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时间:2022-10-06 07:34:58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提要现在的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这给广大学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时进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加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多种文化交流,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正由学校文化的边缘带逐渐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心圈靠拢和转移,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干扰作用。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

  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普遍,呈现出流行之势,这势必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1、短信文化。

  随着大学生手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手机短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

  手机短信因具有发送方便、使用简单、便于沟通,而且廉价、便捷、点对点的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短信文化”,成为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有69.3%的大学生每月发300~500条短信,20.9%在500条以上,在300条以下的同学只有9.8%,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这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在给广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正日益受到短信的冲击,校园内人际关系趋淡,垃圾信息泛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短信文化的流行,不文明短信也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象。

  调查数据表明,17.1%的人每月收到10条以下不文明短信,57.8%的人收到10~30条,而30条以上的占了37.1%。

  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比比皆是,令人防不胜防,由于短信的群发功能使其散播能力特别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2、网络文化。

  根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公布,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其中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在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

  《2005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指出:就98.2%的大学生网民来看,他们平均每周上网的次数为4.2次,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为7.6小时,差不多每天1个多小时。

  广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查阅资料、休闲娱乐、情感交流、展现自己。

  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之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匿名性、虚拟性、无序性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给他们带来了不少“虚拟快感”。

  由于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不少学生视力下降,精神恍惚,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不少学生荒废了学业,留级、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光顾了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网站,而使自己丧失了道德准绳,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动摇;“网恋”、“网络游戏”、“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频频发生,精神分裂失常,甚至自杀等现象也层出不穷。

  3、广告文化。

  校园中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五花八门,在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公寓楼黑板、食堂墙面、教学楼四周、文化橱窗,凡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

  校园广告有三类:第一类是培训广告。

  主要是针对四、六级、考研、报关员、公务员考试培训之类,另外有计算机、驾照等;第二类是招聘广告。

  这类主要是针对想在外兼职、做家教的学生;第三类是推销商品的广告。

  包括学习及日常用品等。

  在各类名目繁多的广泛中,海报、通知、寻物、家教等均属正常,但有的高校连广告、出售等级考试答案也“浮出水面”,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广告栏中,这种特殊“供求关系”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反映了个别大学生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处世态度,有才而少财的大学生沦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反叛者”与“受益者”,给一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侥幸的机会,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为此而受到校规校纪处分。

  校园广告在带给学生方便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秩序,路边宣传栏上、电线杆上,一块块的“牛皮癣”,让清新的校园变得杂乱,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经商、中介人员在校园中的频繁活动,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课桌文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教室文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而非主流的课桌文化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腐蚀作用。

  常见的课桌文化主要有以下内容:情感体验类(这类内容在整个课桌文化中占一半以上)、随感而发类、点评教师类、人生感悟类、考试小抄类。

  课桌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含量不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大学生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

  其危害主要有: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上届学生不良行为对后来新生起了负面的教化作用,以至“课桌文化”届届相传,经久不衰,成为难以根除的陋习;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形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育的深度。

  5、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

  学生们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光、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宿舍文化中有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

  宿舍装饰日趋世俗化,各类球星、歌星,美女、俊男贴画把寝室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日趋粗俗化、流行化,一些污语秽言甚至黄色幽默笑话在宿舍频频使用、流传;宿舍环境日趋商业化,走廊、过道、寝室门上到处是“XX公司提醒您”、“XX公司宣”;宿舍卫生脏、乱、差,学生缺乏卫生意识,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已经过时;宿舍“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情、爱以及性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摆脱不了庸俗、下流和空谈的底子。

  6、交友文化。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有着强烈的寻找友谊、渴望朋友的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

  调查显示,有30.05%的女生把谈恋爱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体验;15.79%女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恋爱一切随缘;11.49%的女生还认为这是在大学中填补空虚的一种方法。

  大学生交友按性别区分有同性交友、异性交友;方式上有通过活动、社团、网络、聚会等形式交友。

  大学生交友的心理类型主要有:相似型、伙伴型、弥补型、利益型、自我型。

  现在,大学生的异性友情已逐渐被“爱情”所替代,不少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了恋爱的天堂。

  校园恋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教室里、餐桌边、花园里、草丛中,越来越多的是恋爱中的男男女女,形单影孤已被视为“异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当今大学生恋爱观的精辟概括。

