发展和如何消除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成为很多学者探讨的话题。

  最后,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使得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念表现出一种叛逆与皈依的特点。

  以当代大学生为例,叛逆精神是每一代年轻人具有的特征,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

  从来到人世间到长大成人,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得不面对不受他们主观意志转移,却又与他们休戚相关并处处受其制约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念信仰等被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称之为“社会事实”的东西。

  社会事实是历史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并传承下来的。

  情绪冲动、喜好冒险、追求新奇、渴望创新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特征,因此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反叛传统,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期尤其如此。

  总之,价值观念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在中国目前这样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激荡,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波动、不稳定。

  但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后,必然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价值观念的主流和多样性支流,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变迁,这一变迁一方面由社会存在的变迁而自发地引起,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舆论界积极有效地倡导。

  参考文献:

  [1]郑抗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高洪娟.《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迁》,载《北方经贸》,2001年第5期

  [3]李春梅,景濠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现实选择》,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与调控】相关文章: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政策的关系02-08

社会力量与正常人性的对立与冲突09-25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道德冲突02-05

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美术的冲突05-30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02-18

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一致与冲突论文10-23

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协调01-25

企业利益下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冲突02-13

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在转型期的反思与发展的论文03-14

探析中国社会阶层与政治权力配置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