  在他们看来,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能不能结合,不是恋爱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恋爱观的指引下,引发的恋爱纠纷也就越来越多。

  7、兼职文化。

  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在这种所谓“时尚”潮流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兼职大军”。

  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针对大学生兼职问题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调查显示:北京的大学生兼职比例为21%,上海为26%,天津为19%,广州可以达到28%,大学生兼职热情越来越高。

  有的学生在推销学习、生活用品;有的学生在代理一些旅游公司或通讯公司的销售业务;有的同学在广告公司、装修公司、婚庆礼仪公司等兼职;有的同学做家教、组织培训、市场调查……大学生兼职有的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应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有的为了自食其力,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有的为了接触社会、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阅历……

  这种“兼职热”现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大学生兼职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社会,获取了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弥补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训练大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参加兼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而且有些同学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应对,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金钱出卖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8、服饰文化。

  服饰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文化在不断地流动变迁,服装自然也随之花样翻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服饰也越来越时尚,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也不再只是漂亮的外形和便宜的价格,品牌服饰的购买行为日益增多,作为紧跟时尚的大学生自然不会落伍。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服饰文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追求新颖与时尚。

  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猎奇,追求代表潮流和富于时代精神的服饰;二是崇尚名牌。

  现代大学生的品牌意识更强,有的学生甚至非名牌不买,只穿品牌,耐克、李宁、美邦、阿迪达斯等品牌服饰在学校里随处可见;三是突出个性与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力图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思想解放、思维开放、标新立异、个性鲜明的精神风貌;四是注重情感与直觉。

  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他们虽然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波动性大,易受客观环境、社会信息的影响,因而他们较少综合考虑选择服饰,特别注重服饰的外形、款式、颜色、商标。

  9、消费文化。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花费在吃、穿、电话费和上网费上,而女生花费在衣服、小吃方面的比重较大,男生则侧重于交友、上网等。

  在部分大学生中,仍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

  南开大学的调查分析显示,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是大学生最直接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这种心理驱使他们通过进行炫耀性消费引起他人的注意。

  一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比手机、比电脑、比钱包。

  这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交际消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影院、网吧、节假日旅游等),以及美容化妆品消费、上网消费、电话消费,在部分同学中开始拥有中高档消费品等,信息消费、交往消费有膨胀倾向。

  三、正确认识和看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归类为落后文化,要看到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内部的复杂性、多样性,积极加以引导,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培养学生知、性、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言行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面对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而应站到一个更为中立的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对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

  2、主流与非主流作为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非主流文化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再冲突并被社会所认可时,它就有可能转化为主流文化;与社会的期待和要求相背时,非主流文化则会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既不与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时,非主流文化则继续自发地发展。

  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而是处于同时并存和互相补充的状态,各层次、各类别的文化保持着一种对话、交流和取长补短的关系。

  3、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积极的非主流文化能够塑造青年大学生比较全面的个性,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青年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与高校中的主流文化合力的作用下,对青年大学生起到社会化的作用。

  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强调自我放纵,不认同传统价值,不负责任,使人消极颓废。

  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和教育,就有可能蜕变为落后的文化,阻碍大学生的成长。

  4、从沟通和表现的角度看,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沟通和表现工具。

  它是一种同伴文化、同辈文化,其流传范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的青年大学生个体之间。

  借助于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可以让青年学生获得共同的话题,分享共同的情感与趣味,并获得一定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曹云升.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2]黄海,刘吉发,杨溪.解读大学校园文化新现象:手机短信[J].青年研究,2005.6.

  [3]唐琳.弥漫在大学中的消费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4]万增奎.大学生“课桌文化”与道德失落的调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5]朱磊.解读大学生的寝室“卧谈会”[J].社会,2003.10.

  [6]刘钟新,卢斌.透析大学生非主流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0.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相关文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文化现象浅探10-26

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研究论文10-09

大学生自杀现象研究报告07-12

大学生文明现象调查报告12-05

大学生熬夜现象的调查报告12-02

大学生求职信范文应该避免现象10-26

大学生校园不文明现象调研报告12-08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报告(通用5篇)12-08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调查报告11-09

大学生文明现象调查报告(精选8篇)12-06